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的意义与理论依据

2019-06-18 04:14段敬德
文学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意义

段敬德

内容摘要: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生活化作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源”性举措。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 意义 理论依据

  一.生活化作文的意义

1.生活化作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文如其人!学生作文的虚假现象表面上看只是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态度,其深层问题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离。生活化作文强调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最基本的要求是“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从小渗透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价值。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了“立诚最为贵”的观点,他明确阐述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質、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哪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来欺骗读者和听众”。做人,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点点滴滴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此以往,学生才能从具体可感的作文写作的小事中提升综合素养。

2.生活化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源”性举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也离不开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作文是个人生活积累和言语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几个基本观点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社会即学校”揭示了生活教育的场地、空间和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代之以社会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2.新课程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产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问题,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在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只有活跃学生的生活源头,学生的写作才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民间趣事。体会生活,参与生活,这些也都是学生写作的源头。

3.写作教学法理论。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欲其收效,欲令学生获得实益,最重要之一点在提高教师之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高,讲读课教得好,作文课指导得好,学生自能日进有益。”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诗里有你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