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实验室检测及诊断的临床意义

2019-06-18 03:12艾文倩陈慧芳梁从碧崔星羽罗清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血常规肝功能抗体

艾文倩,陈慧芳 ,梁从碧 ,崔星羽 ,罗清

(1.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曾用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肝内细小胆管非化脓性、进行性、破坏性炎症,并伴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疾病,最终可发展至肝纤维化及肝硬化[1],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56例PBC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免疫功能、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56例P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44例;年龄为 31~84 岁,平均(57.6±11.5)岁。 PBC 确诊参照2015年更新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另选取同期40例非PBC肝功能异常患者(肝硬化7例、脂肪肝6例、肝囊肿11例、慢性淤血性肝损伤1例、肝炎4例等),其中男8例,女32例;年龄 44~77 岁,平均(57.1±8.7)岁。 再选取同期40例肝功能正常者(高血压10例,结缔组织病、肺部感染、慢性肾脏病各5例,非萎缩性胃炎4例等),其中男 9例,女 31例;年龄 21~86岁,平均(54.4±14.3)岁。最后选取同期40例体检健康者,其中男 9例,女31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8.7)岁。四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清抗AMA抗体和抗ANA抗体检测 采用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自身抗体检测抗原片(肝脏马赛克)IIF检测患者血清AMA抗体和抗ANA抗体。血清1:100稀释后与抗原基质片反应30min(同时设阳性和阴性对照),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泡5min,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避光孵育30min,再同上浸泡5min,加甘油封片后荧光显微镜下判读结果。以抗体滴度≥1:100为阳性。

1.2.2 血清AMA-M2使用线性印迹法,检测试剂盒由德国欧蒙诊断公司生产。在第一次温育时,已稀释的血清(按试剂盒要求进行1:100稀释)标本与固定在膜条上的靶抗原反应,如果标本阳性,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在第二次温育时,结合的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反应,加入底物显色,肉眼直接观察结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操作。

1.2.3 免疫球蛋白、血清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检测以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采用Beckman immuage 800特定蛋白仪检测血清IgG、IgA、IgM。采用Sysmex XE-2100血常规检测仪分析血常规。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56例PBC中,AMA、AMA-M2阳性率分别为100%、98.2%,与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C组、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ANA阳性率分别为 46.4%、32.5%和 32.5%,PBC组的AN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n(%)]

2.2 免疫球蛋白检查结果对比 PBC组IgM指标变化明显高于肝功能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和Ig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PBC组与肝功能异常组免疫抗体指标比较(±s)

表2 PBC组与肝功能异常组免疫抗体指标比较(±s)

分组PBC组肝功能异常组n IgG 56 40 t P 16.8±6.5 14.8±4.6 1.445>0.05 IgM IgA 4.7±3.0 1.2±0.6 7.152<0.05 2.6±1.3 3.6±2.3-1.923>0.05

2.3 肝功能指标对比 PBC组肝功能检测结果GGT (263.1 ±298.7)、ALT (65.5 ±57.8)、AST (92.0 ±56.9)、ALP (374.6 ±311.8)、DBIL (68.1 ±92.3) 和TBIL(95.1±125.8);与体检正常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比较,PBC组肝功能指标变化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C 组 GGT、ALP、DBIL和TBIL指标显著高于肝功能异常组 (P<0.05),两组间ALT、AST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四组血常规检测比较 PBC组WBC检测值与体检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RBC、Hb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WBC、RBC、Hb和PLT检测值均低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C 组 WBC、RBC、Hb和PLT检测值与肝功能异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3 PBC组分别与体检正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PBC组分别与体检正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

注:*P<0.05,有统计学意义。

56 40 40 40分组 n PBC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体检正常组GGT ALT AST ALP DBIL TBIL 263.1±298.7 20.8±12.4*91.5±108.7*16.3±9.0*65.5±57.8 16.3±9.6*61.8±83.6 18.2±8.9*92.0±56.9 20.2±5.5*74.0±93.8 22.7±4.6*374.6±311.8 76.7±30.5*146.2±93.8*79.8±21.4*68.1±92.3 3.1±1.4*12.9±24.4*2.9±1.6*95.1±125.8 7.6±2.6*20.1±28.4*24.7±94.2*

3 讨论

PBC是一种由免疫损害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国内对PBC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早期诊断和干预,容易延误病情。近年来,随着对PBC的不断认识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该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AMA是PBC的特异性抗体,9个亚型中以AMA-M2特异性最强。因此,对PBC患者AMA以及AMA-M2抗体的检测对PB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结果表明56例PBC患者中,AMA阳性率为100%,AMA-M2阳性率为98.2%,说明AMA和AMA-M2是PBC诊断的特异性指标。部分PBC患者可能在疾病早期不能够检出,在肝硬化期以及失代偿期的症状显著,较容易诊断,但此时患者的肝功能受损严重,预后情况较差[4]。因此,推进PBC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应对可疑患者早期进行AMA与AMA-M2的检测。

表4 PBC组分别与体检正常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血常规指标比较(±s)

表4 PBC组分别与体检正常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血常规指标比较(±s)

注:*P<0.05,有统计学意义。

分组 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n WBC(×109/L)RBC(×1012/L)Hb(g/L)PLT(×109/L)PBC组 体检正常组56 5.5±2.8 3.5±0.9 103.4±21.7 145.4±99.4 40 5.5±1.1 4.6±0.4*136.1±11.6*214.3±46.3*40 7.5±3.0*3.9±0.8*119.1±26.8*200.0±91.9*40 5.5±2.6 3.6±0.8 105.2±24.7 178.2±112.0

ANA是一组抗核抗体,有研究[5]报道PBC患者表现出疾病特异性ANA,本研究发现,PBC组患者ANA阳性检出率为56.5%,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的32.5%(P<0.05)和肝功能异常组的34.2%(P<0.05),与上述研究[5]一致。 由此可见,ANA 检测对PBC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提高其临床诊断的特异性。

在免疫球蛋白方面,PBC组的IgG、IgM、Ig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IgG和IgM水平较肝功能异常组高,而IgA水平较肝功能异常组低。说明在鉴别PBC和其他肝功能异常疾病时IgG、IgM以及IgA存在不同的意义。PBC组和肝功能异常组的IgM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它相关文献的报道结果相同[6]。提示IgM可作为鉴别诊断PBC和非PBC肝功能异常疾病的重要免疫学辅助诊断依据。

肝功能反应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肝功能检查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等,有助于肝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在本研究中分别比较了体检正常人、肝功能正常患者、肝功能异常患者与PBC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PBC组患者与肝功能正常组和体检正常组比较,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可见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与肝功能异常组比较,PBC组患者AST、ALT无明显差异(P≥0.05);ALP、GGT、DBIL 和 TBIL 四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ALT和AST均为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分别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和肝线粒体中,且其水平越高肝细胞受损越严重[7,8]。GGT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ALP广泛存在于肝脏,骨骼、胎盘、肠道和肾脏等组织中,当胆管阻塞时会引起ALP水平增高,多可见于疾病早期,但要确定ALP为肝源性升高还需联合GGT判断[9]。有研究表明,肝源性ALP升高时应进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筛查[10]。TBIL和DBIL与肝脏胆红素代谢和排泄有关,DBIL升高提示存在肝脏疾病,可见于肝细胞疾病或胆汁淤积性肝病,TBIL水平越高代表肝损伤程度越严重[11,12]。由此可见,肝功能指标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发展及组织学损害严重度有关。本研究显示PBC患者组与肝功能异常组比较,肝细胞的损害无明显差异,PBC组患者肝内胆管损害和胆汁淤积比较严重。因此,肝功能指标在PBC早期筛查和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其在对PBC患者的疾病发展和病情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作为疾病检查的基础检查项目,在疾病的早期筛选和判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血常规在PBC的早期预测和诊断中的价值,本文分别比较了体检正常人、肝功能正常患者、肝功能异常患者与PBC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体检正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除体检正常组与PBC组在红细胞数上无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C组值较其余两组指标数低,且低于正常值。而在PBC组与肝功能异常组的比较中,只有PLT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文献报道[13,14],肝硬化可因炎症活动,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血小板破坏等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与本研究数据相符。同时本研究中PBC组RBC和Hb显著异常,其它研究提示其表明PBC患者存在除消化道出血的其他贫血原因[15]。此外,另有研究表明[16],红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含量以及分布能协助区分PBC患者肝脏病理早期和进展期改变,有重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由此次数据分析得出,血常规异常在PBC的早期诊断中无特异性,进一步的含量及分布研究对其意义更大。

总之,AMA和ANA的阳性检测、免疫球蛋白、生化指标和血常规的检测对PBC的早期诊断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血常规肝功能抗体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抗心磷脂抗体与抗精子抗体检测在诊断不孕不育中的应用价值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