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面沿空护巷小煤柱注浆加固试验研究

2019-06-19 07:23
煤矿现代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压煤柱塑性

乔 越

(山西宏厦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阳泉 045008)

1 工程背景

阳煤集团五矿8407综放工作面位于井田四采区,8407工作面主要开采15#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7m,平均倾角6°,工作面走向长1177m,倾斜长189m,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煤层顶板主要以泥岩、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底板主要为细砂岩和砂质泥岩,8407工作面东侧为已经回采完成的8409工作面采空区,8407回风巷待8409工作面采空区覆岩运动稳定后留设10m小煤柱沿空掘进,采用沿煤层顶板掘进方式。8407回风巷采用矩形断面,断面净宽为5m、净高为4m,顶板采用长短锚索进行支护,每排布置5根直径为21.8mm、长度为5200mm的锚索,中部三根垂直于顶板布置,靠近帮侧两根与水平方向呈70°斜向上布置,锚索间距为1150mm、排距为850mm;为加强巷道支护强度,隔排布置1根直径为21.8mm、长度为8300mm锚索和1根直径为28.6mm、长度为10300mm的锚索,补强锚索的间距为1400mm、排距为1600mm;实体煤帮和小煤柱帮各布置5根直径为20mm、长度为2400mm的锚杆,其间距和排距均为850mm,为加强小煤柱帮强度,另布置2根直径为15.2mm、长度为4200mm的锚索,其间距为900mm、排距为1600mm,8407回风巷支护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8407回风巷支护断面

2 沿空护巷小煤柱上覆围岩结构力学分析

沿空护巷小煤柱留设在上区段工作面和下区段工作面采空区之间,兼具维护沿空巷道稳定性和隔绝采空区的作用。而护巷小煤柱处于采空区边缘,其围岩稳定性受采空侧覆岩结构影响很大,采空侧顶板破断后发生旋转、下沉,相邻岩块间铰接形成砌体梁结构,尤其是岩块B,其运动形态对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很大,如图2所示。当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时,在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岩块B发生剧烈变形,回转下沉严重,其静载荷和动载荷一起作用于实体煤、沿空巷道和护巷小煤柱三者组合而成的承载体上,若煤柱强度不够,则可能导致煤柱失稳破坏,巷道周围塑性区发育,顶底板及两帮位移量较大。因此提高护巷小煤柱强度对实现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8407回风巷沿空掘进期间围岩变形量较小,而回采期间在动压影响下,围岩变形量较大,尤其巷道两帮移近量较大,最大处可达到2m以上,严重影响了巷道的正常使用,因此需对小煤柱进行注浆加固,以提高沿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图2 沿空护巷小煤柱上覆围岩结构力学分析

3 沿空护巷小煤柱数值模拟研究

图3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以8407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8407工作面回风巷一侧为工作面实体煤,另一侧为护巷小煤柱及8409采空区,X方向为工作面倾斜方向,Y方向为工作面推进方向,Z方向为覆岩竖直方向,故整个模型尺寸:X向取90m、Y向取140m、Z向取37.5m。8407回风巷沿15#煤层顶板掘进,巷道宽5m、高4m,护巷窄煤柱取10m,将模型左右边界、前后边界及底部边界固定,在模型顶部施加8.4MPa的垂直应力来代表覆岩容重,侧压系数按1.2选取,选用莫尔库伦准则,研究区域网格细化,较远区域网格尺寸可稍大些,整个模型共有443520个单元,469203个节点,建立的数值模型如图3所示,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按表1选取。

表1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计算过程:模型建立→初始地应力平衡→8409工作面开挖并充填→8407回风巷开挖支护→8407工作面开挖,对比巷道原支护下与注浆加固情况下,巷道围岩的塑性区分布,以验证注浆加固对巷道及小煤柱围岩强度及稳定性的改善。

图4 未注浆加固情况下

1)未注浆加固情况下巷道及小煤柱周边塑性区分布。图4为未注浆加固情况下巷道及小煤柱周边塑性区分布,由图可知,距离回采工作面较远80m时,工作面回采动压对巷道及小煤柱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小煤柱两侧开始出现塑性区,巷帮侧约2m范围,采空区侧约3m范围,巷帮侧受原支护影响塑性区发育范围小于采空区侧;当距离工作面50m时,在动压影响下塑性区由煤柱两侧向核区方向发育,此时煤柱内部核区宽度为4~5m;当距离工作面20m时,煤柱内部核区宽度已较小,仅为2m左右,承载能力大大降低,面临失稳危险;当距离工作面5m时,煤柱内部塑性区贯通,煤柱内部核区消失,基本失去承载能力,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塑性区发育,变形严重,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

(2)注浆加固情况下巷道及小煤柱周边塑性区分布

图5 注浆加固情况下

图5 为注浆加固情况下巷道及小煤柱周边塑性区分布情况,由图可知,对小煤柱注浆加固后煤柱围岩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强度得到提高,较未加固情况下煤柱两侧塑性区发育较小,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外,巷道侧为2m范围,采空侧为3m范围;当小煤柱加固区域进入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范围内,塑性区范围有所增大,但并不明显,直到推进到距离工作面5m时,煤柱内部核区宽度仍然可达到6m左右,承载能力大大增强。煤柱强度提高后,采空侧高应力通过煤柱向巷道侧转移,巷道底板塑性区发育,引起底煤变形,底鼓现象较未加固时严重。

4 工业性试验

针对沿空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对10m小煤柱采取注浆加固措施,通过浆液在围岩裂隙中的的扩散作用,将破碎的围岩胶结为一个整体,注浆加固可提高巷道围岩结构面的强度和刚度,对围岩裂隙进行充实压密,在围岩内部形成支撑骨架,同时起到放漏风和堵水的作用。在8407回风巷距离切眼220m处进行工业性试验,注浆加固长度为100m。

4.1 注浆参数的确定

注浆材料主要由水、硅酸盐水泥、TWK—1复合剂以及TWK—2固化剂组成,其比例为水:(水泥+TWK—1 复 合 剂 ):TWK—2 固 化 剂 =0.5:(0.85+0.15):1.5,按该材料配合比所加固的试件其抗压强度可达到20MPa,同时具有一定的韧性。

1)注浆深度,注浆加固深度可根据围岩松动圈理论来确定,由下式计算:

式中:r为巷道半径;P为巷道巷道所受动压;φ为煤柱内煤体内摩擦角;C为煤柱内煤体内聚力;Ps为煤柱所提供支护反力,将巷道相关参数带入计算可得松动圈最大半径为4.8m,由于护巷小煤柱宽度较小,若注浆深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巷道与采空区侧贯通,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注浆钻孔深度确定为3m。

2)注浆压力,根据既能使浆液渗入围岩裂隙,又不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煤体被浆液劈裂的原则,结合15#煤体强度及围岩裂隙发育情况,综合确定注浆压力为 1~2MPa。

3)注浆孔布置,煤柱帮的注浆钻孔采空“五花”布置,上部两个注浆孔距离巷道顶板1000mm,与水平方向呈15°斜向上布置,距离上部注浆孔1000mm的两孔中间垂直于煤柱帮布置一个中部注浆孔,距离巷道底板1000mm垂直于煤柱帮布置两个注浆孔,上部和下部两个注浆孔孔间距为2000mm,注浆孔布置如图6所示。

图6 注浆布置图

4.2 矿压观测

小煤柱注浆加固施工完成后,在煤柱表变喷涂弹性密闭堵漏剂,将煤柱表面的裂隙堵住,从而防止采空区瓦斯逸入回采巷道。同时对注浆加固段与未注浆加固段巷道围岩变形进行观测对比,8407回风巷两帮位移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8407回风巷两帮位移变化图

由图7可知,巷道左帮为实体煤帮,在动压影响下出现较大变形,最大位移量达到1000mm,巷道右帮为煤柱帮,未注浆加固情况下,最大位移量可达到800mm,而注浆加固后围岩变形明显减小,仅为50mm左右,几乎可忽略不计,该现象表明对沿空小煤柱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后可提高煤柱的强度,减小煤柱帮的位移,保持沿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5 结 论

1)护巷小煤柱处于采空区边缘,采空侧悬臂结构对煤柱施加较大载荷,在本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导致煤柱破碎,沿空巷道围岩变形严重。

2)通过数值模拟对未注浆加固和注浆加固条件下,小煤柱围岩塑性区分布进行比较可知,注浆加固可增加煤柱内部核区,使其强度提高。

3)在确定10m小煤柱注浆加固相关参数后,进行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后煤柱强度得到提高,巷道两帮移近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沿空巷道围岩稳定。

猜你喜欢
动压煤柱塑性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上保护层开采遗留区段煤柱现存状态研究
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宽度的数值模拟研究
望云煤矿15号煤层回采巷道煤柱宽度分析与围岩控制技术
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分析
厚煤层预采顶分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研究
机械密封表面形貌对流体动压润滑效应的影响研究
金属各向异性拉伸破坏应变局部化理论:应用于高强度铝合金
基于单片机的无人机真空速测量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