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评价

2019-06-20 09:14于秀艳王文波刘延超
关键词:臂丛锁骨麻醉

于秀艳,王文波,刘延超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本病发病年龄较为广泛,在临床治疗中以内固定术治疗为主。锁骨骨折比较特殊,在锁骨周围神经组织中,由臂丛神经和颈丛神经共同支配,其麻醉效果和神经阻滞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以往神经阻滞中以颈丛、臂丛联合阻滞为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我院为了改善此情况,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肌间沟臂丛顶点阻滞方式,具体情况笔者进行如下详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的方式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在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比的对象,根据抽签的结果将病例分为两个小组,即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45.5±1.1)岁;实验组中共有男29例,女21例,年龄20~69岁,平均(45.5±1.5)岁。对比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等一般资料,例如性别、年龄等,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没有太过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式

对照组采用的阻滞方式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

实验组采用的阻滞方式为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在手术开始30 min前将剂量为0.5 mg的阿托品以及剂量为0.1 g的苯巴比妥钠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将术侧手臂放置在患者同侧躯体旁,以常规手法对前中斜角肌间隙实施定位,将此间隙顶点作为穿刺点,针口呈向头侧,侧乳头为进针的方向,穿刺针以垂直的方向刺进皮肤,感觉到异常感或突破感并确定无液无血以后注入剂量为30 mL的局部麻药,同时进行常规吸氧,将剂量为10%的10 mL罗哌卡因和剂量为2%的10 mL利多卡因、剂量为0.9%的10 mL氯化钠注射液作为麻醉药物。

1.3 指标评价

观察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间、阻滞完善时间。

观察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为霍纳综合征、局麻药中毒、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均输入统计学软件检测,文中差异以P<0.05表达时说明两组之间有差异存在,并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 果

2.1 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对比

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实验组,阻滞完善时间长于实验组,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对比(±s)

表1 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阻滞完善时间/min对照组 50 58.1±5.6 22.6±6.1观察组 50 49.1±5.5 14.1±1.8 t—8.1077 9.4502 P—0.0000 0.0000

2.2 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参与本次调查的5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出现了并发症等情况,并发症发生了为12%;实验组参与本次调查的5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出现了并发症等情况,并发症发生了为2%,可见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2%,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具有简单可行、操作难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等优点,而且穿刺位置和伤口位置较远,可减少定位的难度,同时可以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目的。除此以外在局部麻药充足的情况下可保证高水平阻滞。为了调查此麻醉方式实施效果,和以往麻醉相比,发现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均高于实验组,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方式可运用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可保证手术顺利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臂丛锁骨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