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戏如何进入美术史

2019-06-17 06:28邵仄炯
新民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怪石枯木美术史

邵仄炯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

去年,收藏在日本的苏轼的作品《枯木怪石图》亮相佳士得的拍场,拍出了4.1亿元的天价,要知道,在古画拍卖史上,成交价超过4亿的拍品没有几件。

乍一看此图,不免心头一愣,画面上只有一块石头,一棵枯树,而且长得丑丑怪怪,凭什么这么贵?但事实上,这件画的绝妙之处,就藏在这“怪”与“丑”之间,并且,这幅画是艺术史上一个创新符号,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一条新道路,从此中国画有了一个新方向。

苏东坡与文人画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作品不多,而且真假难辨。

单就他的绘画技能来说,并不能给他打高分。因为在中国绘画技法的教学中,似乎从来没有把苏轼的作品当做范本来让写生临摹的。但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确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一条新道路。

要了解文人画,首先要知道文人画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他是一位士大夫,所谓士大夫就是经过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的,然后有一定的官位,当然他们肯定会诗词,会写文章,而且非常擅长书法。也有的画家到后来没有功名,不走仕途的道路,纯粹以一个文人的身份来从事画画,我们从广义上也把他们叫做文人画或者叫做文人画家。比如元代黄公望,明代文徵明。而苏轼是一名士大夫,经常要参加国家大事的讨论,所以他的文人画多数是以业余状态来画的。

条件之二就是文人画是为自己画的,就是自己喜欢画什么就去画什么,不是接受任务,听取别人的意见,受到别人的支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需要讨好别人,画得好与坏,他都只是自我欣赏。它不同于专业画家,要听从要求。说到底,文人画的画没有功用,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就是他自己有感而发的作品,不是为别人画的,这个完全是自己的一种心性的表达,也就是说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第三个条件,文人画的内容一定是有局限性的。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就是典型的文人画内容。他曾经说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人画理论,就是把绘画的题材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有常形的。所谓有常形的就是人物、建筑、鸟兽、器物等等。还有一类就是没有常形的,就是他画的枯石、怪木、云水等等。专业画家一般都要画有常形的东西,而且技术非常精湛,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但文人画喜欢画的就是这些没有常形的东西,他们画画的时候不会被这些所谓的造型所束缚,可以自由地发挥所擅长的笔墨线条。枯木怪石没有常形,所以就没有理由说他画得不够像,造型不够准确,这就是他聪明的地方。由此可见,艺术家一定要懂得扬长避短。

苏轼书法《寒食帖》。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技法。画画一定要有技法,专业画家的技法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所以说非一日之功。技法越多,表现能力就越强,表现方式也就越多。文人画的技法是什么?比较武断地说,文人画没有什么具体的技法,也可以说文人画一般不屑于太多的技法。要说技法就只有两点,一是画内的技法——书法,书法是文人画最擅长的,第二点就是画外的技法,他必须擅长诗文,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細腻丰富的情感。

细赏《枯木怪石图》

有了这些标准,再来看苏轼的这张《枯木怪石图》,会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画面上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棵没有叶子的枯木,一个就是块卧在山坡上的石头。这两个内容就是没有常形的东西,也是文人画喜欢表达的题材。光秃秃的树,怪怪的石头,从一般的审美角度来看,不是很美,只是一种绘画时的心情的抒发。这样的作品后来被叫做“墨戏”。就是文人画画时的心态,把它当成一种游戏来对待。开心的时候可以游戏,不高兴的时候也可以游戏,总之要通过这种笔墨的游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再来看画法。这是一幅水墨画。也就是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文人画的技术就是书法,书法就是黑白的,所以黑白成为了文人画的审美调子和趣味。

仔细看,树上的细节是不是都是粗的细的浓的淡的线条的组合?书法就是线条艺术,所以文人画就是用线条的一些变化来表现对象,而且很随意。他是用写字的方法把对象的意思表达出来,后又常常把文人画定义为写意画,就是这个含义。

这里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全画的亮点,我认为就是这棵枯木的一转。这幅画最怪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这一转是全画的神来之笔。在这之前,几乎从没有看到过其他作品中有如此画树的。即使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怪形状,或许一般画家也会回避它的。但文人画就是一种随性的发挥,不打草稿,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猜想,苏轼画树画到了纸的三分之二处,一时发觉树头树枝画不下去了,于是随机一转,鹿角般的树枝从左方伸出,没有安排,也没有刻意,这样一转就大有文章了。

相传苏轼的另一幅作品《竹石图》。

有一种说法,笔迹反映人的心迹。苏轼的好友米芾就十分欣赏他,评价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其如其胸中盘郁也。”就是说,这样怪怪奇奇的盘曲,实际上道出了苏轼的此时的心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顺达舒畅。的确,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人生就如同他笔下的这个枯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此时皇帝的猜疑,同僚的排挤,让他的心情非常的抑郁。画中树干的一转,无疑是隐喻了他人生境遇的一次转变和心中的盘郁之气。

或许,《枯木怪石图》就是苏轼郁闷的一种发泄吧,没想到文人的郁闷是如此的风雅,最后成为了美术史的亮点。从此之后,文人画不仅用诗文,用书法,而且还会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情感了。所谓的托物喻志,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再仔细看看怪石的左侧,有一些浓墨撇出的小竹叶,坡上有几笔小草好像随风飘扬起来。这个小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这就是苏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一丝希望。

怪石横卧,落尽叶子的枯木似乎已是暮秋与冬日,但无论如何,乐观通达的苏轼内心总保持着一丝憧憬和希望。时运有起有伏,人生不会永远是低谷。随着四季的更替,生命不会终结,小草与竹叶是生命的一种再现,隐含了苏轼对人生的些许期盼。

何谓“审丑”

中国绘画发展到北宋,各种技法、主题、画法都已经很成熟,但艺术发展的脚步还没有停止,如何走下去,艺术本身不知道,要等待大艺术家的引领。

蘇轼像,赵孟頫绘。

从某种意义来说,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游戏般地出现,实际上就是让中国的美术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这个拐点就是苏轼倡导的文人画。他的那棵扭曲的树干无意识地一转,恰巧转变了中国画进程的方向。由此中国画的文人画正式进入了美术史,慢慢地也成为了中国绘画新的旅程的起始点。

所以评价苏轼的这幅《枯木怪石图》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像与不像了。枯木与怪石不只是代表了一个没有常形的物,更是代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在进行着一次艺术实践。这个艺术实践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成立的,它的意义与作用对后世画坛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枯木怪石图》是艺术史的一个创新符号,苏轼以这种具有创意的思想,将怪石、枯树暗喻为一个人的心理图像与心理代码。他的无意之举,诞生了艺术的新旅程。

在这卷画中,可以读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方式,也是文人画背后的哲学,就是“审丑”。

中国画的审美提倡的是中正之道的美,比如说画中的线条不能太硬,不能太柔,不可以太直,也不能太弯曲。要适当地把握好这个度。这是中国儒家中庸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相反,道家的庄子在艺术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审丑”,这个不同于我们现在说的“丑”,简单的说,“丑”就是偏离了儒家中正之美。

老庄哲学就是道,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无论美与丑都是自然之道,只要有道的存在,美丑是平等的。既然美的东西可以画,丑的东西当然也可以表现。苏轼的怪石、枯木,也许与庄子道的思想遥相呼应,这个枯木一转,又转出了中国画从审美到审丑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怪石枯木美术史
“枯木龙吟”琴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峡谷的秘密
枯木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枯木
枯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黄山
神秘怪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