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圆梦梅园
—— 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青年演员袁媛

2019-06-24 07:25
黄梅戏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江姐黄梅戏

□ 沈 澄

2018年10月25日晚,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成果汇报演出的舞台上,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亚玲老师的弟子,袁媛为山城的观众献上了曾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选场《路遇》。当晚,黄梅戏和甬剧、云南花灯、莆仙戏、锡剧、龙江剧一同登台亮相。

身为黄梅戏艺术的新一代传承人,能够拥有今天的这份成绩,尚不足30岁的袁媛无疑已被不少人认为是享有了很多难得机会的幸运儿。然不为人知的是,在这份看似“幸运”的背后,实则却包含着太多天道酬勤之必然——

缘,妙不可言

究竟是如何与黄梅戏结下了这份不解之缘,就连袁媛自己或许也不大能够说得清楚,毕竟当时的她还只是一个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懵懂少年。二年级时,妈妈原本是想让她学习声乐,于是就带她去了省艺校(现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进行相关咨询,老师觉得她年龄太小学习声乐还不太适合,便给她推荐了黄梅戏的业余培训班。因为这里教授的课程不仅包括唱腔,还有身段、表演等很多内容,所以希望袁媛从小就能够全面发展的妈妈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这么一个看似不经意间的偶然决定,实则却是袁媛“黄梅人生”的重要开启。

由于有着这样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前史,袁媛总是说自己是误打误撞开始学习黄梅戏的。或许正是因了这看似随意的误打误撞,也或许正是因了这妙不可言的无心插柳,所以也才有了此后一系列剧情的不断推进和今天已然与黄梅戏紧紧牵系在一起的袁媛。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与黄梅戏不断接触的过程中,黄梅戏竟然在袁媛幼小的心灵中悄悄地扎下了根,儿时的小袁媛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深深迷上了黄梅戏。由于学校课业紧张,再加上校外的各种兴趣班,妈妈曾一度担心小袁媛的身体会吃不消,所以就劝说她不要再学下去了。但是,令妈妈不曾想到的是执拗的小袁媛竟然对她做出了这样的回复:“其他的兴趣班都可以不上,唯独黄梅戏不能停。”如此幼小而柔弱的身躯中实则包裹着一颗强大而倔强的心。就这样,小袁媛不仅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而且还用压岁钱交了黄梅戏培训班的学费。

2002年,年仅13岁的袁媛即以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现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首届黄梅戏大专班。那时,袁媛的父母并不希望她以此为职业,但是袁媛却是一如既往地坚定和坚持。为此,妈妈曾给她下了最后的“通牒”,说“如果能考到前三名就给你上,否则就放弃。”结果,不肯服输的小袁媛最终以初试和复试均为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再次向父母表白了她对黄梅戏的挚爱和决不放弃的执著。

自古以来,学戏都是一件苦差事,不仅科班如此,艺校也是一样,毕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刚进艺校时,对于袁媛来说,基本功基本为零,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下腰、掰腿、翻跟头、倒立……一样都少不了。作为每天的必修课,练得小袁媛竟痛得眼泪直流,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更是家常便饭。虽自己受罪,父母也看着心疼,但袁媛却说,“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凭借着这股子韧劲,2006年,小袁媛圆满完成了在艺校的学业,并被顺利选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小梅花剧团。

情,一往而深

对于任何一个钟情于黄梅戏的人来说,无疑,能够进入“省黄”,才真的算是圆了心中的一个梦。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讲,他们却是很难理解像袁媛这样的选择和坚守的。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多人都想出去看一看,更何况袁媛这样天资聪颖、外形姣好,又如此青春洋溢的80后。但是对此,袁媛却说:“因为学的是这个专业,所以从事这一行本是天经地义;因为对黄梅戏、对省黄有感情,充满热爱,所以才选择留在了这里。同时,也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些具体的努力,并尽自己的一些绵薄之力。”袁媛的这番话虽简单质朴,但也着实令人为之心动。

刚进“省黄”的那几年,袁媛也和其他所有人一样跑了一段时间的龙套,虽然只是跑龙套,但是袁媛却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跟在名家名角们的后面排戏,即便是自己连一句台词也没有,袁媛也总是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常常是眼不够用、心不够装,每每走出排练场,她都会找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将一天的排练过程在自己的脑子里认真地回放与重温一遍。就这样,袁媛度过了她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又一个学习与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袁媛相继参与了《长恨歌》、《徽商胡雪岩》、《何处桃花红》、《天仙配》、《风摇二月天》等大型剧目的排演。但是很快,袁媛即脱颖而出,不仅在青春版《红楼梦》中饰演了薛宝钗一角,更在根据《江姐》改编的大型黄梅戏交响清唱剧《红梅赞》中担纲主演,饰演了江雪琴一角。虽说“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但在此,却也不得不提及省黄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以及蒋建国院长的知人善任、慧眼识珠。多年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始终重视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关心与培养,识才、惜才、爱才、用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仅专门为年轻人打造了每年一届的《“明日之星”演唱会》、《“明日之星”音乐会》和《“明日之星”小戏折子戏专场》,更在多部大型剧目中勇于让年轻人担重任、挑大梁。

乍一接到排演《红梅赞》的任务时,袁媛无疑是又惊又喜的。喜的是,这是她进院以来首次饰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惊的是,如此重要的角色,心里没底,难免忐忑不安。在经过了情绪上的调整和思想上的准备之后,袁媛认为,这次难得的机会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更是一次对自我能力与水平的集中检验。于是,袁媛开始静下心来从阅读原著《红岩》开始,到观摩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试图去一步步地接近剧中人物、揣摩人物情感,找寻人物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和特定戏剧情境,并努力通过唱腔、外形、动作等各方面技术因素完成对江姐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实则,在上世纪60年代,黄梅戏也曾移植过歌剧《江姐》,由一代宗师严凤英、潘璟琍分别饰演江姐,著名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先生作曲。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所限,两位大师的表演均没有视频留下,由此可供后辈学习借鉴的便只有仅存的音频资料。并且,即便是音频,也是非常难得。为了能把江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好,在亚玲老师的提议和启发之下,袁媛特地跑到了时白林老先生的家里,向时老及其爱人——黄梅戏教育家丁俊美老师虚心求教。从二位老师那里,袁媛了解到很多当时黄梅戏《江姐》移植、创作及排演的相关情况,并且还在时老、丁老的陪同下听了严凤英、潘璟俐两位大师曾经留下的音频资料。因为当时黄梅戏移植歌剧《江姐》即是由时任黄梅戏剧团团长的时白林老先生提议和倡导的,所以这次听说袁媛要排演清唱剧《红梅赞》,时老甭提有多激动、多高兴了!为了培养并帮扶新一代黄梅戏接班人快速成长,当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时老还会经常给袁媛说戏、抠唱腔,从方方面面去帮助和鼓励袁媛。首场演出时,时老亲临现场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对袁媛的整体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这次《红梅赞》的排演,袁媛也收获了很多,她说:“演出《红梅赞》对于我而言,实在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通过这次演出,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正义、崇高、英雄主义精神,更加懂得并领悟到了什么叫做信仰的力量!”

随后,袁媛又在青春版《天仙配》中担纲主演,饰演七仙女一角。作为黄梅戏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剧目,《天仙配》不仅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一部保留剧目,更可视作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保留剧目。对此,曾有社会学者给予这样的评价:要了解安徽文化不了解黄梅戏不行,要了解黄梅戏不看《天仙配》不行。在“省黄”整理改编的版本被推出的近70年间,不仅使得黄梅戏这一剧种完成了从不为人知的民间小戏到全国五大知名地方剧种的历史蜕变,更使得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演员得到了锻炼与成长,而袁媛即是“省黄”第七代《天仙配》中“七女”的饰演者。作为新一代黄梅戏艺术的优秀传承人,经过吴亚玲老师手把手的亲自传授和悉心指导,袁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对这一经典保留剧目的学习与继承,更与之一起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对此,袁媛曾心怀感恩地说道:“为了能够帮助我、培养我,亚玲老师下了不少功夫,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决不会辜负师傅对我寄予的厚望。”由袁媛主演的《天仙配》,2013年赴法国参加由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演出,2016年赴印度首府新德里参加2016印度“中国旅游年”开幕式的演出,2017年赴希腊参加“Aisxylia文化节”的演出,2018年赴俄罗斯参加由中国文联和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今日中国”文化周的演出。同时,作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播者,这些年来,袁媛也随剧院相继出访了加勒比、南非、美国、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菲律宾、希腊、匈牙利、安哥拉等多个国家。袁媛说:“每次出去演出,剧场都座无虚席,不仅有华人华侨,也有很多外国的观众。他们虽然听不大懂念白和唱词,但却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袁媛还说:“我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并爱上黄梅戏,不仅要让她享誉全国,更要让她唱响世界!”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袁媛又参加了新创现代戏《遍地月光》的排演,在剧中饰演多多一角,与吴亚玲老师扮演一对母女,该剧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2017年底,袁媛再次担纲主演,在新创现代戏《孔雀西北飞》中饰演刘金芝一角,该剧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一部戏一部戏地演下来,不单是自己对黄梅戏的这份情更深、更浓了,同时袁媛也进一步认识到:“更多的年轻观众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戏曲,没有接触过黄梅戏,可能根本不知道戏曲、黄梅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只因为没有接触过,所以可能一张口就会说‘不喜欢’。如果他(她)有机会真正走进剧场切身感受过之后,我相信,90%以上的年轻人都会喜欢上戏曲,喜欢上黄梅戏的。”从袁媛的这番话里,我们不难感受到她心中对黄梅戏久已蕴藏的那份痴情、钟情、感情与恩情……

梅,香自苦寒

如今,尚且不满而立之年的袁媛已然是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六个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同时,荣获有第七届中国戏剧“小梅花”大赛“金奖”、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七仙女”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金奖”、首届全国黄梅戏广播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第二季“寻找七仙女”全国黄梅戏电视大赛“金奖”等诸多专业奖项。

掌声和鲜花固然令人欣羡,但其背后的酸楚与不易却常常鲜为人知,正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应该说,这是每一位戏曲演员的必经之路,不止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汗水与辛劳,更包括生活所给予他们的各种磨砺。2009年,袁媛随团赴云南演出,恰在这时她接到了外公去世的消息。袁媛从小是由外公带大的,猛然接到这样的消息,感情上自然难以承受。当时的她心里无比难过,可即便这样,在台上演出时也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和眼里的泪水。不可否认的是,袁媛做到了这一点。2017年,剧院排演新创现代戏《孔雀西北飞》,袁媛在剧中担任女一号刘金芝的扮演者。一天早上,剧组有人悄悄告知,说看到了袁媛发的朋友圈状态,袁媛的舅舅不幸去世了。得知这一消息后,导演、编剧以及全剧组人员都为当天以及此后的排练捏了把汗,不知道戏份如此重的袁媛是否还能够坚持下来,是否还能够如往常一般进入到新戏排练的正常轨道上来。让大家出乎预料并深深感动的是,当天袁媛不仅没有迟到一分钟,而且很快就进入到了排练的状态中来,在剧中人物刘金芝的世界里该说则说,该笑则笑,该唱则唱,该跳则跳……但是有心的人却发现,袁媛的脸色显然是憔悴且略带苍白的。她的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并不知晓,但是我们知道失去亲人是怎样的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又是怎样的难以抑制。作为一名职业演员,袁媛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梨园行有句老话,叫做“艺多不压身”。为了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袁媛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狠下功夫,以求精进,也从其他各方面去武装自己,转益多师。这些年来,袁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外语、书法等课程,不仅在出访演出期间可以和外国友人流畅地对话沟通,还写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俨然是一副多才多艺、中西合璧的大气、端庄与乖巧模样。

作为吴亚玲老师的弟子,袁媛学到的不仅是亚玲老师在艺术上的一招一式,更是其在生活中的处世为人与点点滴滴。亚玲老师曾说:“戏曲是全方位的,生活中做人,舞台上演戏。本本分分、踏踏实实,才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你一定要懂得,不是你会唱会演或是拿了奖就可以了。不要忘记,拼搏、求索,是一生的修行。”袁媛将老师的忠告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并认真地将其付诸于实践:在工作中,袁媛严格要求自己,以细致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排练和演出;在生活中,袁媛更是谦和低调,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人为善、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圆梦梅园的袁媛,至此,或许也仅仅只是其“黄梅人生”的一个“开篇”。未来的路,道阻且长,伴随着拼搏与求索,我们祝愿袁媛能够奏响更加精彩动人的人生乐章!

猜你喜欢
江姐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黄梅戏《祝福》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湖北省英山县黄梅戏剧团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