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

2019-06-24 17:38李志伟
人民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新兴产业海洋

李志伟

【摘要】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产能结构性过剩等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培育强化海洋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蓝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思路与现实路径。

【关键词】海洋经济 创新驱动 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海洋是连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当前乃至未来接替、补充我国陆地资源和空间的主力,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渤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蓝色经济体系。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改革开放后的规模扩张式发展和21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处于上升态势,开始逐渐从以规模和速度扩张为主的外延式、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下降了0.8%。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总体表现为由“二三一”哑铃型结构向“三二一”倒金字塔型结构的转型过渡。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

海洋经济结构从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丰富,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动力。然而随着传统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高层次人才的趋海集聚以及现代海洋科技的高速发展,实物形式的生产要素在海洋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近海资源作为服务形式生产要素在推进环渤海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突出表现为以海洋要素和空间资源为依托的物流运输、海洋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等现代海洋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带动环渤海海洋产业结构从低层次的、单一的资源开发型向以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转变。

海洋开发方式由单向式资源消耗向循环利用型开发转变。相比之下,环渤海地区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随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资源消费需求激增,生产、生活、生态用海日趋多样化,导致在传统海洋资源开发和供给方式下的海洋经济增长乏力,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海洋资源开发方式由单向式资源消耗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生态化和良性循环化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产能结构性过剩与产业低质化、同构化并存。目前,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仍以对海洋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利用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具有较强的资源路径依赖,难以突破传统海洋经济发展的既有思维和利益格局束缚,缺乏明确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型海洋产业。长期以来,“重规模、轻质量”“重效率、轻效益”“重增长、轻结构”等粗放式发展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同构化现象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过度供给以及海洋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程度。

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与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波动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波动下降,但总量始终保持稳步增长。从我国沿海海域分布对比情况来看,一方面,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最高,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和显著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随着近海岸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渤海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渤海水质状况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海洋生态承载能力持续下降。

近岸海域资源开发过度与深远海洋资源利用不足。环渤海地区的近海地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在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远洋海域的空间拓展能力和深海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在远洋渔业生产、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开采、海洋生物质能开发等重点领域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传统的“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的海洋开发理念以及深远海资源勘测、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等方面所存在的技术短板,导致环渤海地区深远海资源利用不足。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与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近几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体量规模偏小、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性特征,且海洋科技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并未实现同步化的发展,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突出的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特别是深海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基于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以现代产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是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载体。海洋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应坚持以构建服务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放灵活的体制机制和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合理安排重大海洋产业项目的布局和推进时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引导现代海洋产业朝高端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全面深化环渤海地区用海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综合管理模式。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优势产业培育为切入点,强化海洋经济发展动力创新。通过不断健全和优化政策供给,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的供给侧政策调整和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供给的互动性、协调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立足于环渤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企业的发展实际,在政府政策供给与产业发展实践的互动循环过程中及时把握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需求,形成动态的政策调整机制。

基于“生态+海洋经济”融合理念引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创新。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以“生态+”思维驱动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的共享共治,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政策叠加效应。同时,建立健全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打造以高端海洋科技为支撑的生态型、集约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新兴綠色产业培育和绿色海洋产业链创新,并大力发展海洋环保新技术和绿色产业核心技术。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功能。鼓励涉海企业加强绿色海洋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推动海洋产品生产、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坚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服务能力提升。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应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加快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也要不断加快推进海洋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京津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技术与资本要素的融合对接。同时,高度重视海洋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应用,以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孵化集聚创新不断强化海洋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和产业集聚,促进海洋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途径研究”(项目编号:HB18LJ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金运成:《海洋经济发展借鉴与启示》,《人民论坛》,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新兴产业海洋
广西北海向海经济发展的战略设计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由《海洋法公约》浅谈海洋资源共同开发
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