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市场活力 进一步稳定与扩大就业

2019-06-25 01:50沙勇
群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高质量企业

沙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7月31日、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都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可见,稳定和扩大就业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南针”。如何在就业优先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市场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稳就业主体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市场主体良性发展是稳定与扩大就业的根本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较为严峻。同时,今年834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1100万人的目标,亟需大量新增就业岗位。而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基本上是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190万到200万人就业。以就业优先作为宏观政策取向,加强政策制度统筹协调,促进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市场主体的良性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根本。

一是支持更多企业实现良性发展。首先要加大对吸纳就业起到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的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保障批零贸易、交通运输、快递、餐饮等增势平稳,继续保持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加大力度支持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为面广量大的大学生群体等高质量就业需求者提供更多相对匹配的就业机会。其次,宏观政策要进一步支持消费、扩大内需。在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格局中,内需无疑是最可靠的决定性力量,而消费则是内需之本,我国2018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6.2%。从消费品类来看,节能、智能等升级类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服务消费发展迅速,消费升级稳步推进,有力支撑经济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同时,提供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再次,要以更大力度整合财政、货币、产业等相关政策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等制度改革,以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更低的税费成本、更完善的人力资本形成机制,促进新动能发展,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安全度过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保持持续平稳运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良性循环。

二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量人才培养的滞后效应,以预见性的战略部署、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以技术开发应用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向用人单位输送亟需的有用人才,有效助力发展而不是向社会输出就业压力,以人才培养结构优化支撑企业升级发展。

三是营造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就业优先政策要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就业及企业用工面临的各项制度壁垒和制度羁绊,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的用人积极性,着力依托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效率优势,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注重就业环境与营商环境并重共抓。建立针对灵活性就业等新就业形势的系统性保障机制,制定灵活的参保缴费及转移机制,着力提高灵活性就业和高流动性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便利可及性。完善能够合理厘清灵活性从业者与用人主体责任权利边界的法规政策,保障个性化职业从业人员权益的同时,合理降低用人单位风险与成本,以激励企业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工作岗位。

建立积极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稳定与扩大就业的关键

内部劳动力市场表现为企业内部所建立的员工技能培训、职级晋升、福利保障、职业发展的阶梯制度设置。企业通过建立一系列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提升劳动者工作技能、专有性的工作经验及发展预期,可以有效稳定具有专有技能的员工并激励更多工人学习掌握这类技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切实增加员工的收入待遇。外部法律制度的促进和企业内部客观的绩效评价、福利体制和公平稳定的劳动关系等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建立积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质量的前提。一方面,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制度的规范,企业解雇难度及成本增加,加之整体适岗人员的稀缺,企业有意愿增加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对员工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效益,进而提升工资水平,也会增强劳动者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创造力,形成更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因而,要整合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制定激励措施,把企业对职工的培训教育作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实施把企业发生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支出,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全额扣除,并给予相关费用减免、补贴。把政府主办职业培训的部分经费转移给用人主体开展自主培训,以税费优惠支持企业建立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因为相较于学校教育乃至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教育更会紧扣岗位需要和企业发展乃至社会实际需求,可以精准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而稳定与扩大就业市场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要充分释放就业优先的政策红利,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把员工素质提升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主要抓手,为助力稳定与扩大就业、实施人才强国担当起国有企业的职责与使命。

稳外贸稳外资、拓展新空间是稳定与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

通常情况下,出口量越大、外来投资越多,企业吸纳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就会越多,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大量劳动力就业,还会吸纳外地劳动力流入,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也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贡献巨大。但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外需下降,贸易增长势能开始减弱,世贸组织将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景气指数从前一季度的98.6调低至96.3,持续低于荣枯线,衡量全球贸易走势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年初一度大跌,经济下行壓力背景下,必将对稳定和扩大就业带来极大挑战。当前,亟需构建“稳外贸、稳外资”的长效机制,促进外贸外资提质增效,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外贸、外资经营主体,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缩小服务贸易逆差,努力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标国际营商标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通过激发外贸外资市场活力进一步助力稳定与扩大就业。

同时,要注重“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劳动力市场的主动嵌入。“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总人口44亿,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活力最强的新兴经济带。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沿线有58个国家参展,数量占比超过四成,表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深化合作尚有巨大潜力,在促进沿线市场深度融合、资源高效配置、要素广泛流动方面机遇前所未有。我国应大力促进西部地区成为这一轮发展的前沿地带,顺应近年来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务工增速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的活跃趋势,针对沿线国家市场需求,精准培训更多中西部地区技能劳动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务实推动人才、项目积极走向沿线相关国家,造福沿线国家人民,与其分享中国发展福祉,增强其对中国的理解信任,也使我国更多劳动力能够积极参与沿线劳动力市场分工,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劳动力市场,拓展就业市场新空间,在稳定与扩大就业的同时有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 婷

猜你喜欢
劳动力高质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