《城南旧事》新时代男性形象分析

2019-06-15 13:18周漪婷
青年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形象分析城南旧事林海音

周漪婷

摘 要:多年来研究者们分析《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多以女性形象為主,较少对书中的男性形象作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男性形象是思康、德先和英子父亲这类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男性形象在《城南旧事》中的出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受五四新运动下的男性知识分子群像,以及作者林海音对男性的认识。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男性;形象分析

一、引言

学者分析《城南旧事》多对其中的女性形象逐一进行分析,分析女性在特殊时代下的自我解放与自我囚禁,对各阶层妇女的选择和结局做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探讨,揭示女性在不同时代中的生存命运。但爱情婚姻是男女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活动,在婚姻中男女双方正如鸟儿的双翼,两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城南旧事》的相关研究中却很少关注其中的男性形象,并对男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城南旧事》中的男性形象能够帮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新旧转换时期的爱情婚姻问题,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林海音在小说中想表达的对当时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叹息。

本文将从《城南旧事》中的五个短篇故事中截取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包括思康、德先和英子父亲,并逐个进行人物分析。

二、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思康

思康有明显的新时代新观念造就的性格,但他骨子里的儒家思想也不容忽视。他是一个受新旧两种观念冲击的知识分子,但因其受新思想影响较大,本文仍把他归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

思康是一个追求理想的贫苦大学生。他从贫穷落后的惠安来到北京,生活特别贫困、艰苦。小说描写道思康是“一卷铺盖,一口皮箱,搬进了这小屋里。他身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他的随行行李只有那一床“又薄又旧的棉被”;甚至他住的也不是普通大学生的房间而是异常偏僻连送开水都会被遗漏的“堆煤的两间小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而思康却敢孤身一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求学,他追寻的是救国救民的方法,支撑着他的是满腔热血。

文中不难看出思康深受新思想的影响。他并不在意门户观念,也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方式,而是选择了与秀贞自由恋爱。中国因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传统的恋爱观念是比较保守、内敛而含蓄的,发乎情,止乎礼;但是思康的恋爱观是自由开放的。当他对秀贞表达爱意时,他的话语真诚又直接:“他拉起了我的手,……说:‘跟了我吧!”;他的行动坦白又热切“他的脸滚烫,贴着我的脸,他说了好多话,酒气喷着我,我也闻醉了”;这种行为在现在或许并不罕见,但是放置于当时却是一种敢于表达自己感情的新思想、追求自由恋爱观的体现。

秀贞和思康虽是有情人,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却让他们无法终成眷属。思康以“孝子”自评,就说明传统忠孝观念在思康心中根深蒂固;他自知自己无法放弃他的理想、无法离开他的母亲、无法推卸肩上的责任。他是爱秀贞的,但是这爱与他心中的理想和责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于是思康离开了,就再也没回来。

世人对爱情中的男女双方是不公平的,因为古代礼法制度总是偏袒男性一方,女性在爱情中毫无优势。儒家礼法从小教育女性要三从四德、恪守妇道,却允许男性拥有三妻四妾、六院三宫。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社会无法宽恕本该是受害者的秀贞,人们认为她未婚先孕是不守妇道,因为她的行为与当时社会的道德观不符,所以即使后来落得疯疯癫癫的下场也是自讨苦吃;甚至后来的六年里都遭人口舌,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不仅邻居街坊笑话她,就连她的父母亲也嫌弃她。却无人谴责思康的一走了之,思康也从此杳无音讯。在古代,女性在爱情中受到的痛苦和折磨往往是高于同时期男性的。人们可以对犯错的男性闭口不谈,却对女性嗤之以鼻。思康这一形象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知识分子受到五四新观念和旧封建思想双面夹击的矛盾体的形象,是当时大多数男性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的写照:新观念让他敢做敢爱,封建伦常中的孝道却又让他逃避责任;他在学堂中学到男女平等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彻底抛弃男权主义思想。

(二)德先

德先自由地勇敢地追求理想与爱情,丝毫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是作者心中的真正的新知识分子形象。

德先不仅博学、善谈,而且还是一位立场坚定的革命份子。德先在北京大学读书,年龄与英子的叔叔相仿,而英子父亲又常年难得见到留学在外的弟弟,因此英子父亲把德先“当作弟弟一样”。他对革命的坚定表现在,当政府枪毙一大批闹改革的革命党和学生时,身为革命党的德先虽然跑到了英子家“避风头”,但是从来没有产生放弃革命的念想,革命立场坚定,一如既往怀着满腔热血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就连英子父亲都直夸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新青年”。

此外,德先的爱情观也十分令人赞叹。兰姨娘是施家的姨太太,因为忍受不住施家传统观念的沉重枷锁而自己离开施家。这样的一位出走的姨太太遭到有权有势的夫家满大街的通告打压;在社会上也是遭人嫌弃和唾骂,认为她是“刮男人的钱,毁男人的家的坏东西”,就连平时与她相处不错的英子妈妈也不敢收留她;但是在德先看来她却是“一位很有志气的,敢向恶劣环境反抗的女性”,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德先称呼兰姨娘为“密斯黄”,不仅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让他改变了对女性的称呼;更体现了他男女平等的观念,对兰姨娘这位旧家庭的姨太太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从这一点看来,德先拥有的是一种新式的爱情观,他不在乎兰姨娘曾经的姨太太的身份,不介意她是一个来自封建家庭的女人,反而把她的出走看作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并以此来赞美她。德先与兰姨娘通过英子牵线搭桥,像西方一样约会,像现代青年一样自由恋爱;他们不需要门当户对,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脱离了封建传统的思想牢笼。就像思康和秀贞的爱情一样,社会对这种新式爱情并不太接纳,许多人对他们的爱情议论纷纷,在他们离开的时候,“眼前都是人,也有邻居围在马车前等着看新鲜”,更有像施家一类的封建家庭的人会在背后耻笑他们,但是他们对此从不在意,也毫不畏惧。德先与兰姨娘相爱,并决定一起离开北京去上海,这就象征着他们要离开封建传统观念,全身心地要投入到新思想新时代当中去。

敢爱敢恨的德先与懦弱退缩的思康形成了強烈的对比:同样是进步的北京大学学生,同样在北京这个小角落中遇到理想和爱情,不同的是思康为了理想放弃了爱情,因为他骨子里还有传统思想的烙印;而德先却从不放弃革命活动,从不放弃爱情,是新思想彻底地改变了他,让他接纳了兰姨娘同时也让他获得了幸福,是一位真正进步的新青年。他学习新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冲破了封建的束缚,真正从旧时代跻身进入到新时代中。林海音通过这一形象告诉读者:在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只有彻底摆脱了旧封建思想才能获得幸福。

(三)英子父亲

《城南旧事》中的男性角色出现次数最多的要数英子的父亲,这一形象贯穿全书,父亲的爱伴随着英子度过了她的童年,当父亲病逝了,英子的童年也就结束了。

英子父亲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是这样描述的“瘦瘦高高,穿着白纺绸裤褂的身子,晃晃荡荡的”。父亲以身作则要求孩子读书,相信知识的力量,让英子早早送到学堂读书,并买来笔墨教英子描字;在毕业礼上他对英子给予厚望,希望她六年级毕业时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父亲是严厉的,爸爸会对英子说“不听话就打”;而英子也是怕父亲的,英子弄脏衣服总是怕父亲打骂;她向父亲提出的要求,也总是会被拒绝。但是父亲并非不疼爱英子。在《惠安馆》中,英子因为受了惊吓生病,父亲专门和母亲一起从医院接送英子回家,还特地为英子搬了新家让她离开那“倒霉的地方”。父亲对英子的关心和体贴让他成为英子心中最能够依靠的人。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并无强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会因为英子是女儿就不管不顾,更没有像黄板儿牙一样将女儿抛弃。

父亲十分善良仁慈。在《驴打滚儿》中,父亲经常为宋妈写平安家信,当得知宋妈的儿子溺亡,女儿也被丈夫卖了后,父亲便和母亲一同劝说宋妈回家,并“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就像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主仆而是亲人。由此可见,父亲的仁义形象鲜明,平等观念也非常突出,他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阶级的人,连对佣人宋妈都十分友好。

父亲对待朋友很热情、仗义,收留了落难的革命知识分子德先和从封建家庭出走的兰姨娘。父亲也是一位落落大方、心胸坦荡的君子。当父亲得知兰姨娘将要和德先一同离开时十分难以接受,直言“对于德先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不赞成”,但是很快又祝福他们,他“作出老大哥的神气”,真切地说:“德先,你可得好好待她哟!”就像是送妹妹出嫁一样,毫无嫉妒之意,十分坦然。

三、结语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花了大量笔墨刻画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对于男性形象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寥寥数笔间就能勾勒出该形象的最突出特征,塑造了一系列二十世纪初北京男性群像。

本文从文本出发,较细致地分析了书中的五个主要男性角色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分类,希望能为其他学者研究《城南旧事》中的男性角色提供参考。其实书中的每一位男性身上都带有不同程度上的封建男性的思想限制,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旧时代的影响。这说明,在作者林海音眼中的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虽然受到了五四运动的猛烈冲击,新思想潮流风起云涌,但是大部分人都思想观念并不会因此完全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亦无法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林海音,著.李观政主编.城南旧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2]陈磊.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前行——《城南旧事》中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7.

[3]林艳丽.女性命运解读与超越性别的叙事策略——评《城南旧事》之《惠安馆》[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

[4]余倩.浅析《城南旧事》中女性生存困境[J].科教文汇,合肥:科教文汇,2016.

猜你喜欢
形象分析城南旧事林海音
秋的气味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两个世界里的人
小议《项链》中路瓦栽形象
林海音与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