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红面脆
——肠旺面

2019-06-21 03:30何雯
乡村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油高汤五花肉

文/何雯

早饭,从一碗肠旺面开始;午饭,还是一碗肠旺面。走进面馆,耳边都是呼哧呼哧埋头吃面的声音……

贵阳人的清晨,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肠旺面开始的。煮面条、放浇头、浇高汤、淋红油、撒葱花……肠旺面店老板动作熟练,一气呵成,面碗底下,还铺着一层用面汤烫熟的豆芽,脆嫩,从红汤里捞出,闪闪发光。简简单单的一碗面,再配上肥肠和血旺,就如同将军吹响了号角,战场燃起了硝烟,浩浩荡荡从红油热气中滚滚而来。

说起肠旺面的历史,必会谈到七八十年前坐落在苏家桥(今贵阳市延安东路贯城河附近一段)的苏肠旺面馆。当时的苏家桥附近,是居民密集、十方杂处、生意兴隆的小街,苏肠旺面馆就坐落在这。据说在苏肠旺誉满筑城之前的清代,贵阳已经有了肠旺面的雏形。那时贵阳北门桥贯城河两岸的河沿坎上各色菜摊纷乱杂陈,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特别是南岸上的两行肉案一直排到了龙井桥边,买的卖的熙来攘往,人气极旺。就因为看重这一点,有傅姓与颜姓两家分别在桥头开了两家面馆。

那时,富裕人家不屑于吃猪肠、猪血旺以及猪心、猪肺等内脏。肉案上都把这些东西一律作为下脚料,因此价钱十分便宜,血旺有时甚至是免费赠送。傅、颜两家就在“便宜”二字上大做文章,分别做出了肠哨、旺哨和肉哨,使肠旺面和其他的面食相比,在佐料上就显得别具一格。到了苏肠旺时期,三哨的制作工艺更臻精细了。肠哨用猪头、脏头和大肠做原料,剔尽上面的筋油,用葱白、生姜、食用碱反复清洗去腥,下锅炖熟之后切片,分别做成“肥肠”和“瘦肠”两种肠哨。血旺用薄刀打片,视食客不同的喜好,现吃现焯,分别烫成“老旺”或“嫩旺”。肉哨原料用猪颈项处称为鹦哥嘴的槽头肉和肚囊皮处的五花肉。这两种肉在旧时一般人是不大吃的,因为这种肉做熟后久嚼不烂,拿它炼油又油味不正,且油量不多,于是琢磨出了将槽头肉和五花肉切成半市寸见方的肉丁下锅熬制,待到熟透微焦油出,舀去多余的熟油,放盐,再烹以糯米甜酒的酒酿和薛家井的酽酱油,让肉哨着色,呈现紫红鲜亮时,再烹以少许青岩陈醋。这样一深加工,便提高了槽头肉与五花肉香酥耐嚼、回味绵长的口感。贵阳“脆哨”便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独有美食,说它是“化腐朽为神奇”也不为过。脆哨后来又发展出了口味不同的“耙哨”。

肠旺面的面条逐渐形成了一斤面粉四个鸡蛋,加食用碱少许,清水和面揉搓、打团、杠压、三翻四搭、九道切丝做成了“鸡蛋面条”。面条在上灶之前,按二两四钱三分的重量(约80克),手工抟成窝子,用木盘按顺序码好,白布湿单搭盖一夜使其微酵,第二天清晨取用称为“隔桥”。隔桥面下锅经煮不烂,不会酽汤,入口有劲道。煮面也改为一碗一煮,滚水下面,漏勺捞起甩干,用凉水一激,再入汤锅烫热,面条就会“收筋”,保证了入口的爽滑。改用青花马蹄反弦瓷碗装面,浇以高汤,配上三哨和糍粑辣椒、姜末、蒜泥熬制的红油并撒上葱花。高汤为猪筒子骨与黄豆芽熬制,其味香醇,以后又增加了卤鸭块和辣鸡等花色。那些年间绝少使用尚为稀罕之物的味精,肠旺面原汁原味更见真切,体现了黔味饮食“鲜、辣、香”的特色,看来与现代人们的绿色食品观念十分契合。

顾客进店,堂倌便会按照顾客的人数以至于衣着性别高声吆喝,随着吆喝殷勤送客入座,并仔细询问客人的需要,问完便面向灶口高声唱诵:“照客三位喽,两行一燃,行面一碗,红重免青,燃面扣汤喽,挂卤鸭块,随后行面喽,宽汤红轻!”为了加深厨房师傅煮面准确的印象,堂倌又由尾至头颠倒过来再喊一遍,所谓行面(行读作“寻”)就是肠旺面,燃面就是不带汤(扣汤),并要带满卤汁的鸭块,免青是不要葱花,红轻红重就是辣油要多要少的意思。如今,这种独具特色的金筑风情画,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出了贵阳的市井生活,但贵阳人对肠旺面的钟爱却在与日俱增。

猜你喜欢
红油高汤五花肉
红油抄手
迷人的高汤
高汤的制作技术
红油变蛋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五花肉先煸再炖,不腻
五花肉先煸再炖,不腻
口水鸡
炉肉
五花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