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互动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9-06-22 01:12文世林骆秉全马克李文超刘晓华辛迎喜高原陈钧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小学高校

文世林 骆秉全 马克 李文超 刘晓华 辛迎喜 高原 陈钧

摘    要:为探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支持中小学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办学宗旨,对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实施3年(2014—2017年)的成果进行实地调查,围绕“五项任务”所开展的工作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提炼出包括指导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式4个方面的互动育人模式。该模式能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的服务功能,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盘活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利益方之间“责”“权”“利”分明的互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并将教育资源配置到小学。

关键词:育人模式;高参小;体育发展;高校;小学

中图分类号:G 807.0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forces to support the diversified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talents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UPPSE)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for three years (2014-2017). Data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five tasks”. The“interactive education”mode including guiding principl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mode are refined. This model can play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forces and promot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activate education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high-quality resources, establish a clear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responsibilities”, “rights”and “interests”between multiple interest groups, integrate education resources through government purchase of social services, and transfer education resources to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talents training mode;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primary school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1]。为了使小学体育工作科学、有序、和谐地开展,使高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设立了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2]。“高参小”的主要任务目标包括:加强和改进小学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特色,缓解择校压力;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强化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协作共建、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关于高校参与小学的教学改革和育人工作,国内外已有先例。1983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处于危险当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紧急报告,报告提出如何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使高校和小学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发展[3-4],上述改革方案的实施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主题项目”(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项目”(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与无锡阳明山中小学等学校的教学实验(1995年)及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多所小学的合作项目(2001年)等均是我国高校与小学合作发展的典范,有些项目的开展还延续了10多年[5]。虽然,我国在高校支持小学育人工作方面经验丰富,成果丰硕,但从合作方式来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有研究显示,高校与小学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3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学校[5]。

高校和小学合作之所以较难形成默契,有2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二者的合作主要依托于科研项目。一般而言,科研项目主要由科研团队来实施研究计划,很难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全方位参与小学的育人环节。虽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丰硕,但尚未见到有关高校、社会力量支持小学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的研究。二是从文献来看,对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对高校和小学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进行探讨。那么,所谓的育人模式,其核心要素是什么?能解决何种教育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互动育人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中对“育人模式”“小学课程发展”“高校与小学合作办学”“教育资源供给理论”等关键词进行了检索,检索到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新闻报道等相关文献60余篇,对其中的30余篇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明确了育人模式的概念,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内容框架。

1.2  调查法

对首都体育学院和各结对小学的10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深度探讨了如下问题:1)如何通过“高参小”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2)高校的支持能否解决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高校与小学在合作中各自的角色定位是什么;4)如何建立实现高校和小学各自诉求的合作机制。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文字编辑和提炼。此外,还对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办公室进行调研,获得2014—2017年有关“高参小”项目的计划、实施过程记录、评估报告、成果汇编等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互动育人模式的内涵

育人模式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服务教育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做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6]。育人模式既包括可遵循的教育规律,又涵盖可操作性的方法论。基于以上所述,互动育人模式主要从指导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式4个要素来论述。

2.1.1  互动育人模式的指导原则

2.1.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重视人的全面发展[7]。“高参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体质健康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任务。以人为本是互动育人模式的首要指导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体质的整体增强,注重学校体育氛围的营造,注重全体学生基本技能普及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尽量避免为了片面地追求体育竞技成绩,而耗费体育育人资源。以人为本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育规律,不揠苗助长;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合理使用小学现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或配备符合小学生身心状况的教学器材。

2.1.1.2    整体协作的原则

整体协作原则是指有效地整合高校、社会力量的教育资源,使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均围绕“高参小”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协调运行,发挥最大的整体效能。互动育人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高校、小学、社会力量等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又囊括了高校教师、研究生、高水平教练、培训人员的师资队伍。不论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教学人员的合作,都离不开多方组织机构间的沟通合作,最终实现协同参与“高参小”项目的实施。可见,整体协作原则是使多方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并形成合力的保障。

2.1.1.3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人在所从事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8]。互动育人模式的主体性原则包括2个方面:对结对小学而言,主体性原则体现在育人过程中所表现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既开放接纳,又不失自身特色;对高校和社会力量而言,主体性则是指能动地和创造性地为小学提供优质育人资源,积极参与到育人活动中。主体性原则对于高校和小学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1.2  互动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

互动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由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组成,包括高校职能部门、小学体育工作小组和社会力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各区县教育委员会等在“高参小”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负责监督和协调,故未将其纳入到互动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中。

2.1.2.1    高校职能部门

首都体育学院是“高参小”项目实施的依托单位,具有优良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育人理念,共与6所小学结对开展体育育人工作。首都体育学院专门成立了以校长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高参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并在首都体育学院校内招聘6位教师担任结对小学的兼职副校长,兼职副校长直接与小学对接具体工作。

2.1.2.2    小学体育工作小组

结对小学成立了“高参小”工作小组,由校長、体育工作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其中:小学校长与“高参小”领导小组对接,商讨“高参小”项目的重大决策;体育负责人与兼职副校长对接,落实“高参小”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课程负责人则主要负责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课程建设工作。

2.1.2.3    社会力量

互动育人模式中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而参与到“高参小”项目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等。“高参小”项目实施过程中,课外训练、体育器材的采购和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是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招投标工作结束后,具体事务均由体育俱乐部或体育企业来完成,这就需要社会力量负责人的协调配合。

2.1.3  互动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2.1.3.1    复合型管理机制

互动育人模式引入了传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管理机制。在传统管理的方式上,“高参小”项目立项后,由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调研、集中研讨的方式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年度计划,由兼职副校长和结对小学负责人共同负责执行。学校财务处、资产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在项目管理的方式上,“高参小”项目所结对的6所小学相当于设立了6个不同的项目,每所小学有各自的育人目标、组织运行机制、协调方式及考核机制等,各所学校独立运行。复合管理机制有如下特点:1)管理工作职责较为清晰,比如,高校主要负责“财”和“帐”,小学主要管理“人”和“物”。2)每所小学可根据自身需求制订工作计划,在育人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2.1.3.2    保障机制

保障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人力保障方面,除了高校教授、博士等可作为优质师资,还在社会、高校公开招聘兼职教师、教练员。“高参小”项目实施3年来,共计有500多人次师资力量参与小学的体育育人工作。物力保障方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形式,为小学提供场地、器材、文化用品、赛事门票等物资。“高参小”项目累计购买场地服务的总额为600多万元,采购体育器材2万件,文化用品1万件,赛事门票4万多张。财力保障方面,截至2017年“高参小”项目投入的总经费累计达7 000余万元,投入金额逐年上升。文化保障方面是互动育人模式所特有的,属于无形保障方式。高校、社会力量将校企文化、育人文化资源配置到小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的育人环境。

2.1.3.3    考核评价机制

除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计部门对“高参小”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外,“高参小”办公室制定了以学年、学期和每月为时间节点的考核评价方式,例如,年度末考核6所小学的育人目标完成情况,学期末考核兼职副校长、兼职教师、教学督导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月末考查当月教学实施及课酬发放情况等。

2.1.3.4    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目标导向和激励措施来引导“高参小”项目发展。互动育人模式制定了2方面的激励措施:1)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共同制定“高参小”育人总目标和总计划,并将上述目标和计划嵌入到小学的教育计划中,使小学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体育活动,从而使体育育人活动得到有效实施。2)制定教师的激励措施,对投身“高参小”项目的教师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

2.1.4  互动育人模式的实施方式

2.1.4.1    开启“专家式”的授课方式

为了使小学体育教学能有更高水平的教师资源,高校每年选派教授、博士或运动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到小学授课。授课的主要形式如下:高校教师直接到小学授课;与小学教师联合备课和授课;指导小学教师授课等。“高参小”项目实施以来,首都体育学院共派出教授80多人、博士100多人、运动健将近30人到小学授课。

2.1.4.2    开办多維度的培训课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发展”[9]。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高参小”项目设计了多维度的培训课程,例如综合类的培训、专业类的培训、学术研讨、汇报会等。2014—2017年,首都体育学院共为小学体育教师举办各级培训班12次,参与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达500人次。

2.1.4.3    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

为了打造“一校一品”体育特色课程,“高参小”项目以扩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切入点,以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为抓手,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近4年来,首都体育学院共为结对小学开发校本课程8门,出版教材10部,并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建言献策,部分小学还出现了“一校多品”的情况。

2.1.4.4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是小学体育工作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首都体育学院为小学设计了多维度“金字塔型”的课外兴趣班和体育俱乐部。其中开设的项目包括田径、健美操、舞蹈、跆拳道、武术、篮球、足球、国际象棋、网球、棒球等,分布在6所小学的40多个社团和兴趣班。学生参与的形式有:课堂教学、大课间(“塔基”部分);课外兴趣班、体育社团、班级代表队(“塔身”部分)和校级代表队(“塔尖”部分)。

2.1.4.5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失是制约小学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问题。首都体育学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小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协助小学举办各级各类校内体育文化活动。“高参小”项目开展以来,共为小学举办校园体育文化活动30余次,购买体育赛事门票2万多张,添置体育文化用品1万余件。

上文对互动育人模式的指导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式四大要素进行了简要阐述。四大要素可确保“高参小”项目的有效实施,且4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互动育人模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其方法论,且育人效果显著;但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教育难题仍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2.2  互动育人模式的作用

2.2.1  互动育人模式为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开创了新局面

促进教育公平是“高参小”项目设立的初衷。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的入学政策,例如按学区入学、多校划片和随机派位入学等,为学龄期儿童入学提供了政策保障,营造了公平的教育环境,但仍存在个别学区内小学办学资源贫乏、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升及素质教育开展不足等难题[10]。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能与2个因素有关:1)办学资源高度集中且分布不均;2)小学的办学相对封闭,与外界教育资源隔离。那么,开辟一条小学和外界资源的连接通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互动育人模式改善了高校和小学各自闭门办学的状态,开启了高校与小学的双向联动、合作共赢的局面,并成功地将高校、社会力量的优质办学资源配置到小学,这就为解决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2.2.2  互动育人模式为盘活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北京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家长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上好学”成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上好学”首先要解决有优质学校可上的问题,如何提升小学的育人功能、提升小学知名度是“高参小”项目的重要课题。互动育人模式将高校、社会力量的优势育人资源整合并融入到结对小学,使小学有机会吸收校外教育资源的“养分”,从而提升其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高参小”项目实施4年以来,多所小学的办学实力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使部分学校成了“上好学”的最佳选择。同时,高校和社会力量通过“高参小”项目也实现了文化传承、高校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互动育人模式为打通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之间的办学通道,解决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2.3  互动机制使多方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更为分明

高校、社会力量进入小学易产生价值冲突、话语冲突、功能冲突和标准冲突[11]。这就需要一个能达成多方共识的协作机制,以保证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互动育人模式推出的协作理念,使高校、社会力量围绕小学体育的育人需求来开展工作,尊重小学的文化和办学理念;同时,使小学自主地、选择性地采纳高校、社会力量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体育服务。这样的互动机制使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之间的“责”“权”“利”分明,既有助于高校、社会力量融入小学,又有利于小学体育育人工作的自主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

2.2.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优化了小学教育资源配置

目前,部分小学存在学生体育需求多样化与小学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12]。 互动育人模式通过政府购买高校、社会力量的服务来助力小学体育发展,例如文化活动服务、体育场地租赁、体育器材和文化用品的采购、高水平师资的聘任等。这不仅丰富了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效缓解了小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2.3  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取得的成效

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紧密结合6所结对小学的实际情况,围绕“高参小”项目的5项基本任务,遵循互动育人模式的教育规律和方式开展体育育人工作,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见表1 。

3   结束语

互动育人模式将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有效地联结在一起,促进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科学有效地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开创了高校与小学“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不仅提高了小学的体育育人水平和办学声誉,而且为自身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动力,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基本实现“促进小学体育工作科学、有序、和谐地开展,促进高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學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的双重目标。当然,“高参小”项目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2020年项目结束后小学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否能满足今后的育人需求;高校、小学和社会力量三者是否可实现文化融合;互动育人模式能否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区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10-28].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  舒宗礼,夏贵霞,王华倬. 高校承接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服务:行动逻辑、问题透视与策略跟进:以北京“高参小”实践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97.

[3]  王英杰.美国提出改进本科生教育的二十七条建议[J].外国教育动态,1985(3):8.

[4]  钱在森.美国中学教育改革的近期动向[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4):4.

[5]  于倩倩.高师院校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14.

[6]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  张景荣,赵永忠. “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8):72.

[8]  张秉福. 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与自我教育法[J].学科教育,2002(6):18.

[9]  胡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发展: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90.

[10]  施翔.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6):11.

[11]  金忠明,林炊利. 大学—中小学合作变革的潜在冲突[J].上海教育科研,2006(6):13.

[12]  朱玉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8):16.

收稿日期:2017-11-01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16TZ005)。

第一作者简介:文世林(198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田径理论与实践,E-mail:313811819@qq.com。

通信作者简介:陈钧(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chenjun@cupes.edu.cn。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小学高校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