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古城”
——泉州

2019-06-21 09:16顾钱江邰晓安贺飞
就业与保障 2019年10期
关键词:西街活态泉州市

顾钱江 邰晓安 贺飞

“涨海声中万国商。”宋元时期,繁荣的对外贸易使面朝大海的泉州成为世界级大都市,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在游记中惊叹“刺桐城”(泉州别名)的繁荣与富庶。千年以来,泉州古城虽经历劫难,但仍大体完整。保护好古城,既是今人的幸运,也是今人要答好的课题。

“古城保护一般有三种模式:1.0版是拆了重建;2.0版是留下房子、迁走原来的居民;3.0版是‘活态保护’,要做到‘留人、留形、留神韵,见人、见物、见生活’。”福建省泉州市市委书记康涛说。

当然,活态古城的实现最难,目前国内尚无多少成功经验。康涛说:“泉州古城仍存有6.41平方公里,现如今还有人们生活、工作其中,这使得泉州有条件原真性地保护古城,同时探索古城市民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的活态传承。”

“金鱼巷”示范

“活态古城”,泉州怎么做?答案或许藏在一条200多米长的小巷里。这是与泉州府文庙为邻的金鱼巷——宋代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官至三品,得佩金鱼袋,归乡后在此建宅,小巷因此得名。2018年金鱼巷改造完成,“十一”期间涌入大量游客,成了泉州古城的网红小巷。

踏着石板路,漫步巷中,端详着红砖古厝上的燕尾脊。走进一家金鱼巷老宅的精品咖啡店,一位文雅的女士正手工冲泡咖啡,热心指导来客品尝一款埃塞俄比亚咖啡豆。“润物无声”展陈空间里,青年创客们摆出以鲤鱼滴水兽等古城元素为灵感的文创作品。到“海丝金凤”吃一碗本地“元宵圆”之后,不妨再到隔壁老字号吃爽口的泉州菜头酸。夜幕降临,巷口南音阁的演出开场了,散坐在听戏的本地居民中间,赏千年古乐,呷一口粗茶,遥想古城繁华过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奇妙地在这里相遇了。

金鱼巷的这般美好体验,并非自然产生,而是古城保护团队用心改造的结果。改造之后,古巷修旧如旧,老居民仍在这里生活,茶米油盐、家长里短、烟火气和人情味依然;同时,政府将咖啡文化、南音演出、文创空间等引进来,时尚与历史有机混搭,吸引各方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植入新业态”,正是泉州活化古城的动作之一。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介绍,古城办以收储租赁、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产资源,得以在金鱼巷7间店铺中植入新业态:邀请国际级品鉴大师齐小兰主理“德兰·书”咖啡文化学院及培训基地、咖啡馆孵化基地,引领咖啡业态向中高端发展,培养更多咖啡人才温润古城;开设“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空间,以“1+3”模式,即首月免费、后三个月低租金的模式,供年轻人展示以古城为IP的文创产品;“古城南音阁”则为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舞台,每周四次公益演出,游人走在小巷就可以邂逅古老南音。

康涛说,当初政府要改造金鱼巷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好在它只有200多米,就先做起来了,当改造完成后,大家都叫“好”,“什么事情先做个示范,大家就容易统一意见了”。

金鱼巷改造示范成功之后,中山路改造提上日程。这条南北向的路是泉州古城地理上的中轴线,有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连排式骑楼——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经历百年风雨,如今这些骑楼建筑内部破损、外部风化,急需原样修复。但中山路如果全部改造的话,波及面广,交通、树木、房子等的处理都是难题。泉州市的办法还是做示范:选取中山路与文庙和金鱼巷连接的一段,约270米,首先改造起来。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说:“城市的地上地下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山路示范段的改造和金鱼巷一样,先把电线、管道等入地,再铺设路面,最后修复墙面。”

几个月改造完成后,中山路这一段的历史风貌充分展现出来。业态的提升是下一个重点,康涛很有信心:“就业态改业态很难改,等风貌恢复和交通改善之后,人气上来了,业态自然就会提升。”政府相关部门表示,仍要想办法收储一些店面空间,用来保住老字号文化,及植入符合中山路定位的新业态,防止过度商业化。

点亮家园

六胜塔、江口码头、洛阳桥、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等十余处遗存,是泉州市作为“海丝”大港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点的见证,如今成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力证。2017年3月,泉州市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古城区将成为“双修”重点区域。“‘申遗’和‘双修’为泉州市古城复兴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康涛说,“有了这两面旗帜,现在一提古城改造,大家就没有反对意见了。”

开元寺所在的西街,周边有不可胜数的名人宅第、华侨洋楼和闽南古厝,是泉州历史文化积淀最厚的古街区。在这里,朱熹曾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西街附近,杂货店、花店、小吃店等各色商铺林立,路上人流如织,年节和每月廿六“勤佛日”更是摩肩接踵。

新近开张的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就嵌在这一热闹地段。和别处所见大不相同,这个游客中心更像个现代的展览空间:“润物无声”旅游商品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和创客文化IP孵化项目产品在一楼琳琅满目,二楼是“Fun西街——‘乐’观古今,无处不‘趣’”主题展,步上三楼天台,令人喜出望外——这里有眺望东西塔美景的最佳视角。“除了名字以外,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别的方面可能都不‘达标’。”李伯群笑言,“但游客很喜欢这个认识古城泉州的入口,上级领导看过之后也认为‘这样做很好啊’!”

西街因旅游业而商铺林立,但其中仍有老布店这样显见是服务本地居民的铺子。“我们是特意保留下来的,”李伯群说,“街坊大妈们习惯了来这里转转,聊聊谁家儿子要娶媳妇之类的家常。”这样的活态生活气息和文化传习,正是保护古城最需要呵护的。

西街传统上是商业街,真正有历史的是周边那些南北向小巷,它们为传承古城文化提供了更充分的展现空间。

台魁巷7-1号的金国皇族后裔粘氏故居可见一斑。2017年,政府部门与房主合作对老房子按营造法式修旧如旧,让这座明代大厝重现光彩。从天井,抑或是厨房望出去,漂亮的燕尾脊上方可见东塔,仿佛它在与望塔人不停对话。这是泉州西街“点亮家园”房屋修缮活动的一部分。修缮后的粘氏故居成为安顿“古厝映像——泉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的佳处。李伯群特意引领参观者去看古厝侧面——石头竖砌、红砖横叠组合在一起的墙壁,这是闽南人利用建筑边角余料修建民居的一种创造——“出砖入石”。“我认为,它是闽南人精神最好的体现——包容、节俭、勤奋,有匠心、有文化。”他说。

泉州市西街随拍(林谋志 摄)

如果说严循古法修缮的大厝更加“古早味”,那么脱胎于旧工厂的西街小西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区则是“年轻态”。咖啡简餐、文创小店、休闲广场、拍照背景墙……花盆上的标语也洋溢着青春的幽默:“@东西塔,信不信,依然有人傻傻分不清”“@泉州,嘘,小心吵到沉睡的历史”。“这样的词只有年轻人想得出来。”李伯群说,小西埕是古城给年轻人自由发挥的舞台,不是命题作文,而是请他们自己出题,自己答,“这样才有趣,才会吸引年轻一代的人来玩”。

20世纪初,旅菲华侨宋文圃将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引入泉州,成就了二层洋楼“洲紫新筑”,如今它变身为“1915艺术空间”。项目主持者吴达新和古城办想发挥名人影响力,将当代艺术引入古城文化土壤。从泉州走向世界的当代艺术大师蔡国强,已多次在此举行展览和交流,他的焰火作品《天梯》手稿就挂在墙上。“我们把蔡国强、吴达新这些名人请回来创作。”李伯群不无得意,“在家乡做的事情不能掉链子,他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哪怕自己贴钱、亏本都要做好。”

良性互动

2016年2月,泉州市古城办刚成立时,李伯群心理压力非常大:古城里老人家很多,他们不愿去新城,就在这里慢慢谢幕;年轻人不爱住在这儿,不断地搬离。“从人文角度看,古城一直有人在逝去,却少有人出生,活力越来越少。街上遇到老人,只见一张张脸在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他说。

是时候把年轻人吸引到古城,用新鲜血液打通一下了。2016年,泉州市决定举行首届古城徒步穿越活动。消息一出,很多市民惊呼“好久没到古城了”,纷纷报名,最终海内外约有3000人参加。此后两届,报名更加热烈,主办方不得不摇号确定5000名幸运儿;活动当天,人手一个夹子,一路走一路捡垃圾,兴高采烈,玩得很爽。这让李伯群深有体会:要做对的事,还要把事做对!他说,传统的“行政版”做法,一般是政府发文给各个街道社区,分配名额要求派人参加,某个日子在文庙集合,先是领导致辞,然后大家走上一圈完事。“那样做,人是被动的,觉得没意思。”李伯群说,“我们的做法是倒过来——想要徒步你得先报名,再参加摇号,晚了就没名额了。”而且,细节决定成败,古城办在活动筹备中请来各路高手策划,大到路线设计、小到拍照地点推荐,一处处细节精心安排。泉州“海丝”古城徒步穿越活动就这样打造成了品牌,民间团体见状纷纷跟进。现在,古城几乎每天都有徒步活动,但官方主办的仍是一年一度。“老街巷加年轻人,碰撞出了奇妙活力。”李伯群说,“我们不参与市场,但要做第一个‘冬泳’的人,把市场力量激发出来,就可以持续下去。”

有为政府加上民间力量,激荡起泉州古城保护生生不息的动力。“美丽古城,家园共造”活动是又一例证。古城办从10支民间团队提出的街区活化方案中选出5个,进行实地改造,自下而上,探索保护古城的新路径。

李伯群说,保护古城一定要培养“这是我家,我要保护好她,传承下去”的主人翁意识。比如古城讲解员参加培训是免费的,但报名时要给出有力的理由,培训后集体打分通过才算合格,还要承诺免费为公众讲解三次。这样出炉的“新讲古人”,讲起来自然头头是道。李伯群乐观地预测:不出三年,满街都是很会讲古城文化的人。

“我就是我”

2017年9月,《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了古城“双修”的重点区域:一园(小山丛竹公园)、一区(龙头山片区)、一河(八卦沟及两岸)、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旧车站)。“等‘七个一’完成,泉州古城会更加完整,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康涛坦言。

泉州在古城保护上积极有为,但又十分强调“润物无声”。这是为什么?李伯群打了个比方:古城就像一个90多岁的老阿婆,大夫给她号脉时,手要先搓热,不能冷冰冰的,否则她一受刺激可能心脏病犯了;施以穴位疗法时,又须精准,哪里堵了,在哪里通一下,还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揉、搓、敲、捏等手法。“古城保护越到后面,越不能急功近利,要慢工出细活。”李伯群说,“我们要学中医的辨证施策,而不是西医那样的外科手术。”

接待考察者时,李伯群常会面对“你们为什么不学学某城市的做法”之类的问题。他这么回答:“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大体完整,正在得到活态的传承——古城保护,泉州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

“我就是我,泉州就是泉州。”他说。

猜你喜欢
西街活态泉州市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活态文化
让老百姓看病不难不贵 泉州市医改确定四个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