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应对复杂形势下对美舆论博弈

2019-06-18 19:06曹筱凡
对外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舆论

曹筱凡

美国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2018年发起贸易战。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出现40年来大转向,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加剧,对美传播面临新的复杂形势。

随着中美博弈常态化、对内对外传播边界逐渐模糊,应进一步提升对美传播的精准度。以回应批驳对冲“污名化”,以研究报告澄清质疑,以人为本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充分挖掘智库资源,借嘴说话增强外宣效度,刚柔并济打好对美舆论战;此外,还应全面认识中美实力悬殊、中国崛起道路漫长的事实,引导国内受众对中美长期博弈的心理预期;秉持大局思维,营造健康舆论环境,避免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一、国际传播面临新形势

(一)国际格局中大国竞争加剧

在9·11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国合作是国际主流。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定位,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破坏多边国际体系,触动了二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秩序。2017年年末,特朗普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大国竞争成为国际政治主基调。美国政府在2018年《国防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世界重回大国竞争时代,国家间战略竞争将取代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首要关切。

此外,当前国际形势嘈杂混乱,地区矛盾不断激化。欧盟凝聚力急剧下降、一体化受到巨大沖击;东欧国家右翼执政成为趋势;中东地缘政治架构进一步调整,地区大国交锋愈加激烈;拉美地区经历了阿根廷经济危机、委内瑞拉危机、中美洲非法移民潮危机,巴西选出了“巴西版的特朗普”,拉美地区的政治版图继续朝着“左退右进”方向演变。

(二)中美关系面临40年来大转向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美关系当前正遭遇凛冽寒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过去40年,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是“有缺点的伙伴”,但现在变成了主要战略竞争者。对华的敌对行为以贸易为切入点,逐渐开始蔓延成一个“混合战”。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尼克松总统首席中文翻译傅立民(Charles Freeman)指出,面对两国波折关系中的转折点,特朗普政府给出的答案是“争斗”——在军事和经济上与中国对峙。这届政府是一群仇外者、保护主义者和鹰派军国主义者的联合。他们试图通过关税、贸易限额、签证管制和对中国贸易的强力监管来阻遏中国崛起。

特朗普多次表示,中国和俄罗斯是挑战美国利益、经济和价值观的对手。华盛顿鹰派想把中美两国变成两个孤立、隔绝的体系,进而将中国定位为“第二个苏联”,通过打击遏制中国来凝聚美国社会。

双方的紧张关系在两国元首布宜诺斯艾利斯达成“休战”协议暂时得到缓和。中国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仍努力就完全终止贸易冲突与美国展开谈判。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最新发表的谈话中为中国从大局出发的态度定调,他指出,双方应当始终聚焦务实合作,同时妥善管控分歧,不断为中美合作的一端加码,为分歧的一端减重。应当想办法让合作清单越来越长、问题清单越来越短。

(三)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备受瞩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是影响国际形象的根本力量。随着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规则新动向等因素,以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结构转型面临更多挑战等因素内外叠加,中国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对此,中国决策层提出抓住当前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总体思路注重沿着既定道路坚定前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以坚实的底气、从容的定力来应对风险和挑战。

二、对美传播面临多重挑战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当前中国对美传播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多重新挑战,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话语弱势。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但国际话语体系主控权仍被西方媒体掌控、中国国际话语权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有太大改善,国际话语体系仍处于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对美传播又因美国鹰派在舆论上的强势围堵而遭遇更多挑战。

近十年来,西方部分媒体、政客围绕“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网络威胁论”颇费笔墨和心机,他们极力渲染中国“锐实力”的努力也从未停止。目前,两国在意识形态、制度差异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美国对华舆论领域显著升温。

第二,认知偏差。有传播心理学研究认为,美国对中国始终存在“确认偏误”。这一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旦产生一个信念,就会选择性地寻找支持此信念或假设的证据,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解读信息,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实则片面武断的“真相”。

梳理这些年中国对美报道不难发现,中国对美传播的投入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强,然而事实是,对美国人而言,能听到,却听不进去。虽然美国经济的种种问题大都是自己造成的,但中国却正好符合了鹰派们“最理想敌人”的全部特征,因此成为完美的“替罪羊”。

在美国,无论政界还是媒体,都有一股势力对中国顽固地抱有冷战思维。2018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在科罗拉多州发表演讲称:“中国正试图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统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取代美国的地位。”

傅立民指出,美国的“政治精英正将中国刻画成经济盗贼、军事侵略者和极权主义的推广者”。激进的“中国威胁论”者如纳瓦罗,去年在报告中将子虚乌有的“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技术”和中国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产业升级计划等归类为“经济侵略”,指责其“威胁美国和世界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而美国媒体更是在这种引导下自说自话制造对中国的误解,进一步给美国大众戴上“有色眼镜”,加深负面认知。

第三,专业欠缺。从内部来看,中国对美传播背后的专业支撑仍显不足。中国媒体往往习惯于“情在前,理在后”的表达方式。面对美国的舆论攻势,中方往往偏重媒体表达,而忽视和缺乏美方舆论背后强大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以2018年7月10日美国针对中国的《关于301调查的声明》为例,尽管该报告内容逻辑不合理、前提不公平,但长达200多页的报告却做到了形式上专业。在中方的回应报道中,多偏重于语言上的精彩,而鲜有系统性的专业调查报告与之对质,令驳斥显得无力。尽管后来中国商务部也出台了中美经贸摩擦的白皮书,但该报告的专业度和国际说服力,与美方报告相比,仍有显著差距。回想此前,中国曾先后以《美国人权报告》《美国军力报告》来回应美国对华人权、军事问题的指责,成功减轻了舆论压力,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翻译偏差。中国对美传播过程中,翻译偏差与词汇组合的思维方式差异也令传播效力大打折扣。比如,中国近年来常说要“引领全球治理”,被普遍翻译成了“领导全球治理”;“中国模式”的惯译隐含更多放之四海而皆准、替代美国模式的含义;“科学发展”惯译中有“反宗教的发展”之意,这些误译都徒增了美国社会的焦虑与紧张。

三、三个维度做好对美转播

危中有机。应该看到,当前对美传播面临多重挑战也正是中国澄清美国对华误读、重新树立国家形象的难得机遇。

(一)刚柔并济提高对美传播精准性

首先,面对与事实不符的指责,应继续以美国人看得懂、听得进的形式,批驳污名,澄清质疑。对于诸如“中国在不公平的贸易中对美国占尽便宜”“中国迫使美国公司转移关键技术以便在本土开展业务”“中国从事猖獗的黑客活动并窃取知识产权”“中国补贴國内高科技产业”以及“‘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等不公指责,应更注重以摆事实、列数据的方式予以坚决驳斥,并充分利用智库调研能力形成专业系统的调查报告,以美国人偏好的方式予以精准回击,削减负面能量。

同时,对于美国隐瞒对中国服务贸易存在巨大顺差、罔顾多边体系强推“霸凌主义”损害各国利益、对中国禁售高科技产品、禁止中国投资和收购美国高科技公司,以及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等真实情况,应加强主动议题设置的能力,搞清源头本质,充分揭露,达到正本清源的传播效果。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减少空洞说教,用西方更易接受的“小切口、大主题”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针对性地解释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如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深外交官傅莹所说,无论在什么问题上,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讲事实、讲数据、讲困难、讲作为,是最有说服力的。毕竟,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说服人。

美国有无数理由来寻求与崛起中国的合作机会,整个世界和两个国家都将在这样的关系中获益。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双方在诸如气候变化、医疗卫生、打击跨国犯罪、防扩散、网络安全、外空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的报道力度,向美国各界传递更多中美合作共赢的声音,为舆论环境增添正能量。

最后,应在更深层次推动中美智库交流,发挥好智库缓冲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尽可能广泛调动美国对中国持理性客观态度的专家,在事关中美关系的问题上发出相对客观、积极的声音,借嘴说话,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二)正确引导受众合理心理预期

当前,在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交织、国内事件对外“溢出效应”和国外事件对内“刺激效应”相互叠加的新形势下,对美传播更应注重坚持国家站位,把握大局,统筹对内对外两个舆论场。

美国霸权的式微是一个时代性必然,中国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大国,应体现出定力和智慧,避免被卷入下坠的涡流。对美传播中,既要清晰诠释中国更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行动,又要充分把握报道尺度,避免鼓动民族主义等极端情绪,防止助推双方滑向“修昔底德陷阱”的阴影。

此外,尽管主流舆论几乎都在指出美国在衰落的事实,然而在2008年至2017年期间,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份额一直稳定在23%至25%之间。近五年来,美国经济已恢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我们应当认清中美之间的综合实力正在接近但尚存较大差距的现实,认识到中美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稳步从容地做好传播工作,引导受众对这一过程的漫长性有充分共识与心理预期,避免急功近利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三)化零为整提升对外传播整体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进步、社交媒体盛行、美国对华研究投入增加,美国媒体对华信息采集、舆论监测能力与日俱增。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并不仅限于对外传播领域,中国媒体在对内报道中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外界对中国舆论信用的判断。

这要求我们化零为整,充分树立对内对外报道一盘棋的整体意识。在对内报道中注重转变思路,在对重大敏感报道把握尺度的同时,减少某些视而不见、掩耳盗铃的做法,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令新闻舆论工作真正起到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在对内报道中努力提升国际传播的意识和能力,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在中国发生着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挑战,通过做实做好对内报道,辐射带动外媒整体提升中国对外传播可信度、好感度。

猜你喜欢
舆论
材料作文“舆论洪流中,我们何去何从”导写
理性思考守本心,乱云飞渡更从容
做自己的支配者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息事宁人乎,抱薪救火乎
潜在舆论的引导和化解
舆论制高点是有海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