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圣手 再世华佗

2019-06-16 13:13张敬煜
北京档案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桥行医医术

张敬煜

在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馆藏的第126号全宗——罗有明个人档案全宗中,收藏有一张视频光盘,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拍摄的名为《华佗再世》的纪录影片,其中的主人公就是被人亲切地称为“双桥老太太”的罗有明。

罗有明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2008年去世,享年104岁。她自幼随祖母学习祖传中医正骨术,3岁起练习摸骨,5岁时成为罗氏正骨传人,15岁起独立行医,行医时间近百年,救治伤患无数。这些病人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书画大师,也有普通工人、农民,罗有明无不一视同仁,尽心竭力为伤患解除病痛,并且一直秉持“行医济世,不收钱礼”的祖训。她以高超的医术创造出一个个医学奇迹,成为一代正骨圣手;以高尚的医德享誉国内外,被赞为“再世华佗”。

罗有明出生在一个中医正骨世家。罗氏先祖曾在江西长期行医,后为避战乱迁至河南夏邑。到罗有明出生时,罗氏正骨医术已传至定居夏邑后的第三代,掌门人是罗有明的祖母——罗陈氏。当时,罗氏正骨医术的传承规矩是传儿子、儿媳,不传女儿,但年幼的罗有明很早就展现出了在正骨方面的天赋,3岁时已经能熟练说出身体各处骨骼的名称,并在祖母看病治病的时候耳濡目染,了解了许多正骨的知识和技能,也受到了祖母恪守“积德行善,义务行医”祖训的感染。正基于此,罗陈氏在孙辈没有男丁的情况下,为了罗氏祖传的正骨医术不失传,顶住层层阻力,在罗有明5岁时将她收为传人,正式传授正骨术。以后几年,在祖母的精心指点、细致培养下,加之自身的聪慧勤奋,罗有明的医术逐日增长,医德也逐日提高。

旧中国多灾多难,中原地区更是灾荒、瘟疫不断,罗有明的大伯、二伯、祖父相继染病去世。在她15岁那年,祖母罗陈氏又因积劳成疾,痨病缠身,撒手而去。但罗有明并没有因为祖母——这位罗氏正骨医术的掌门人,也是她医术的传授者、医德培养者的离去,而过度悲伤,或是张皇失措,经过十余年的学习与锻炼,她早已对罗氏正骨的接骨手法、药剂、秘方熟稔于心,并且有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罗有明在祖母的坟前擦干泪水,立志要将罗氏正骨祖祖辈辈传承下去,为罗家争光。从此,罗有明正式挑起了罗氏正骨第五代传人的大任。一年之后,16岁的罗有明因为治愈了一名被惊牛冲撞而骨盆严重骨折的病人,一举成名,成为了十里八乡传颂的“小罗先生”。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罗有明在正骨方面的造诣也不断提升,而且,因为严守罗氏祖训——“积德行善,义务行医”。因此,不论是出嫁前在娘家的时候,还是出嫁之后,都赢得了病患和乡邻的一致赞誉。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对严重的天灾,一般的农民只有背井离乡一条路。在连续几场水灾过后,庄稼绝收,为了生计,罗有明新婚不久的丈夫王治忠也只好随着逃荒人流去了外乡,希望能谋点活计贴补家用。此后,照顾家中丈夫的祖母、父亲和三个年幼弟妹的重任就压在了罗有明一个人肩上。接连的灾荒,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丈夫又一去音讯全无,罗有明只好去挖野菜、摘树叶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去为别人洗衣补被,赚钱贴补家用。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行医治病,而且坚决不收钱、不收礼。得到过罗有明救治的病患和家属们既想报答她,又知道她为人正派、脾气倔,就想了一个法子,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粮食、鸡蛋、铜钱等物品偷偷送进院子,为罗有明一家人度过一个个缺衣少食的难关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丈夫依然是杳无音信,传言说他早已不在人世,流言蜚语让罗有明痛苦、绝望,加之现实的困难接踵而至,她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但一想到苦心教她学正骨的祖母,想到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罗氏正骨医术的传承,她还是咬紧牙关,挺了下来。

转眼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胜阶段。一天,一个外地来的小伙子找到罗有明,带来了丈夫王治忠的消息,说明自己是人民解放军战士,此行是奉命来接她与部队上的王排长团聚的。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全家人都兴奋不已,罗有明在确定了消息的可靠性之后,喜悦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安顿好家人后便随小战士去根据地寻找丈夫。一路上,火车、驴车、徒步……经过了60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罗有明终于在西柏坡与已经离散二十多年的丈夫重逢了。在互诉离情之后,王治忠讲述了离乡逃荒后的经历。原来,当年外出谋生的王治忠,在路上与无数灾民一起向南走,但发现根本没有合适的落脚之处,又碰上了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慌乱中与同乡走散了,萬般无奈之下就想返回家乡。可他独自一人,怕再撞上抓壮丁的,不敢走大路,专拣小路,又要不时躲藏,这样走了两个多月,不知不觉到了江西,在一个小村子里遇到了工农革命军。他被共产党的革命宣言所感动,自愿参军。后来,经过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炮火的洗礼,王治忠从一名工农革命军战士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排长,身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无数伤痕,后背上就有七大三小十处伤疤。一想到丈夫的这些经历,罗有明就感到心痛,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往下掉。每当这个时候,王治忠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的穷苦人,为了人民能够真正地当家作主,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来开导她。丈夫的开导,让罗有明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也让她对这些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充满了敬意。尤其是听丈夫讲述白求恩大夫救治伤员的事情,听丈夫读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之后,罗有明心中默默立下志愿: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用自己的祖传正骨医术,为祖国、为人民和解放军战士服务。

罗有明为部队中有骨伤旧患的战士们治疗,很快就使他们的伤情大有好转,有的还完全恢复了健康。一下子,“正骨女先生”的名声就在军中传开了。罗有明不单平时为部队官兵治伤,甚至冲到战场上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并且把祖传的正骨绝技教授给部队的医护人员,被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称为“编外好军医”。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罗有明随丈夫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王治忠因身体曾多处负伤,被安排在东郊双桥的医院疗养,夫妇二人就住在双桥池家窑村的旧窑厂里,并继续为部队里的战士医伤治病。一天,罗有明在窑厂外池塘边洗衣服的时候,为偶遇的同村一位不慎摔断腿的老人接好了断骨,两天后,又送去了自己采的草药。老人康复后,罗有明接骨疗伤的事儿就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村里来了一位女神医,会治病还不收钱。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各项基础建设还不完善,医疗条件比较差,人民群众看病抓药都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现象更加普遍,往往有了病也是硬挺着,常常耽误了医治的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现在家门口来了位医术高明的骨科神医,大家从心底里欢迎。

20世纪50年代初期,罗有明不过才40多岁,但前半生苦难经历的折磨,使她的容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因此,许多不知道她真实年龄的人都亲切地喊她“老太太”或者“罗老太太”,又有一些从外地来找她的病人,连她的姓氏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住在双桥,就在“老太太”前面加上了“双桥”。自此,“双桥老太太”就成了罗有明的专属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有明医治好的骨伤病患越来越多,“双桥老太太”的名望也越来越高,不单双桥远近的北京病人前往池家窑村就医,国内其他省市也有慕名而来的骨伤病人。

1957年,罗有明接到了当地政府安排她到双桥公社三间房卫生院工作的通知,心情无比激动,感觉这是党和人民对她这样一个“乡间郎中”的认可,是她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报答党的恩情的最好方式。从此,罗有明如鱼得水,在国家医疗单位的平台上,尽显绝技,造福群众,带徒传艺,恩泽社会,传承发展祖传正骨医术。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

猜你喜欢
双桥行医医术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双桥酒: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味道
“板鸭”行医记(一)——中医在西班牙行医的特点
逢源双桥
文化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
敛汗止血的五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