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探索(2007—2012)

2019-06-22 13:45师春苗
红广角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思想广东

师春苗

【摘 要】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2007—2012年间,广东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扫除思想障碍;实施“双转移”战略,带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打造创新型广东;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思想;双转移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19)02-0048-1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广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进行了较早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关注和研究。学界关于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成果,多是从政策宣传的角度①或者经济学②的角度进行论述,或有部分文献汇编,③或有部分总结论述,④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得还不多。笔者从梳理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过程入手,并集中论述2007-2012年广东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阶段的实践。

一、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初步转变

通俗地讲,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国际上通常将由要素投入增加主导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由要素生产率提高主导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断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恢复发展的中国工业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得中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对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进行反思,并逐步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化。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通过引进外资、增加劳动投入等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大省。但先行一步的广东也最早面临资源环境等粗放型经营带来的问题。广东贯彻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措施,进行了前期的探索。1992年4月到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带领国务院广东经济发展战略调查组,到广东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探讨如何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广东要力争在今后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目标的措施。邹家华指出广东下一步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应该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等内容,作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目标来考虑,要从经济整体的水平,而不是简单地从某个产业目标上来追赶亚洲“四小龙”。①同年7月,广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请示》,提出全省要采取包括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业、旅游服务业;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等8条措施,加快赶上亚洲“四小龙”。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經济高速发展日渐被重视。1993年5月,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1996年2月,广东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其中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目标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经济效益目标是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推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加强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等12条基本措施。该纲要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初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1998年3月,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作了讲话,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希望广东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②省委、省政府迅速在全省范围开展以“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为主题的大型调研活动,共设“关于广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等10个专题,调研活动历时3个月。同年5月,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我省的经济发展已由解决短缺经济、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追求质量效益、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提出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突出抓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增创体制、产业、开放、科技四大新优势。③为了全面提高广东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同年9月颁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求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为科技进步提供体制保障,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依托。

2002年5月,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通过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经济增长实现从快到既快又好的转变,努力优化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效益。①2003年4月,胡锦涛在视察广东时首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希望广东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

用。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调整经济战略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此为契机,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初步转变。

一是经济增长呈现出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良好趋势。高增长:2003—2006年,广东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4%,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1.2%提高到2006年的12.4%。高效益:2006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5122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958.34亿元,是2002年的2.55倍。低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0.5%,比全国低5.7个百分点,在全国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9.1%下降到2006年的7.4%。低能耗:200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低污染:2006年广东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 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1%和0.9%。③

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加速。广东加速新兴工业化进程,大力推动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以及物流、商贸、旅游、会展业等服务业,初步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两个万亿元”的历史新突破。2006年,工业增加值达10718.57亿元,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占59.9%,高新技术产品產值达到1.5万多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10966.57亿元。同时,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9.2∶46.5∶44.3调整为2006年的6.05∶51.7∶42.25,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更加明显。④

三是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稳步推进。广东实施“绿色广东”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05 年起,在全省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排放均掉头向下,降幅全国最低,经济学界称之为“广东现象”。⑤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全省规模以上燃煤燃油电厂80%已完成脱硫工程改造,建成烟气脱硫装机总容量达158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江门等城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1个地级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区域竞争力增强。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拥有中国名牌产品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685.33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5.1%,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①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式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有了初步转变,产业结构高级化加速,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增长主要靠出口带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偏大,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服务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科技在增长中的贡献率偏低,发展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这些问题,必须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十七大报告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既要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有注重经济质量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中央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据此明确提出:“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③广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对广东的新要求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希望广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它所遭遇的成长烦恼,其他地区或早或迟都可能会遇到,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未雨绸缪,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④从一定意义上说,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关系着广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关系着广东在全国的持续领跑优势能否实现,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和未来发展。2009年12月,胡锦涛在视察广东时讲到,“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广东“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⑤胡锦涛还指出:“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催生调整优化产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⑥这既抓住了广东发展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又指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体现了中央对广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广东只有主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巩固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才能不负中央的期望和重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以及上一轮西方国家传统产业向太平洋东岸转移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腾飞。外向带动战略使得广东经济长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因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严重。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需急剧萎缩,广东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挑战,正如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暂时的,但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对外经贸结构性矛盾是长期的。金融危机使广东以往的传统发展方式的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广东制造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需要来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迫使广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广东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双转移”战略,带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早在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以此为标志,开启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双转移”概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实现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第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的双向转移,探索出一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之路。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双转移”战略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对“双转移”进行了全面部署,成为广东实行“双转移”战略的指导性文件。同时,还出台了8个配套文件,②把推动“双转移”战略工作落实到各地各部门。

广东以“双转移”战略为契机,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建设两手抓,推动全省尤其是珠三角产业建设上新水平。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进程加快,产业高端化趋势凸现。珠三角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双转移”战略,将低端落后产业转移及淘汰,腾出笼子、换来好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全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珠三角6个产业转出市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淘汰关停企业7.22万家,淘汰关停企业涉及投资总额602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83万元;新引进企业1.47万家,投资总额1.03万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7044万元,为前者的84倍;新引进企业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55%。③

“双转移”战略对于推动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和优势产业,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扩大招商引资和加快产业建设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产业演进之路不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广东工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但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高,自主创新不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扶助,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基础的主体产业系统,是当前广东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④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在全国创新性地提出了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明确定义,指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扬长补短、狠抓关键,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打造示范带动力强的八大重要载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当全国现代产业发展排头兵。该决定明确提出了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这样的定位既打破了那种要求产业门类功能齐全的传统路径依赖,又继承了广东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特色,把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此后广东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和以金融、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高级化趋势逐步明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1年,广东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808亿元,是2007年的1.8倍,产业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首位,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39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53%提高到56.3%,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产业不断成长壮大,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9.4%大幅提高到13.1%,①广东已然成为华南乃至泛珠地区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旅游集散地。尤其是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金融、会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更是发展迅速,对周边的辐射影响力有很大提升。

先进制造业成为广东现代产业“双轮驱动”中的重要一极。2011年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5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8%,②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连续多年居国内首位,初步形成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装备、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为代表的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海陆空”装备制造业体系。汽车工业形成以广州整车为中心的环珠三角汽车产业链,船舶工业形成以广州、中山、珠海为中心的珠江口船舶产业基地,炼化工业集中在惠州、茂名、湛江和揭阳四大基地发展,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江门新会、广州花都、番禺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基地等一批高端装备基地迅速成长壮大。例如,珠海中航通用飞机制造基地、江门南车轨道交通基地、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中山明阳风电产业化基地等标志着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然,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排斥传统产业,这个产业体系既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也包括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以能源交通水利等为支撑的基础产业等等。

(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打造创新型广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广东只有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广东,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占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广东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指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新路子,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2008年9月,广东省政府联合科技部、教育部制定下发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广东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指出广东自主创新要在坚持先行先试、省部联动、开放创新、重点突破等四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通过全面开展促进自主创新的综合试验,基本建立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使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努力构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自主创新格局,推动广东成为我国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自主创新的主力省。

建设创新型广东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广东以规划纲要为指导,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逐渐实现转型升级,经历了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涅槃重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科技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广东省科技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二,全省专利申请受理量突破10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一,创新绩效等指标居全国首位。全省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达66.8%。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1.85%,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07年提高0.48个百分点。①

国内外创新资源不断增加,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落户广东,为人才聚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支撑,散裂中子源建设工程、广州超算中心项目等大科学工程启动建设。企业成自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自主创新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科技立法工作实现新突破,2011年广东省出台的中国首部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标志着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新阶段。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需不足导致需求结构失衡,结构失衡掣肘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是广东“危中求机”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快轉变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过去30年中,“外向带动战略”可谓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头号功臣,不过这种出口导向模式的“软肋”也不能忽视,它最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广东外贸出口遭受重创,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也远比内陆省份强烈。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广东要在稳定外需的基础上,主动顺应国内市场日趋成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把扩大内需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化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为此,2010年1月,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提出广东将把扩大内需确立为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结合广东实际,该决定还提出了广东扩大内需的七个着力点: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和引导消费;推进城镇化,拓展内需增长空间;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继续推动“广货全国行”,努力扩大内销市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该决定把扩大内需提高到战略高度,成为广东扩大内需的指导性文件。

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决定》,广东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带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家电、汽车、旅游、住房、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保持旺盛;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内销长效机制,加大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推进人口城镇化,把促进农民工有序入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制定推进农民工“积分制”入户的具体意见;以举办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并抓好“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以及珠三角绿道区域网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10—2012年,广东扩大内需工作卓有成效,内需持续稳定增长,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市场消费较快增长,2011年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内销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动力,全年工业品内销68891.55亿元,增长25.2%;内销占比70.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内需成效显著,2011年广东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80项,总投资3.15万亿元,完成投资4349亿元,是年度投资计划的101.1%,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7%,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①

四、结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上海、浙江、广东等地都积极出台了相关战略思路和工作意见,都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方式”的重要支撑,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转方式”的着力点,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又有各自的特色:上海属于后工业阶段高收入地区,特别重视在促进融合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江苏全方位推进经济转型,在混合型经济发展、发挥后发地区优势、为结构调整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浙江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主攻方向,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②广东则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大力推动“双转移”战略,走出了有广东特色的“转方式”之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率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40年前,广东就是依靠“解放思想”的法宝,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稳稳坐上中国经济总量第一把交椅。多年持續高速增长后,广东凸显发展方式、创新能力、经济结构、区域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江三角洲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自主品牌,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广东如何实现速度与效益、质量相统一,区域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如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实现新一轮大发展,仍需要解放思想的法宝。

广东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深刻分析了广东的优势和不足,把大家从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单一经济价值取向、“重物轻人”、粗放型发展路径、小富即安、过分依赖地缘优势、全局意识不强、不重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等思维定式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揭示了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挑战,解决了各级领导干部“愿不愿意转”和“怎么转”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敢于创新,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广东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的“双转移”战略。“双转移”被广东形象地称为“腾笼换鸟”,是广东思想大解放一个直接成果,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创造性措施。但“双转移”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面临各种质疑。有人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人为干预太多。有人怀疑“笼子腾出来了,鸟却没有飞来”怎么办。有人指责这一政策过于激进,金融危机当头还是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2008年12月25日,连《人民日报》都说,一些地方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急,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①

不言而喻,“腾笼换鸟的地方”指的就是广东。危机当前,广东省委解放思想,顶住压力,大胆实践,喊出了“化危为机”的口号,变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汪洋指出:“我们必须瞄准国际上现代产业的最高水平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抢占现代产业发展的先机。”②他还指出:不管别人怎么说,“双转移”要坚决,“腾笼换鸟”要坚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坚决的“三坚决”,决不能盲目地去救落后生产力。③广东顶住各种压力,在推进“双转移”过程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提出围绕“三促进一保持”,⑤以“调结构”来“保增长”,最终“双转移”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中央和国内理论权威的肯定。2010年3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两会上对采访的记者说:“广东的‘腾笼换鸟也做得很好,‘腾笼换鸟实际上就是产业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很对的”。⑥

时至今日,回头看“双转移”战略,既有显著的成效,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劳动力素质提高“一石三鸟”的目标。⑦一是通过“腾笼换鸟”和“筑巢引凤”打破了珠三角地区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推动了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转移,引进和发展了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生了较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效应,使得珠三角逐渐开始由“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二是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推进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三是“双转移”在粤东西北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园,为后发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极和强大持续的动力,比如清远经济开发区主动对接广佛城市圈,全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获得飞速发展,形成了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清远现象”。另一方面,“双转移”也有不少遗留问题。一是“双转移”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推进的,但实际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引导起了很大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广东首创的以行政扶持为特征的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模式,在园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建设,省级示范园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但这种合作共建模式带有很多的政治责任和扶贫色彩,缺少市场化的运营主体。①随着“双转移”向更深层次推进,政府的强力干预面临着逐渐退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园区的后续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广东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产业转移的环境要求较高,再加上产业园产业链没有形成,配套成本过高等多种原因,部分企业并没有转移到工业园,而是转移到湖南、江西其他省份,甚至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去,部分转移产业园招商引资面临很大难题。如何帮助转移工业园克服资金、区位、交通、招商、人才、用地指标、产业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劣势,充分发挥工业园作为新的发展极的经济带动作用,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视察广东时,强调“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②2017年4月4日,习近平对广东工作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③2018年10月,习近平到广东调研,对广东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提出重要要求。从希望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希望广东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战略支撑,再到希望广东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都包含了新时代党中央对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的期望和重托。广东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的法宝,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锐气,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大胆探索新时代的供给侧体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应有的贡献。

① 汪一洋主编:《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陈鸿宇主编:《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李新家主编:《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白津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推进广东现代化》,《广东经济》2007年第8期;李魯云:《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判断与对策》,《广东经济》2007年第11期; 徐群:《透析新形势下广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③《双转移在广东》编辑委员会:《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在广东——广东省推进“双转移”报告》,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④杨丹娜:《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与再反思》,《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375页。

①转引自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1978-2018)》(内部资料),第189页。

②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10—200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页。

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历届代表大会及全会文献汇编》第3卷(内部版),第521~528页。

①《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历届代表大会及全会文献汇编》第3卷(内部版),第884~885页。

②《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10—2004.9》,第836页。

③《广东年鉴2007》,广东年鉴社2007年版,第111页。

④谢鹏飞:《率先发展 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行经验》,《广东经济》2007年第6期。

⑤李鲁云:《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判断与对策》,《广东经济》2007年第11期。

①《广东年鉴2007》,第11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③汪洋:《200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广东年鉴2008》,广东年鉴社2008年版,第772页。

④汪一洋主编:《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第22页。

⑤《胡锦涛广东考察工作:早觉悟  早动手  转型就会早主动》,《广州日报》2009年12月23日。

⑥《胡锦涛2010年1月在广东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南方日报》2010年1月5日。

①汪洋:《200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广东年鉴2008》,第770页。

②黄华华:《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新局面》,《广东经济》2008年第7期。

③《凝聚共识  聚焦民生  谋求突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座谈会观点综述》,《探求》2011年第6期。

④汪洋:《200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广东年鉴2008》,第770页。

①《汪洋: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南方日报》2010年2月17日。

②汪洋:《200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  《广东年鉴2008》, 第772页。

③《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南方日报》2007年12月2日。

④汪洋:《200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  《广东年鉴2008》,第770~772页。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835~836页。

①《汪洋五年18次莅莞  数十次批示  为转型升级鼓劲》,《南方日报》2012年6月28日。

②8个配套文件分别是:《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广东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实施办法》《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意见》《关于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学生的实施办法》《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广东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办法》。

③ 《广东年鉴2012》, 广东年鉴社2012年版,第92页。

④陈鸿宇主编:《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讲》,第25页。

①《广东年鉴2012》,第93页。

②《广东年鉴2012》,第93页。

①《广东年鉴2012》,第93页。

①《广东年鉴2012》,第129页。

②参考陈鸿宇主编:《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讲》,第138~147页;曾铮 安淑新:《我国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举措——对上海、广东和山东的调研》,《中国物价》2013年第11期。

①《扩大就业需善待中小企业》,《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5日。

②汪洋:《200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广东年鉴2008》,第770~771页。

③汪洋:《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10日。

④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含义。珠三角地区是积极推行“腾笼换鸟”,调整转移低端生产力,腾出宝贵空间,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快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双提升”,努力实现从传统工业化转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东西北地区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力,在较高起点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坚决避免污染转移,直接走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广东省经信委课题组:《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实践探索》,《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8日)。

⑤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⑥关晓蕾:《双转移启示中国经济转型》,《大经贸》2010年第Z1期。

⑦汪一洋主编:《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第27页。

①参考《双转移在广东》编辑委员会:《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在广东——广东省推进“双转移”报告》,第542~543页。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1页。

③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思想广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