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丽丝

2019-06-25 02:41史雯嘉
大观 2019年2期

史雯嘉

摘 要:历时二十年的越战是自二战以后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战争,战争过程中对经济的损耗让美国逐渐陷入战争的泥潭,不想深处泥潭的美国人民掀起了各种领域的反战思潮。草间弥生的乍现艺术,是一场表演形式的艺术方式,表演者为反战文化领域的代表之一——嬉皮士。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草间弥生发起了“要性解放还是要战争”为主题的乍现艺术表演,提出暴力无法消除暴力的主张。

关键词:乍现;反战;性解放

自二战后,美国被冷战的政治氛围所笼罩,政府利用民众的爱国热情和他们的牺牲精神,并对其进行大肆煽动,让他们相信发动越南战争的正义性。1955年爆发的越南战争,在经历了二十年后,于1975年以美国战败宣告结束。广大美国民众从早期被政府煽动,到后来因为约翰逊时期政府的机密文件被揭秘而慢慢了解战争的真实本性,在这一过程中,对政府產生了信任危机,爆发了包括军人、妇女、学生在内的反战运动。文化领域掀起了以嬉皮士、摇滚青年和新左派为代表的反文化运动,运动提出“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口号。嬉皮士的始祖被认为是在低潮期第一个喝飘飘啤酒的爱丽丝,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乍现艺术风行的日裔女性艺术家草间弥生,被当作现代爱丽丝。

1929年出生的草间弥生,28岁到44岁之间,为了实现艺术梦远赴美国发展。自1959年以巨幅绘画作品《无限的网》的展出在美国艺坛崭露头角。而草间弥生留美期间,正好在越战发生期间。随着60年代末期反战思潮的强烈,草间弥生也开始把目光转向与反战思想相关的艺术作品上。从1967年策划大量乍现演出开始,草间弥生便开始了她的反战艺术。乍现,又称裸体偶发艺术,Happening,属于一种表演艺术的形式。在草间弥生举办的乍现表演中,表演者是一群为了响应共同主张的年轻人所组成的族群——嬉皮士,这群人作为反战运动中文化领域的代表之一,他们反抗的对象是以电脑为象征的美国机械文明,他们想要通过这一形式来找回因疏离而异化的人性。草间弥生举办的乍现活动类型,共分为三种:一般“艺术型”、反战“社会型”、音乐“商业型”。三种类型的乍现活动有时会在同一场活动中体现出来,有时一场乍现活动只体现一种型式。乍现提出“回归人性,带给世人冲击”的主张。

第一次的乍现行为发生在1967年的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圣帕特里克教堂,当天正好是礼拜天,教堂正在进行庄严的弥撒。表演者们在众多围观的信徒面前全裸着身子,身上绘满草间弥生的标志性绘画符号——波尔卡圆点,当面燃烧六十面星条旗,之后草间弥生把圣经和征兵卡扔到燃烧的火堆中,看着它们变成灰烬,同时,表演者以全裸的姿态相互接吻、拥抱,还有表演者当着信徒的面便开始亲热起来。不只有信徒在现场围观,草间弥生的这一活动更吸引了别的旁观者。他们从一开始的发出媚笑、尖叫、怒吼之类的声音,到后来大声嚷嚷:“你们是在亵渎神明吗?”“真是看不下去了,什么烂东西”。所有观众却一动不动,似乎被钉在现场一般。警察的出现使草间弥生这一场活动草草收场,但聚集在现场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纽约时报等媒体,让草间弥生的名声遍布美国。这次乍现演出只是一种“艺术型”的表演活动。

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乍现表演活动中便包含了一丝反战思想在里面,并转战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办。1967年10月,草间弥生在举办个展开幕现场进行乍现演出。这次表演,身穿画满圆点图案衣服的草间弥生使用荧光性质的颜料在所有表演者身上画满圆点。当草间弥生关闭电源后,场内便凸显出这些圆点的图案,在微弱的荧光下,表演者男女开始脱下衣服进行表演。表演者的这一行为立即引起现场观众的大声批判与骚乱,草间弥生在这一片吵闹声中提出性压抑而导致战争爆发的理念,她对现场的观众反问道:“战争与性解放哪一种比较好?难道您认为战争比较好吗?”现场因她的这一提问变得安静。对保守的荷兰人民来说,正是因为草间弥生举办的这场表演,很多人才对性解放有了认识。之后她又在鹿特丹美术馆的个展现场进行了一场名为“爱与裸体的反战游行”的行为表演,表演过程中,她站在美术馆教堂的祭坛上高喊:“荷兰的观众们,你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身体也只有一个,然而我们的历史却因为不停息的战争,把爱和美都践踏在脚下。”之后草间弥生还在比利时和德国进行乍现行为表演,表演内容还包括音乐剧的成分,属于乍现类型表演的第三种——“商业型”类型。

12月8日,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裸体演出因记者太多而没有表演成功。第二天,10名艺术家和舞者参加了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夜总会举行的裸体游行,当天晚些时候,在国家博览会大厅的大圆顶下,几名舞者在对方的裸体上描绘着波尔卡圆点,这一活动吸引了一万多名学生前来观看,在数百名年轻人大声要求继续裸露的呼喊声中,警察的到来结束了这场“爱情结节”的举办。这一类型的乍现表演属于“社会型”类型。

草间弥生举办乍现表演后不久,各地开始出现乍现表演。草间弥生的乍现艺术表演不仅有反战的意味在里面,还包括对性的恐惧。草间弥生对性爱本就是厌恶的,产生厌恶的原因与她童年到青春期这一段的成长环境有关。不管是男性性特征还是女性,她都感到恐惧,她通过拼命制作这一讨厌的对象,超越它们,让自己不再害怕,她把这一种创造崭新自我的方式称为“心因艺术”。心因艺术作为草间弥生艺术的中心,贯彻在其各个领域的艺术作品中。

因户外裸体事件闻名的草间弥生,被邀设计一对同性恋婚礼的服装,并担任婚礼现场的主持。这是首次在美国举行的同性恋婚礼,新郎和新娘身穿草间弥生设计的一款两人一件的“狂欢”婚纱,步入礼堂。这件婚纱的设计理念可以这样认为:一件衣服由两人共同穿,旨在把两人紧紧团结在一起,谁都不能分开。

前文中提到的波尔卡圆点,是草间弥生艺术创作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绘制其的第一原因是因为艺术家童年时期就患有一种视听障碍的疾病。在草间弥生看来,所有能看到的世界好像表面都被蒙上了一层薄纱,这一视觉障碍让草间弥生感到害怕,自童年时起,草间弥生创作的绘画都有波尔卡圆点的出现,就像她所绘的第一幅关于母亲的肖像。长大后的草间弥生认为,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圆点,这个圆点在数以万计的和平、无声的其他天体中,作为一个充满仇恨和冲突的球体存在。她的目的在于,想要改变这一切,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新的伊甸园,让我们在这个被波尔卡圆点充斥的新的伊甸园里面,忘记我们自己,并成为一个与所有人一直在一起的人,让彼此身上互绘有波尔卡圆点的我们在天空翱翔,在这永恒的世界中失去我们的自我,并发现赤裸裸的真理:暴力是不能用更多的暴力来清除的。

美国民众对越南战争的反对,让当时身处美国的“局外人”——草间弥生感同身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她开始创作以反战为核心思想的艺术作品。其用作品来呼吁世界不要战争的心念,用大爱来包容一切,消融一切;抹去本身的个性,让我们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成为永恒的一体;不要妄想用暴力来消除暴力。

参考文献:

[1]草间弥生.无限的网[M].郑衍伟,译.台北: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

[2]李晨.政治化的艺术或艺术化的政治——以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的反战艺术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16.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