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嵘:合共赢时代重培养协同创新能力

2019-06-15 06:35邓嵘
设计 2019年20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专业设计

编辑 Edit 李杰 李叶

邓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系主任、博士、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秘书长。正式发表各类论文十余篇,其中C刊9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重点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9年度工业设计十佳设计教育工作者。

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文字创意设计大赛产品组金奖;获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入选奖;获工信部优秀工业设计国家奖入选奖;获光华龙腾奖中国十佳设计师入选;获中国设计红星奖;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获江苏省紫金奖铜奖。担任工信部工业设计优秀奖评委;中国设计红星奖评委;工信部领军企业家人才培训项目导师。

《设计》 邓嵘

《设计》:请介绍--本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邓嵘: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高校最早创办的一批工业设计专业之一,当时大量人民生活必需品生产仍然处于缺乏设计的低水平状态。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尤其是轻工日用产品消费需求,1960年轻工部决定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设计类专业,当时叫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直到1984年张福昌教授从日本留学回来,创建了无锡轻院工业设计系,同年,柳冠中教授从德国回来创办了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

1995年工业设计系提升为国内第一个设计学院。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是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趋势走到今天的。通过几代专业负责人的带领及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十二五”省重点专业类、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排名第一);所在学科入选“211”工程1-3期重点项目(全国仅2个),第四轮全国设计学学科评估为A-,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二。本专业也为我国培养了很多设计院校精英及设计行业领军人才,享有“设计界的黄埔军校”的美誉。

当下我们专业依然同整个国家及世界发展紧密相连,面临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方面,我们非常珍惜在发展过程中几代人积累下的宝贵办学经验,坚持在历史积淀中凝炼专业特色,始终走在全国设计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始终结合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推动产业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把握好历史的脉搏和国际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设计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后,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将面臨的新变化,必须强化大设计理念下的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模式:即以设计3.0、绿色、智能、开放、共享为主要理念,围绕设计的人文特色、设计的价值创造、设计的社会责任、设计为人服务等不同的维度展开新的思考。伴随着社会广泛需求的多样性,以及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延伸,设计范畴从原先的产品外形设计、工程设计到围绕用户的体验与服务,其内涵与广度都在发生变化。跨学科发展、交叉与整合创新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突破。整合创新实验班、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联合物联网学院申请到了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也都是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过去我们的创新引领更多地体现在把西方先进的设计教育和理念引入中国,现在不仅要通过引进西方的理念,更需要发掘东方的智慧,扩大我们对世界的积极影响与价值。

《设计》:近年来本校工业设计系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邓嵘:近年来的本科教育改革可以算是我们比较大的变革。正如之前所说,我们当下正面对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比如,当互联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时,就对产业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探索新型人才的核心定位问题,及其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要求;探索基于学科前沿、商业、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框架及具体实施问题;探索多元学习与创意实现的资源支持平台与保障机制问题。

在改革中主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来开展。在宏观层面,提出以“适应未来转型”为目标,以“整合创新”为人才培养核心,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领域的、有责任感和受尊重的新型设计师和设计领导者;在中观层面,重点打造五大核心能力,即“国际视野、设计思维、知识整合、集成创新、协作学习”能力;在微观层面,从培养方案、教学研究、实验班试点、协作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撑;形成从能力要求、到课程、到实践逐步细化的模块式改革系统。

《设计》:近几年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

邓嵘:大体看来有几点比较明显。首先,近年来的毕业设计作品中对产品服务系统及使用体验的设计增多了,反映了产业需求及我们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正如当国家整体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时,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需求。

其次,需要数字化技术支撑的作品增多了,这也反映了我们现代生产制造技术方面的变化,除了大批量的工业生产制造技术外,也出现了数字化定制化的生产制造技术,从而也推动了设计的相应变化。

再次,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上紧跟国家战略需要、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的前沿方向越来越多,如: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智能交互、移动生活、人工智能、机器人、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文化创新、传统再造等,真正体现了设计要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设计》:您认为毕业设计展的内容和方式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邓嵘:内容方面,我想可以增加探索性、实验性内容的比例。我们在本科教育改革中有探索如何进行以“整合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但在毕设环节尚缺少有效的支撑与探索。毕设环节可以加强支持小部分团队完成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设计创新项目。

在方式上,我想可以进行一些时间规划及传播方式的调整尝试。—方面,在时间规划上可以考虑提前开始,因为目前毕设环节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学生的投入有限,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面临找工作与升学的压力,可能会把毕业设计仅仅作为一项任务完成,并不像以往毕业生那样重视。因此,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提前,与课程进行结合,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在传播方式上可以考虑与其他传播平台合作。在以往数字媒体不发达的时候,毕业展览会吸引很多观众到现场观看。当传播媒介发上变化时,可以更多的发掘和利用新媒介的优势。

《设计》:随着90后、oo后的入校和毕业,新生代给工业设计专业带来了什么?

邓嵘:他们是互联网元年的新生代,正好处在设计教育知识体系与教学手段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当移动互联网进入5G时代,多元化的线上课程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学会抓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与如何合理应用是这一代需要学生的能力。工业设计在数据信息时代的表达与展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技术的应用是这代人的语言,自我展现与自我营销是这代人的特点,但在这个强调合作与共赢的时代,设计学科面临跨专业合作的挑战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更好地协同创新,更好地能力互补及团队合作。

《设计》:请介绍--今年毕业设计展的基本情况。

邓嵘:今年的毕业设计展的主题为“未来.价值”,寓意是预见未来,以前瞻的设计研究为未来的世界创造价值,即在未来的技术中彰显人性的指引,在未来的生活中显示技术的影响。设计分为交通工具类、健康设计类、交互设计类、生活设计类、传统文化类等五个大类。本次毕业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2015级学生四年的学习所得,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它对于学生而言,是四年学习生涯的一个句号,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则是一个对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反思的机会。

《设计》:毕业设计作品在成果转化的情况如何?可否举一两个已经成功转化的案例。

邓嵘:毕业设计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定位,比如可以定位成实验探索性的,也可以定位成商业落地性的。后者这种定位的毕业设计我们也有做过一些,其中有些得到了企业的支持,进入了生产制造,从作品变为了产品。比如,2016年“基于现代出行方式的新日四轮电动车设计”是与企业合作的设计项目,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8年我带领学生做的一批基于超声波清洗技术的设计也成功从作品转为产品。

《设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就业大体情况如何?

邓嵘:我对产品设计方向的情况更清楚一些,就着重说—下这个方向的情况吧。本专业本科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升。2018年本科毕业92人,大约有400玷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约20%的毕业生在国内升学深造,约40%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年终就业率可以达到lOOo玷。根据毕业生持续调查,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5%。很多优秀毕业生就职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美的等互联公司和制造业公司。.

《设计》 张立昊

专业指导教师专访

《设计》:您今年给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

张立昊:随着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新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概念的提出、汽车电动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進,所有这些,不管是来自技术上的还是政策层面的,某种程度上都将对中国的城市及家庭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近年来的各大车展不难看出,国内外各大主机厂也都在家庭出行和公共出行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头筹,在行业领域中争得话语权。那么,从育人的角度来看,作为承担着为行业、为企业培养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来说,就必须能够从科研的角度启发学生通过对技术、人文等方面资料的研究,提出具有一定依据的前瞻性见解。因此,近几年的毕设课题也一直围绕基于对城市结构变化及新生活方式的研究,探讨家庭及公共出行领域新出行方式的可能性。我的另外一个毕设课题方向是基于行为研究下的特种车辆的内饰设计,不可否认的是,车辆作为生活资料与大众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认知和关注的,但车辆还有另一个也同等重要的属性就是生产资料,那么作为生产资料这一属性的使用者来说,也同样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并能够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以设计为载体,对他们的劳动工具不断优化,从而改善作业条件,提高操作时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设计》:今年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或发现吗?

张立昊:其实不止是从今年,大概至少从三年前就已经比较强烈地感觉到,首先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被扁平化了,信息几乎不存在时间差了,再加上便携式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革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即时获取资讯,并对信息进行储存、共享,甚至是线上小组讨论,这使学生对毕设课题的研究深度以及获取前沿讯息以激发更具前瞻性的设计思路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其次,由于学术环境的开放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化,学生可以借助这些交流机会认识很多自己研究课题领域甚至是与课题相关的跨领域的专家和前辈,毕设中借助这些外部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毕业课题,与此同时,这对课题导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和学术要求,以及更高的统筹规划能力,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各方面资源将自己的毕设课题尽可能做出深度。

《设计》:在以后的毕设指导中有什么设想和规划吗?

张立昊:在今后的本科毕设中,希望能基于现有校企合作优势,将课题和外部企业资源做更深层次的融合,在产出方面能够在行业内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启发的作用;同时,在毕设的最终答辩环节中能够引入校外行业内的企业专家参加答辩,进行答辩的同时,也成为企业选人最直接、最有效的环节。.

《设计》 石梓薇

学生专访

《设计》:你今年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什么?为什么?期间是否有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石梓薇:我今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是“自助式熏蒸理疗产品设计”,课题为“医疗空间的产品设计”。首先,我认为医疗空间具有很多可进行研究的机会点和新可能,相关人群不仅局限于患者,还有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家属,他们都有不同的核心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做我的毕业设计,能够对我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比较好的总结。

期间我遇到的困难主要在于后期的产品结构探究,因为医疗产品需要符合人机工程学,还有一些开门结构、注水排水结构、蒸汽传输结构等。

我的解决方法是自己先从别的产品上面找可以借鉴的结构,那个开门结构我就是从汽车侧开门结构处参考过来的,还有比较重要的方法是和毕设导师一起探讨,因为导师经验很多,能够给我的方案提出很多关键意见。

《设计》: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心得或经验想跟其他人分享?

石梓薇:在毕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先明确自己的方向,多和导师沟通自己的方案,不要等到快中期了才决定要换方向,这样的话会影响自己的进度,做起来很匆忙。还有就是整个毕设的时间一定要把控好,我在做毕设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做了一个时间规划,因为后面制作模型的时间需要去和模型公司协调,时间太赶的话可能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设计》:认为毕业设计与自己未来会有什么影响吗?

石梓薇:首先是让我了解了现有医疗空间的许多新的需求,学习了一个方案产出的整个流程,包括前期调研、产品定义和效果展示等,不论是对我未来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的设计里,我都能以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究。与此同时,我也在毕设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能够为我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进步的方向。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专业设计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BUBA台灯设计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