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经济学》教学体系改进的探索

2019-06-17 05:18宋明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理念创新教学体系

宋明智

摘要:根据资源经济学的特征与教学宗旨,本文通过对原《资源经济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欠缺和需完善之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检验三方面研究得出需要增加的内容。

关键词:资源经济学;教学体系;理念创新;模式与方法;反馈与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123-02

一、教学大纲及教学任务

本校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对资源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其中大纲要求完成以下知识的教学任务:

1.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资源的稀缺原理、稀缺和短缺的概念、技术进步在缓解资源稀缺中的作用。

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贴现率、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外部性、排放税、科斯定理。

4.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等产量曲线和契约曲线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5.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非再生资源的概念、非再生资源的基本特征、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条件。

6.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最优利用的条件、可再生资源的增长模型、实例分析。

7.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共享资源的概念、共享资源的基本特征、如何改变共享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8.自然资源核算与价值评估,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問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产生的主要原因。

9.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经济问题,资源效率与清洁生产、绿色产业、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和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二、当前《资源经济学》教程主体内容与框架分析

(一)基础层

1.资源分类与基本特性:按存在形态分类、按资源可更新特征分类。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特征。

2.资源稀缺原理:资源稀缺和资源短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边拓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学习了解资源稀缺的含义、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稀缺的度量方法以及各项度量指标。

3.资源配置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时间原理,自然资源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源配置中利润最大化实现的条件,外部性、市场失灵及其纠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二)目的层

1.可再生资源最优配置: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性,可再生资源生态增长模型,资源开发与种群平衡以及资源最优利用条件,Fanstmann模型。

2.非再生资源最优化配置:非再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将对重要的意义。非再生资源最优利用条件,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非再生资源开采税。

3.共享资源最优利用:共享资源存在根本原因,“公地悲剧”、“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等的经济分析,外部性内部化途径。

(三)保障层

1.自然资源核算与价值评估:自然资源核算的概念、内容及其程序和方法,了解自然资源核算对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资产负债的调整,掌握自然资重点:自然资源核算的概念、自然资源核算的一般程序、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经济问题: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环境承受的范围之内,处理好资源经济问题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自然环境系统、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和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三、《资源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

1.原教学大纲及教学体系中需完善之处。在《资源经济学》原教学体系中,主要是以资源概念、稀缺性与配置,以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基础,重点围绕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以及共享资源的优化利用为主要目标所展开的教学。这种模式的教学体系,在专业上,明显属于一种单线或直线性教学轨迹,缺乏关联性知识的延伸。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各种新型案例层出不穷的局面下,重点引用与分析尤为重要,充分借助新问题、新办法来拓展理论知识和教学空间。另外,在原教学体系中,缺乏制度与政治、人文与环境伦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最后,还应该补充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容,这些是新时代下,资源经济研究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2.教学理念与目的拓展。依据资源的特性,在不同区域经济背景下,拓展教学思路。随着时代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基础层”的理论部分,应增加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关系,并附加社会资源理论的知识和案例,同时强调经济效率与市场作用理论。在“目的层”内容中,除了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外,还应该加入社会效益与公平的理念等问题的教学研究内容。在教学“保障层”内容中,以资源的评估与核算,以及环境保护为基础,应进一步增加经济制度、政策规划与建设、社会福利与环境伦理等知识内容。

通过以上这些改进,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培养学生,在知识导向上的理念下,使学生不仅仅掌握资源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同时能恰当地利用资源经济学这个工具和方法,解决和理解当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培养学生对资源经济的感知与感悟,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就在身边,关乎自身,关乎社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分析,对资源和环境拥有一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资源经济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

1.课堂教学主讲方面。在教师主讲方面,重点围绕在经济增长环境下,资源与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服务与演变等现实的问题展开引论,以此进一步学习和探讨资源的供给与稀缺性以及优化配置理论。在经济协调与市场价格问题上,进一步延伸解读资源公共政策的制定与作用。在资源的消费与经济效率上,注重市场作用和帕累托效应。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工作,收集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森林、渔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关注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与公平问题。通过对《资源经济学》课程的社会调研活动,加强学生们对资源的感悟与感知力,有助于学生对资源经济基本理论的理解,更能够增加其作为资源经济学者的责任感。

3.学生主体演讲。在资源经济领域,按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由其自己设立主题,收集资料,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班级中展开演讲和辩论,这样可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资源经济理论,尤其在课堂的主题辩论中,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资源经济问题、难点和误区的理解。

五、《资源经济学》教学效果反馈与检验改进

通过资源经济教学内容的改进为导向,在上述《资源经济学》教学体系改进的思路下,如何衡量教学效果提高的程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检验,同样是值得思考的。

在教学体系改进的思路下,建立“效果检验框架图”,如下图1:

按照本文的教学体系改进理念,以百分制条件下:(1)笔试部分应占据20%;(2)社会调研应占据30%;(3)主题演讲应占据50%。在此教学改进里面重点突出了2社会调研和3主题演讲的检验形式,尤其是主题演讲,这将是全面评判学生对资源经济学知识掌握和运用,以及辨析程度的重要依据。

六、总结

本文在原教学大纲和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扩充教学内容,使之与当前实际经济背景关联,增加案例分析与社会调研环节,同时通过主题演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体系中,改变“基本原理—优化利用—评估”的单线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理念与模式,以发散性、关联型,将生态系统、市场效益与社会公平、制度法规等知识关联,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枫楠,等.基于期刊文献检索的国内资源经济学研究述评[J].资源科学,2013,35(7).

猜你喜欢
理念创新教学体系
活用新课改理念,创新小语课堂教学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