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家风: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

2019-06-15 03:32
幸福家庭 2019年6期
关键词:梅兰芳家风大师

梅兰芳:家风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

京剧大师梅兰芳是爱国主义者,深受人民群众的景仰,他被誉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看到他的名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梅的气质,闻到了兰的芳香,朦胧中让人陶醉又让人飞魂。

梅家从梅巧玲到梅雨田、梅竹芬,到梅兰芳,再到梅葆玖,除梅雨田为琴师外,其余四代人均是“旦角”。演戏、生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梅家的家庭氛围向来很宽松,梅兰芳4岁丧父,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学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了梅家的祖风,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

在日寇侵我山河、气焰嚣张的岁月里,他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艰难度日,体现了京剧艺术家的崇高民族气节,令后人感佩景仰。从不疾言厉色也绝不打骂孩子的梅兰芳曾说过:“把孩子吓傻了,就更听不懂了。不厌其烦地解说,总能让孩子明白的。”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培养子女的经验,梅先生总是淡淡地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梅兰芳一生律己甚严,他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而且把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鲁迅:不当空头文学家

1936年,文学大师鲁迅在病重之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却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但重负也紧随其一生,他说自己是在好比磁场的“人场”中长大,被“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必须谨言慎行,甚至失去自由和自己。身负宣扬鲁迅精神的使命,谦逊温和的周海婴一生过得实实在在,低调平稳,逝世以后得到了好评。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也无关父母文化程度,关涉的是父母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也可能培育出品德良善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善良的母亲用实际行动把不愠不火、勤劳执着的好性格传给了老舍,这便是老舍同志感受到的家风。

而今,家风是什么?面对提问,每个被采访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孝顺、和气,不糊弄人,不干坏事,是中国老百姓眼里最朴素的家风。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钱穆: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

以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等为代表传扬的钱家家风,也是为人津津乐道。有人问钱家为什么出那么多名人,科学家钱伟长戏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这种好读书的家学渊源沿袭至今,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学熙钱绍武父子等钱氏后代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一脉相传,形成了钱家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豫剧大师、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演戏,一辈子没有误过场,也没有因为身体或其他个人原因换过角色,能连续演出40多场不重码的戏。她一生坚守两条准则,一曰“戏比天大”,另一曰“不忘人民”,前者为其艺德艺风的发扬,后者为其人格人品的描画。“戏比天大”,才能够艺无止境、精益求精、臻于化境。“不忘人民”,才能夠永远心系观众,为人民而演,为百姓而歌。她常说:“我们干每一件事都要懂得民意,老百姓往哪儿想,你就往哪做。”

2014年是当代文学大师、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本命年,那年他72岁。每一次本命年的时候,母亲都要亲自给他做一条红腰带。2014年冯老的母亲已经98岁了,依然坚持亲手为儿子做红腰带,并绣上“马年大吉”四个字。冯骥才感动不已,久久抱住母亲不撒手。他说:“正是因为我在家里获得了这样美好的爱、知道爱是什么滋味,我希望把爱传递给别人。”

名人谈家风。这些大师们薪火相传的一字字家风,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任凭风吹雨打,仍岿然屹立,且枝繁叶茂。家风正,则民风纯;民风纯,则社会兴。期待着爱国敬业家风、明礼诚信家风、克勤克俭家风、文明友善家风像那和煦的东风,迎着暖阳,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亿万家庭。

(摘自封网2017年2月28日)

猜你喜欢
梅兰芳家风大师
梅兰芳评传
大师剪我也剪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