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诊治 传统中医办法多

2019-06-20 18:48范学顺
养生大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痔的肛肠病内痔

范学顺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春秋时期)中将庤进行了分类并记载了痔的证候,该书将痔分为牡痔、牝痔、脉者、血痔四种,其中脉痔和血痔仅有治疗而无症状外,牡痔和牝痔均有完整的证候和治法,是痔的最早分类方法。该书还最早提出了痔的结扎疗法,“絜以小绳,剖以刀”即是治疗痔疮的结扎切除术,说明当时对这些疾病的手术方法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此外,该书在牡痔条下还有一段敷枯痔药物的记载:“牡痔……先劙之,弗能劙……与地胆虫相伴,和,以傅之。”地胆虫具有腐蚀作用,《名医别录》认为“蚀疮中恶肉”,该方法类似于后人的枯痔疗法。《五十二病方》还提出了痔的药浴法、熏法、熨法、灸法等,这些方法都为后世开创了治痔的先河。

战国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约15种肛肠病名,如“脱肛”、“瘘痔”等病名属最早记载。同时代的《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出了回肠、大肠、广肠、魄门(即肛门)的解剖概念,《黄帝内经》还对于肛肠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阐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痔是由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可理解为筋脉扩张迂曲和弛缓之意,与现代医学认识的静脉扩张相一致,该理论至今很有指导意义。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最早记述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的应用。隋代《诸病源候论》设有《痔病诸候》等篇,并详细记载了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和酒痔、气痔的临床特征。书中还提出劳伤致痔的观点,如“诸痔候”中论述“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冲发下部”所致。唐朝《外台秘要》记载徐仁则最早将痔分为内痔和外痔,并且指出内痔“但便即有血”,“出血过多,身体无复血色”,该分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唐代另一部专著《备急千金要方》之《痔漏?五痔》中系统论述了痔的分类、症候及主药,将辨证、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到了宋代开始应用枯痔疗法治疗痔疮,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将砒霜溶于黄蜡中,捻为药条,纳于痔瘘疮窍之中,并记载了枯痔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本书对痔的结扎疗法还有明确记述,如“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就是对结扎法形象的描述。

该时期的《疮疡经验全书》最早认识到痔的遗传发病因素,如“人生素不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这是中医对痔的病因的又一发展。金元时期,《丹溪心法·卷二·痔瘡》中提出了“疗疮专以凉血为主” ,“痔漏,凉大肠,宽大肠”,“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这些观点至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明清时期,在枯痔药的配制、使用、用后观察、砒中毒的防治方面均已趋于完善,如《外科正宗》记载了枯痔散和三品一条枪治疗痔疮的具体方法,“予疗此证,药品数味,以火锻炼,性即醇和…。”书中还描述了痔核的干枯、坏死、脱落、痊愈的变化过程。

另外,《古今医统》详述了涂敷枯痔散的方法,明确指出枯痔法的适应症为内痔,“若治内痔,则用敷药”,治疗过程是“用药翻肛”,再“以药日敷,黄水既干,内痔焦黑,七八日间黑肉脱去,以药生肌,肠收如旧”。明清时代,枯痔疗法已成为中医治痔的主要方法。

清代《医宗金鉴》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历代医书中的有关文献,并详细记载了枯痔、结扎、熏洗等治疗方法,该书对肛肠病的理法方药更为完善和精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枯痔钉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进展:

1. 改进了枯痔药物,制成了无砒枯痔钉,减轻了有砒枯痔钉的毒副作用性;

2. 提出了枯痔钉是通过异物刺激而导致痔皱缩的理论并阐明了枯痔钉疗法的机理;

3. 改进了插药方法与器械。

枯痔疗法由于患者痛苦较大,且枯痔散中含砷,有一定毒性,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而枯痔钉疗法对内痔近期疗效较好,且简单易行,痛苦少,一般无后遗症,但远期疗效尚欠理想。由于枯痔散与枯痔钉的不安全性,目前国内早已不再采用该方法。

猜你喜欢
痔的肛肠病内痔
中医药如何治疗肛肠病
医用生物敷料栓对肛肠病术后疗效的观察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在内痔治疗中的应用
肛肠病验方集锦
冬季,如何防治肛肠病?
PPH与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内痔直肠下端黏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术(PPH术)180 例的分析
HCPT微创术联合苦参敛疮汤综合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对Ⅳ度内痔的临床分析
PPH治疗重度痔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