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

2019-06-23 13:38林莹莹宋云鹤
设计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设计特点

林莹莹 宋云鹤

摘要:通过挖掘传统文献中的传统服饰并分析其设计特点,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灵感。以解读黄遵宪《日本国志》中关于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相关资料为中心,搜集整理其他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运用论述法、图片展示法来呈现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根据《日本国志》的相关资料,结合服饰实物的观察,可以发现日本女性传统的“服”与“饰”在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征:“服”根据社会阶层而量体打造,具有浓重汉唐风格i“饰”具有较强的修饰性、实用性、独立性和兼容性。

关键词:《日本国志》 传统服饰 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126-03

引言

《日本国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兼政治家黄遵宪。1877年至1882年期间,黄遵宪在日本担任使日参赞,曾写下了描绘日本风土人情的《日本杂事诗>,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撰写了《日本国志》 40卷,共50余万字。《日本国志》共分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其中的礼俗志更是将日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方面进行了详实的描绘。在《日本国志.礼俗志》当中的服饰这一部分对于日本早期的传统的服饰做了非常有趣的介绍,其中关于女子服装款式的设计、不同阶层的女服、各种服装配饰等介绍尤为详细系统。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关于服饰的记载,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日本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从而深化我们有关日本传统服饰艺术的认知。本文将分“服”和“饰”两大模块来分别论述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

一、日本女子传统的“服”及其設计特点

(一)根据社会阶层而量体打造

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中提到了两种上流社会中女子的服装:一种是曳地衣,另一种便是彩衣。 首先是曳地衣。《日本国志>日,“女子盛世衣,长曳地或二三尺,室必有席或毡放不患尘污折旋俯仰,安全窸窣有声行道则于腰间抠而扱之。娼妓亦有曳地衣,舞蹈回旋,尤具姿态”[1]。以上资料显示曳地衣是女子的盛世衣,长至曳地。除了长至曳地的还有裙摆长至二三尺的,穿这种衣服必须在铺有席子或者毡的室内以防沾染尘埃,窸窣有声,在路上行走时必须把裙摆系在腰间。以上这种着装环境一般女子是进入不了的,且这种服装回旋不便,走路都要将裙摆系在腰间,所以曳地衣大多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子的礼服。穿着曳地衣能使他们在重大的集会和宴会当中显得更加庄重端庄。当然从事娼妓行业的女子也有曳地衣,一般她们的大都是舞衣,尤为优美,是为日本上流社会的贵族们献舞时所穿的。无论是上流社会女子还是娼妓,她们所服的曳地衣都是为了在各自的阶层的人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其次是彩衣。彩衣是当时日本贵族的华服,异常华美,明王志坚的《倭锦袍歌》中写道“天吴紫凤恍惚似,水底鲛人亲自缫”。表现了其华美的程度。彩衣不光为女子所服,童男幼女也穿彩衣,其所用布料有锦、绢、布,上多饰以柳枝、兰花、梅花,淡淡的施一层颜色,或织或印,服饰的风格清丽可人。如此华美的彩衣显示了古代日本贵族女子或美丽端庄,或清丽可人的风情。

与上流社会女子的着装不同,贫家女子的服装多有腰襻、围裙、臂绳。《日本国志》里讲到“贫贱女子多习操作,裂帛为片幅裙,围于衣前以辟污染,谓之围前;以帛为带,交结胸前后,谓之腰襻。又或用小带巨绳系袖于臂,盘衣于膊,交叉横斜结于半腰,盖襟袖宽博回旋多碍汲井上灶不得不尔也。臂绳,古谓之絭”[2]。这几种衣服的设计来源皆自下层民众,贫贱的女子多习操作,为了避免在劳作时污染衣服,于是就出现了围前这种衣服样式的设计,这种样式把布帛裁剪成片幅裙,围在衣服前面以防止污染。腰襻是一种腰带,固定衣服所用,类似于在日本俗称三尺带之类的衣物。臂绳是用小带或者巨绳把袖子缠在手臂上,最后交叉横斜结于半腰,这种设计都是因为宽博的襟袖不方便劳作而产生的。

无论是上流社会女子还是贫家女子,她们都因社会阶层不同有不同的穿戴,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种类款式各异的服装,以确认他们的社会角色,加强其身份识别度。

(二)日本传统服装样式及其服装面料印染工艺的汉唐风格

不同风格在服饰领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其实质上表现的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的再次认知和回潮。[3]在奈良时代之前,日本的服装形制比较原始,如女子穿的“贯头衣”,就是把一块布料中间挖一个洞,从头上套进去,再把腋下垂下的布用一根带子束紧。进入奈良时代,日本开始了全面学习唐装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服装是处在一种模仿唐装的时代。表现的是日本对中土大唐文化的吸收与表达。这一时期的日本女子与大唐女子的着装极为相似,皆是上衣下裳。如图1的正仓院屏风画《鸟毛立女屏风画》里的女子身着广袖上衣,下着曳地长裙,头发盘起,除此之外,妆容和体态皆与在中国新疆出土的《树下美人图》(图2)极为相似。画面上的女子体态丰腴,峨眉修目,樱桃小口,梳起高髻,衣衫宽博,展现出大唐的雍容华贵的气象。这一切犹如图3的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贵族女子的姿态。

其实《日本国志》中还反映出了日本的一种着装现象,那就是男女通服,唐代风气比较开放,也经常有女子穿男装和男子穿女装的现象。如在《日本国志》中讲到了这种现象,“《日本纪纂疏》‘下衣日裳,胫衣日袴,男女通用。今女既不裳,男子以裳为礼服,其制系于衣表周围无褛,裳下方有裆,分跨两足,有似今华人袴,惟裆在上在下不同耳”[4]。这里讲的下衣“裳”,类似于清代的裤子。

日本如今的传统服装和服里,无论男女里面是不穿底裤的,而女子只穿一个中单。但日本古代传统的服装还有挎。袴在《日本国志》有这样的说法,“在表日裳,在里日袴;下衣日裳,胫衣日袴;矢漏于袴,知为亵衣;袴或作裤,有外见者”[4]。由此可知,图4中袴是胫衣,穿在裳的里面,是一种内衣。当然也指穿在外面的裤子,一般是地位低下的人家或者军人便于行动所穿的,它和短衣配套,合称裤褶装,如图5。它其实起源于中国的“胡服骑射”。在中国的东汉以前,作为内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上面相连,有腰带以便于系在腰间。东汉昭帝时出现了开裆的袴,叫作穷袴,如图6。而当时日本穿的这种挎却不带裆,它大致来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胫衣。为了与这种胫衣相配遮羞并适应马上作战,日本继承了中国的“裈”,并在二战时期成为日本军人的象征。

猜你喜欢
设计特点
立体、多维、联系、互动
环境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设计特点和历史文化性研究
浅谈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
第三代核电站与二代核电站的化学与容积控制系统的对比
洁净厂房空调系统的设计及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核电厂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
巴基斯坦火力发电厂投标阶段总图设计特点
中考英语命题设计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