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19-06-18 01:26魏寒冰
理论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

魏寒冰

摘 要:习近平政德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从“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维度对立政德的主体、目标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基本要求、首要目标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政德观内涵丰富,逻辑清晰,以权为民所用为出发点,以党性修养为中心线索,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立政德的价值目标,不仅阐明了立政德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而且指明了党员、干部立政德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政德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规范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确立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任用原则,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政德观;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28-06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习近平一贯重视政德建设,并一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注重道德修养,做到为政以德。早在2004年习近平就撰文对领导干部修“官德”的重要意义、内容和途径问题进行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更是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修政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并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的政德观。深刻领悟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不仅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需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来源

政德是关于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的理论,习近平的政德观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官德”“为何要官德”和“如何有官德”的问题。习近平政德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和立体的外延,不仅创新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而且批判性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习近平政德观的根源。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在批判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资本主义道德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本质特征是通过道德批判,探寻通往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以往的道德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马克思第一次从唯物史观出发,指出了道德与其他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的思想工具,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2],从而揭示了道德所具有的阶级属性。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代表了无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而且也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因此,从这意义上来讲,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念决定着这一时代的整个面貌。习近平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注重道德修养,领导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3],因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决定了社会的道德风向,代表了社会的道德水准。要做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习近平政德观不仅强调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思想是习近平政德观的本源。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治理论。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对党员的思想改造一直贯穿于其理论和实践中,并提出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是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伟大工程”,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5]。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并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并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治要有德治的支撑,要以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为基础。德治本身也要走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确立适应不同阶层需要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6]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开始动摇,出现了官僚主义作风,逐渐脱离群众,对此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7]。改革开放实现了民富国强,但是,一些领导干部过分强调经济建设,使我国的整体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胡锦涛针对当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八荣八耻”,强调广大干部群众要知荣辱、辨善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越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领导干部越是要严于律己。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因为,领导干部的政德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甚至国家存亡。习近平政德观,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问题做出的历史性解答,是对中国特色德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思想一脉相承。

3.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德治思想是习近平政德观的泉源。中国具有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和哲学底蕴,德治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不断探索的学术问题。中国先贤们提出的德治和德政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习近平政德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分为三个层次,即为官之德、为政之德和为君之德。首先是为官之德,也就是官德建设,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賢”,而贤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以德为本,孔子认为官吏的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执政能力,同时也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其次是为政之德,即实施德政,子曰“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452,即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切的前提条件,而个人道德修养的目的则是为了达到政治清明,即为政以德。儒家倡导实施仁政,即要求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以民为本。最后是为君之德,即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8]437,孟子把孔子的这种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115,这种民贵君轻思想,不仅要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要实施仁政,而且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德治理论影响深远。习近平多次强调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要“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这既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习近平政德观的三重维度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这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从“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明确了立政德的目标、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标志着习近平政德观初步形成。

1.严私德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所有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他不仅指明了立政德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明确了道德行为主体的利益指向和道德适用场域。首先,立政德的主体是所有党员、干部。对于立政德的主体,习近平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通党员,一个是干部党员。但是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干部党员都必须严私德,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是对所有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基本要求。其次,立政德的利益指向是克己奉公。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切实执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习近平指出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无私无畏,无私就要克己,克己就要廉洁,廉洁就要戒贪止欲;无畏就要敢于担当,敢于奉献,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1]。最后,立政德的适用场域是党员、干部及其家庭。习近平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修身是指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某利益;廉洁齐家是指领导干部不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家人某利益。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他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9]因此,习近平强调严私德是对党员、干部个人及其家庭层面的道德规范,也是对党员干部立政德的基本要求。

2.守公德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首要目标。习近平强调守公德就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内化和道德外化。道德认知只是意味着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在道德认知基础上产生观念上的认同,从而形成道德信念,在道德信念的指引下,通过践行其道德理念,从而完成道德外化。这里习近平不仅指明了守公德的道德信念,而且明确了守公德的道德行为,要求党员干部要把公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明确守公德的道德认知。通过知识积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是守公德的基本条件。因此,习近平一再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强化宗旨意识。他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0],党员、干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一切人类优秀伦理知识,特别是对党章党规的学习和掌握,完成道德知识的积累,明确共产党员的道德宗旨。其次,完成守公德的道德内化。仅仅有知识的积累还不足以使党员、干部形成道德认同,必须通过鲜活的体认和深切的感受,才能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习近平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要看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道德实践中检验其道德信念。最后,实现守公德的道德外化。知识的认知和内化,都是为实践做准备,只有在道德信念的指引下进行道德行为,从而完成道德外化,才真正完成了道德目标。因此,习近平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1],这是立政德的首要目标。

3.明大德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指出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大德,修大德就要铸牢理想信念、立场坚定;修大德就要锤炼坚强党性、旗帜鲜明;修大德就要牢记宗旨意识、敢于担当。在这里习近平把政德问题提升到了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高度,对政德问题作了升华式的解读。首先,铸牢理想信念,明“忠于国家”之德。习近平指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即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确我国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依据、现实条件和人民基础,不可以因为他人的怀疑和否定而对我国的基本制度产生怀疑和否定,要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对国家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自信。只有铸牢理想信念,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党员、干部自觉明“忠于国家”之大德。其次,锤炼坚强党性,明“忠于党”之德。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是对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指出,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11]321,而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是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要用高尚的情操熏陶自己,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觉悟,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家园,锤炼自己坚强的党性,明“忠于党”之大德。最后,牢记宗旨意识,明“忠于人民”之德。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检验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客观标准,是“他是否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2]。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这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更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把人民的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过目标,永远把人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是共产党员“明忠于人民”之德的集中表现。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固守党性原则、践行宗旨意识是党员、干部立政德的核心价值。

三、 习近平政德观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政德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逻辑清晰,他以权为民所用为逻辑起点,论证了党员、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党性修养为立政德的中心线索,阐明了党员、干部立政德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目标,指明了党员、干部立政德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导向。

1.权为民所用是习近平政德观的逻辑起点。政德理论是关于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的理论。换而言之,政法观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论,其核心是权为谁而用的问题,习近平政德理论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解答。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权为民所用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和力量之源。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3],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习近平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事业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因此,習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的事业就能长荣不衰,失去了民心我们党的事业就无从谈起。因此,习近平提醒党员、干部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心怀人民之情,心系人民之需,牢记权为民所用。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强调权为民所用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些党员、干部开始骄傲自满、高傲自大,逐渐官僚主义作风重燃,脱离人民群众现象严重。对此,习近平一再强调一定要警惕新时代“四风”问题,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因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因此,领导干部的选用要“以德为先”,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治吏”,把为民务实的清廉作风深入贯彻到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中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据此,无论是从历史经验的总结来看,还是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言,权为民所用都是习近平立政德的根本出发点。

2.党性修养是习近平政德观的中心线索。习近平政德观不仅回答了党员、干部为谁立德的问题,而且阐明了党员、干部立什么德的问题,即党员、干部立政德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严私德、守公德,还是明大德,习近平政德观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如何提升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习近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解答。从理论提升来看,习近平指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阅读所有的书,但是他建议党员、干部一定要读这三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只有如此才能博采众家所长,积累丰厚的知识底蕴,“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10]112。习近平指出了党员党性修养的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也是理论学习的首要目标;领导能力是共产党的命脉之门,也是理论学习的中心主旨;优秀传统文化是共产党的源头活水,也是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只有不断增长理论知识,才能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不仅要政治过硬,还要本领高强,打造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要学以致用,要知行合一”[10]129。因此,不仅要提升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理论水平,还要提升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务实精神。从实践能力提升来看,习近平非常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他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取得的成就是真抓实干干出来的,今后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真抓实干。习近平指出,要落实实干精神就要做到胸中有数,行动有策,抓准、抓好、抓住战略重点。为此就要充分提高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预判能力,充分利用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完善决策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发挥我国的政治体制优势。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思考、加强实践,在实践中经历捶打磨练,增强意志、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善于去基层中摸爬滚打,做一个“信得过、站得稳、立得住”的好干部。[1]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政德观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政德观紧紧围绕提升党员、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展开,从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方面,回答了党员、干部为什么立政德的问题,即为了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进的时代号角。从短时期来看,我国面临着到2021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到2049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衡量我党执政能力,考验我党执政水平的关键尺度。从长远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體中华儿女的梦想。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民族经历过苦难,付出过巨大的牺牲,人民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有责任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未来,实现梦想。他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但是,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梦想的实现都不能靠凭空想象,中国梦的实现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了顺利完成目标,习近平强调要增强全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这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价值尺度,更是促进党员、干部提升自身能力,立德修身的价值导向。

四、习近平政德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政德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理论回应,是新时代推进伟大工程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规范了党员的自身修养,确立了新时代党员干部任用的基本原则。

1.习近平政德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明确了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行动指南,包括执政宗旨、执政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该执政目标所运用的执政方法和执政手段。习近平政德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目标,并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方法和手段。习近平一再强调,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立政德是为了强化宗旨意识,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近的来讲就是“两个一百年”,再近一点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从远的来讲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理论上来讲,宗旨明确、目标科学,这是执行宗旨、实现目标的基本前提,但是,如果把宗旨和目标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号上,那就是一纸空谈。因此,习近平一再强调,党员、干部要积极进取、奋发实干,扎扎实实把党的目标落实到位,要像钉钉子一样,要一锤一锤的钉实,一颗一颗的钉牢,“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1]。明确了宗旨和目标,还要制定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是,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目标的执行其主体都是人。换而言之,关键的因素还是执政者,执政者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以及目标执行的成效性。习近平强调,切实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因为各项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1],关键在党就是要确保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不能动摇,关键在人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执政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实现执政目标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强调,“尚贤者,政之本也” [1],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定要重视其政德建设,这是为政之根本,不仅决定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而且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习近平政德观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规范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是现实党的执政目标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政德理论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规范了党员的党性修养。习近平指出,党性修养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思想上讲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从行为上讲就是要践行优良作风。习近平把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就会经得起考验,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利益和权色面前迷失自己,丧失党性。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信,这是党员、干部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指出,“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11]675-676,因此,党员、干部只有立根固本,补足思想之钙,才能锤炼坚强党性,恪守党章党规,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理想的实现,信念的坚持要化作切实的行动,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信仰者,还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忠实的实践者,把思想化作行动,用行动实现梦想。习近平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内贪污腐化、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等问题突出,这些作风问题对我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反映了我党的素质有待于完善和提高。因此,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践行新时代党的优良作风。践行新时代优良作风就要认真落实群众路线,做到“三严三实”,认真履行党章党规,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强调工作作风无小事,不良之风不予以纠正,“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因此,党的作风建设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养成了良好的作风,锤炼了坚强的党性,党才能经受起风浪的考验,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3.习近平政德观从德和才两个维度确立了党员干部的任用原则。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1]。习近平政德观不仅强调了用人的重要性,而且从德和才两个维度确立了党员干部任用的基本原则,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1]。习近平认为,世情、国情和党情时刻在发生变化,领导干部要具有预见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博闻强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1]。习近平同时强调,考察干部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對干部的德才的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好干部的基本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即无论任何时候,好干部的标准都是以德为先。习近平之所以强调以德为先,是因为道德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根本,一个人即使四肢强壮、头脑发达,但是,道德沦丧就会助其恶;一个社会即使生产力先进、经济繁荣,但是,道德滑坡就会乱其本;一个国家即使军事强大、人民富裕,但是道德缺失就会促其亡。因此,习近平一再强调,德的问题是首要问题,因为德代表了方向,只有一个人能够“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才能用的其所。习近平认为,用人得当,首要是能够识人知人,要知其长、识其短,才能人尽其才。他指出,考察党员干部要全方位立体考察,不光看一时、一事,要注重对其的一贯表现和整体工作的考察,在大事上品其“大德”,在小事上品其“私德”,只有做到真正修身立德的领导干部,才能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用得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

[4] 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4.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76.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8]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 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

[10]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1]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2]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8.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5-26.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