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座产业变革之城 一片营商新高地

2019-06-17 08:40
纺织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泉州纺织转型

历经多年变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这里生根,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商机正在这里萌芽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

福建省泉州市,作为我国纺织服装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历经多年变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这里生根,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商机正在这里萌芽。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活动上,泉州共有19个品牌跻身5亿元榜单,其中包括10个企业品牌、8个自主创新品牌、1个区域品牌。在技术创新品牌榜单中,匹克集团以51.28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六。多个品牌的上榜体现了泉州政府及企业积极践行品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彰显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硕果。

近两年来,“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系列活动在泉州落地,也对促进当地纺织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花瓣”亮灯。

民营经济在这里焕发生机

由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和特色经济是构成今日泉州实力的主体力量,是泉州发展模式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泉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的希望所在。2018年,泉州市全市生产总值8468亿元,占福建省比重的1/4,经济总量连续20年领跑全省。其中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80%、工业增加值的92.3%,贡献了近8成的公共财政收入,提供了9成以上的就业岗位、9成以上的研发创新。获批国家“金改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7次赴泉州晋江调研,并总打提出了“晋江经验”。

泉州是全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38.51亿元;全市进出口商品总值1853.7亿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7万家,利用外资286亿美元。

产业升级在这里见证

近年来,泉州市制定实施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积极推动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数控一代”“互联网+”等工作,瞄准既定目标任务,适应新形势发展,补短、补缺、补强,精准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基础扎实。泉州具有良好的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基础,目前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和工艺制品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2018年工业销售产值达1.6万亿元。拥有中国名牌46件、中国驰名商标155件、上市企业104家,均居中国地级市前列。泉州是世界纺织鞋服生产基地,其中运动鞋产量占全球的20%、占中国的40%,纺织服装产量占中国的10%。

产业发展愿景明晰。目前,泉州正致力构建“1234”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GDP达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围绕加快实体经济创新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制造业“三大板块”、大力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深入开展“第三产业提升年”。

制造业“三大板块”领先发展。一要打造全国领先的民生消费品制造基地,完善产业生态圈,发展标准代工、高端代工,引导企业植入现代科技和商业模式,加快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服务转变;二要打造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数字经济、高端传感器、石墨烯等产业;三要打造全国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依托泉港、泉惠石化载体,发挥联合石化、中化等“油头”带动效应,铸链发展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着力拉长“化尾”。

新产业新经济取得突破。抓住“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培育,依托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重点载体,大力引进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在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芯片等方面,通过引进项目取得突破。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等方面进行攻坚突破。

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以持续开展“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为重点,致力于引进智慧物流、智慧仓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创意孵化、工业设计、垂直电商、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示范平台制造服务项目以及体验经济、全渠道经营、新零售等新业态消费服务项目、高端酒店等相关文旅服务项目。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泉州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投资机遇在这里孕育

作为经济总量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转型升级步入“后半场”的泉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作答时代命题、聚力赶超攻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泉州政府为营造更为完善的投资环境,在基础设施、环境优化、行政审批、成本控制、人才培育方面都做出了积极举措。

基础设施完善。泉州是中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立体化交通便捷。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拥有76条国内外航线,通航47个国内外城市。2018年在全球增速最快的20个主要机场中排名第一。泉州港现有码头泊位9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6个,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铁路通车里程360公里,动车可直达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境内11条高速公路途经,通车里程574公里,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宜居环境优美。泉州积极构建“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打构,2018年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6.7%。古城保护与海丝新城开发联动,打造山水相连、林城相拥、产城互动的宜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行政审批高效。泉州自古以来开放包容,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等地一起,被评为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工商注册便利化的成效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是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能最高、企业运营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成本优势凸显。泉州工业地价、用工成本、房地产价格、生活成本等与周边城市比较,处于较低水平。供水、供电能够充分保障;工业燃气有中海油、中石油西气东输管线等多源头供气,目前每立方米价格2.552元,比周边地区便宜1元左右。

人才资源丰富。泉州现有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大中专院校18所。周边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高达25万的毕业生,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拥有众创空间、孵化器71家(国家级8家)。引进设立了中科院装备制造研究所、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简称“中纺院海西分院”)、福建 (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南洋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猜你喜欢
泉州纺织转型
泉州
澳洋纺织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