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课程的生活化德育

2019-06-18 01:26吴小兰
师道 2019年5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教室生活化

吴小兰

有幸成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的一员,赴澳大利亚学习交流,在三个星期紧张而有序的学习过程中,收获良多。如果要用几个简洁有力的字来概括我所见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那就是“生活即教育”。在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教育,真正体现了“无课程的生活化德育”。

一、概念的诠释

课程的含义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这样狭义的课程就与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了。本文此处所指的课程即狭义的“教学科目”,“无课程”,即“无教学科目”,学校不开设本科目的意思。

“生活化”,简单言之,就是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里的“生活化”主要是生活化教育的意思,即尽量寻找教育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

另外,本文的“德育”,专指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环境设置中的德育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学校占地面积都比较大,学生人数比较少(尤其相对中国而言,少了很多),但在教室及专用场室设置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很多人文的细节。

居家式的教室布置。每间教室都非常宽敞,有小组合作的桌椅,有沙发,有清洁用的水池,有部分图书,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有家的感觉。每个孩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各司其职,都有自己需要负责的事情,包括关灯等任务的执行。在这个班级家庭里,孩子们自主承担类似家庭成员的角色,并从身份认同中产生相应的责任感。教室里的墙面到处都是学生的作品,还有学生小组合作或者个人成长获得表扬的表格等。每个孩子在教室这个空间里,都能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同学最优秀的方面。教室墙面如此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自信。

无间隔的教室设计。澳大利亚学校的教室,采用的是资源共享式的设计,每间教室之间不用墙壁隔开,而是用透明的玻璃门,或用半开放式的木板墙隔开,每个班级上课情况如何,其他班级可以清楚看到。甚至有些共享的资源(例如:手提电脑、ipad等)放在其中一个教室,在上课期间,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到这个班来拿走这些设备,整个过程静悄悄地进行,上课的班级不会受到影响。这种无间隔式的设计,培养了孩子们专注、不受干扰的能力,也培养一种在公众场合下的礼貌修养,学生之间用最温和的声音来互相交流,尽力不干扰其他人,这也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备的素养。

三、教学细节中的德育

在查尔斯坎培尔学校跟岗的第二天,我们一共观摩了四节课,包括科学、体育、表演及历史。通过观摩课堂,与学校教师交流,我们深切感受到澳大利亚学校对学生的尊重,以及融教育于细节之中的智慧。而这些,正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言传身教。

提问细节的体现。在听课过程中,我看到学生都是坐着跟老师说话,不论回答哪方面的问题,大家都以平等、民主的形式进行交流。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或提出的问题偏离讨论方向,老师也只是淡然地回答说“也许吧”“不全是如此”,基本上不会有否定学生的言语。这就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一种安全感,尤其是避免某些方面能力较低的孩子产生当众丢脸的感觉。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勇于表达的自信,对于从小培养民主、平等的精神尤为重要。

成果展示的体现。在一节课结束两小时之后,老师希望孩子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并自己讲解。老师不会要求哪个孩子必须走上黑板讲解,而是让孩子们自主决定是否乐意参与讲解。无论学生讲解的内容如何,大家都会以热烈的掌声鼓励,而没有获得机会展示的孩子也没有产生自卑感。

检查作业的体现。在澳大利亚,学生同样需要上交作业,不交作业的孩子,必须向老师说清楚理由。有意思的是,即使晚上跟父母外出吃饭也是合理的理由,当然,学生必须在午餐之后补做没有完成的作业。我注意到,在班上有不少孩子提出借口为自己没完成作业辩护,但老师并没有当众批评这些孩子,而是让他们明白没有完成作业情有可原,但必须及时补做。

惩罚行为的体现。即使在课堂上有孩子做得不对,老师也不会责骂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做选择,发现自己行为的错误。例如:数学课堂上有个孩子,不想跟大家一起讨论或者参与活动,这时老师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对孩子说:“你一定有什么需要思考的,过来吧,老师给你一把椅子,你先想好了再回来。”这个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于是赶紧赶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四、活动设计中的德育

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有几个学生活动让我深受触动,在我看来,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能力及品德培养,甚至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澳大利亚的小学阶段,无论哪门功课都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一年级的数学练习:请将一周中的七天连线,画出一周中你最喜欢的那一天,用绘画说明原因。这是一年级孩子学习数字“7”之后,要完成的作业。有一个小朋友写自己喜欢周五,原因则画出一个游泳池。他解释说自己最喜欢周五,因为可以去游泳。其他各个学科的动手操作同样明显,尤其是体现在艺术、社会实践课程等。

小课题研究及展示活动。在澳大利亚的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有一项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学生在学校统一的大主题引领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要求有选题说明、研究过程、成果展示等。整个研究过程大概持续8-10周,学校专门为这个年级的孩子设置展示会,六年级的孩子们会给五年级孩子们提出问题,五年级孩子现场回答,全校教师及五年级家长们也可以到现场来参观,并向参与小课题的孩子提问。

我在墨尔本观摩了劳瑞斯顿私立学校的小课题研究及展示活动现场。该校五年级的学生共分两个班,大概共有50个孩子。每个学生根据学校统一的要求,在开学之初接到作业任务。任务有个共同的要求:需有个人的观点,并体现出过去、现在的变化过程。经过约八周时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资料,用文字说明自己选题的理由,用电脑制作相关的PPT,还要准备相关资料查找的证明,最后形成一份作品作为自己研究成果的展示。例如,一本小书、一个作品、一个海报之类的东西。活动最后的环节以展示会的形式展览。整个展示会上作品琳琅满目,孩子们穿着、打扮跟研究内容相仿,简直是一个时装秀,不仅是在推销作品,同时也在推销每个孩子本身。

學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自己研究的内容,而且需要做大量资料的查找,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视野跟知识面无形中得到拓展。每个学生都有个人兴趣爱好,在这个自我选择过程中,每个孩子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会让兴趣爱好更加凸显,为未来的成长奠基。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在过去、现在的发展,孩子们需要充分利用想象空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就有助于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参与课题,从选题到完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他们需要借助大人的指点,去寻找资料、借阅图书等,学习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其他人的欣赏,孩子们会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而在互相展示的过程中,他们也懂得去欣赏其他人的才华。

生活实践活动。澳大利亚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例如厨艺、骑单车、做缝纫、木工、钳工、电工的初步入门等。学校有专门的场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里以本人亲自体验的厨艺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在学校跟岗的最后一天,恰逢星期五,学校领导告知我们,这个周五轮到五年级的孩子们掌厨,希望我们参与活动,做中国特色美食。原计划是包饺子,但考虑到时间有限,以及自制饺子皮难度较高等问题,就改为了中国式“炒饭”。那天上午我带领着几个五年级孩子,从清洗红萝卜、生菜到切菜、搅鸡蛋、煮白米饭,直至炒饭的全过程,都由孩子们跟负责老师全程参与完成。做出来的食物,用很多碟子,分开来装,摆放在一张很大的桌子上,邀请这个年级所有孩子来品尝。

一个简单的厨艺活动,学校将其当成日常教育活动中常规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少数人参与,而是几乎全员参与,每个星期做的内容不同,轮流做不同国家的风味美食,每次都让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参与及品尝。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们参与其中,不但获得了生活实践经验,而且能够培养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以及职业平等的观念。难怪这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有平等的身份认同,从小学开始,他们就在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步奠定了思维和观念基础。

仅根据三个星期的学习经历来对澳大利亚“无课程德育”进行阐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以上不过叙述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目的在于阐明德育是属于持续性、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一种教育。从这些丰富、鲜活,紧贴学生生活与成长需求的德育活动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

(作者单位:广州市回民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教室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不要在教室打闹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行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