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绘画创作理论探析

2019-06-25 02:41蒋丹
大观 2019年2期
关键词:模仿自然形式

蒋丹

摘 要:塞尚作为创作型画家,其创作理论颇有自己的见解,文章将西方画论的发展史作为研究背景,分别从塞尚的绘画创作思想、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技法等方面去探讨他的艺术观,并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色彩塑形的功能、形式结构三部分去进行阐述。

关键词:艺术;自然;模仿;色彩;形式;平面性

法国画家保罗·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理论数量不多,散见于各种书信之中。里奥奈罗·文杜里评价塞尚:“他对艺术有一套极复杂的观念。这样一种宏伟的观念,一直被历代画家奉为瑰宝。塞尚陈述这种艺术思想所获得的名望,甚至比他的艺术创作活动更大。”[1]可见塞尚的绘画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值得深入研究。

一、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塞尚之前,艺术家的创作目标是模仿自然。此类观点的支持者如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2]苏格拉底则认为绘画应用颜色进行模仿再现,柏拉图也认为画家只是对所绘物体的外形制造者。

薄迦丘对乔托绘画的逼真性如此赞美:“他描绘得如此逼真,以致与其说很像一件自然作品,倒不如说是自然本身的一部分。”[3]卡拉瓦乔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绘画,很好地模仿模特儿,那么他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4]狄德罗也同样认为:“艺术都以模仿自然为目的。”[5]

安格尔认为“眼前没有模特儿时永远不要画。”[6]以此强调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德拉克洛瓦则认为:“艺术家的目的绝不是在于准确地再现自然。”[7]他虽不主张绘画要“准确地再现自然”,但是他对自然的理解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观念。

对待画家们“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理论,塞尚则坚持“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应该要研究自然,感受自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表达画家对自然的主观感受。他在写给卡穆安的信中说到:“一切事情,特别是对艺术而言,都是和自然接触时所发展出来并采用的理论。”[8]“让我们前去研习美丽的自然,让我们试着将思绪从先人身土移开,让我们按着个人的性格尽力表达自己。”[9] 但是塞尚所说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指客观自然世界,“艺术是一种平行于自然的和谐,这两种平行的文本:被看见的自然和被感觉的自然,意即外在于那里的自然(他指向蓝绿的平野),以及内在于这里的自然(他拍一下自己的前额),此二者必须统一。”他认为艺术是自然的平行体,自然分为客观的自然世界和人的主观感觉的自然。画家的主观情感通过对客观自然的描绘表达出来,两者必须相互结合起来。“模仿自然作画不是去复制一个对象,而是去再现对它的感觉。”[10]塞尚的绘画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再现,来传达绘画感受,作品内容更多是利用色彩,来表现出一种和谐。“按照自然来画画,并不意味着摹写下客体,而是实现色彩的印象。有一种事物的纯绘画性的真实……人们须能像初生小儿那样看世界。”[11]“绘画意味着,把色彩感觉登记下来加以组织。在绘画里必须眼和脑相互协助,人们须在它们相互形成中工作,通过色彩诸印象的逻辑发展。”[12]

二、色彩塑形的功能

十四世纪以前,绘画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先勾画轮廓,再填色,所填的颜色,也仅限于物体的固有色,色彩只是装饰,目的是为了吸引观者,作品的表现力较弱。印象派画家认为色彩是用来表现光的性质而不表现体积,但是印象派画家所采用的方法破坏了物体的體积,并且破坏了画作的平面组织结构。塞尚在毕沙罗的影响下采用分色技术方法处理绘画色彩关系,他的兴趣同德拉克洛瓦一样在于对色彩的塑造结构方面。他认为:“我的方法是对虚幻造型的痛恨,它是现实主义,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您会了解,它充满着伟大,充满着现实里的英雄气概。”[13]与印象派其他画家方法不同,他坚信绘画是用来表达个人的感受的。

他的风景画《圣维克多山》系列,夸大了山的大小,刻意夸大所要表达的主题对象,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以“合适”的比例关系来凸显主题刻画的对象。他抛弃传统的透视写实法则,消除了线和空气的透视性,仅仅依靠严格的冷暖色彩关系对比和形体的叠合来获得深度。他的《从埃斯塔克看马赛港》将近处海岸上的树放在位于水线的前方,中间的烟囱与铁路相比,视觉上更靠近观赏者。其清晰的色彩,以及强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了远方的海岸,视觉上来看,所有的物体向前移动,如此处理画面的布局是为了要突出海岸上的房子、树木和码头等具体的事物。《从欧罗荷看圣维克多山》则加强了作品的平面感。山轮廓线的勾画使得山看起来比较近,橙色这种暖色调把中间的岩石移到了山前面,把与中间岩石相连接的山体画成淡蓝灰色,这样前景和背景就浑然一体,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联结成一个平面。

塞尚对色彩冷暖关系变化的描绘,避免用传统的明暗对比方法——把画面分割成亮面与暗面。他把冷色调和暖色调经常互相调和,例如把冷色调中的阴影蓝色,换成暖色调,笔触短小,突出物体的轮廓线来强调立体感。他制造出一种夸张的雕刻效果,使得冷色向后,暖色向前,不特意强调阴影和高光,仅用色彩的变化来获得一种完整的画面视觉效果。代表作《玩牌者》,画中坐在左边的玩牌者,身着紫蓝色的上衣,右边玩牌者,身着黄色上衣,二色进行对比,红调子的背景和画面中间黄调子的桌子的对比,凸显了所刻画对象的立体感。塞尚以色彩的冷暖调和代替了精细的颜色造型,色彩的结合主要不是取决于画面总的结构,而是取决于各个形体颜色变化的相互关系。《枫丹白露的巨石林》将中间岩石的褐色和黄色这两种暖色调区域从周围紫色的冷色调中凸现出来,岩石正表面的红褐色又把这片区域移到整个画面的前景中来。

塞尚此种利用形体的叠合构图,通过色彩的冷暖来表现构图的深度,是基于他善用冷暖色调的互换,以此赋予物体丰满的形象,所创造出的二维平面构图,使得画中不同深度的物体层次感分明。

三、形式结构

印象派画家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只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顾及枝节细部,以瞬间的印象做画,以粗放的笔法做画,借助光影光线进行绘制,色光的变化中,烘托出所描绘的景物的整体氛围效果,依据光谱色相完成自然界的瞬间印象,用瞬间捕捉到的景象去描绘多变的大自然。印象派画家莫奈说过:“我画塞纳河整整画了一生,不论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从未感到过厌倦。塞纳河任何时候看都是不同的。”[14]塞尚认为:“在莫奈画中对每件事物的流逝的感觉里,你必须承认其中有一坚实性,一个骨架。”不在自然的表象里停下来,而是探究自然表象之下的坚实结构,这也是塞尚有别于印象派的地方。其代表作《缢死者之屋》,粗看,和现实主义风景一样,色彩质朴,形体厚重;细看,房屋、树干、地平线的轮廓描绘,却过于分明,画面有切割感,形式审美与传统大相径庭。塞尚擅用笔触较为短小,而且笔触之间并不连贯,故而画出了画中路上、墙上和屋顶上经过光线的照射形成了斑驳的影像效果,用色新鲜并且自然。他认为:“印象主义是色彩和光学的混合,我们必须越过它。我想从印象派里造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东西是那样坚固和持久,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我们必须通过自然,这就是说通过感觉的印象,重新成为古典的。”[15]

另一方面,塞尚有意歪曲物体外形,以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物体,强调它们的立体感。例如:《静物和薄荷瓶》,画中瓶子的颈部和瓶子前面的玻璃杯透视不对称;《静物苹果篮子》中,水果篮和桌子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桌子的透视也不正确;《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中,苹果向带有褶皱的丝织物的背后退,颜色把水罐、水果、台布和底下能看见的桌子联系起来,把带褶皱的丝织物推进到了画面的前景,突出了织物。

塞尚在画面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空间,在保持基本的视觉规律——“近大远小”的前提下,开始对所描绘的物体有目的地进行视觉形象改造,这种改造也必然导致画面上空间关系的不一致。但是却突出了所刻画物体自身所具有的形象特性。同时,他也将不同视觉范围内的景象加以组合,展示全方位印象,将平面性的构图安排得恰到好处。他追求的形式结构,是一种稳定、平衡、和谐的秩序感效果,使得视觉形象增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创作方法是有意歪曲物体外形,使其简化成几何结构,呈现出一种平面构图形式,并与色彩进行统一,突出了物体本身的立体感,既保持了印象派的创作形式,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

四、结语

塞尚的绘画创作观念改变了对传统模仿的认知,将绘画的创作目的,由客体转向了本体。其色彩塑形方法,以及物体外形的有意歪曲方式,使得所绘元素简化成几何结构,这种方法从透视上改变了画面的空间深度,使现代艺术的创作形态趋于平面化。他的理念动摇了之前的美学观,并有意地推动了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同時影响了之后的西方现代绘画。

参考文献:

[1]里奥奈罗·文杜里.走向现代艺术的四步[M].徐书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41.

[2]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9.

[3]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2-6.

[4]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91.

[5]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87.

[6]朱伯雄.安格尔论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89.

[7]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202.

[8][9]余珊珊.欧美现代艺术理论(l)[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2,16.

[10]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10.

[11][13]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12][15]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14]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338.

作者单位:

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模仿自然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