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卓越教师TPACK培养策略研究

2019-06-25 01:50叶阳梅陈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互联网+教育培养策略

叶阳梅 陈川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战略快速推进背景下,教师必备TPACK是新时代对卓越教师的新要求、新挑战。本研究梳理了TPACK基本要素及卓越教师核心特征,从培养环境、知识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挖掘卓越教师TPACK发展需求。研究提出构建真实教学境脉、促进知识迁移与转化、增加信息技术要素以及搭建学习研修共同体等卓越教师培养策略,以期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教师;TPACK;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1-0090-04

● 引言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教师教育改革新形态已基本形成,新时代师范生的培养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协调、共享的师资队伍为源泉,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和资源为支撑,全力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卓越教师。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构建卓越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卓越教师培养深度融合作为改革重要举措。

“互联网+教育”是由新时代互联网形态演变催生出的一种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化、多元学习方式个性化、教育教学成果最优化的新形态教育。“互联网+教育”以开放共享的创新形式、跨越时空地域的连接手段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构建开放、共享、多元、流动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推进教学生态系统中师生共同体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智能终端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适应教育生态的学科教法知识、卓越的媒体技术和信息素养以及开放持续的终身学习理念正在颠覆传统教师认知,卓越教师孕育而生。

本研究首先梳理TPACK基本要素,探讨该框架在提升卓越信息素养、促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作用,从角色定位、知能结构、学习监管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探讨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同时,基于二者之间的契合点,研究提出构建真实教学境脉、促进知识迁移与转化、增加信息技术要素以及搭建学习研修共同体等卓越教师培养策略,以期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提供借鉴。

● TPACK理论框架

TPACK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shra和Koehler教授提出[1],是在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上融入技术元素,描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之间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也是学习科学中学与教知识整合视角的衍生和体现。目前,国内外关于TPACK的理论框架和应用研究众多,主要聚焦于TPACK的整体发展模式、培养机制及教学改革、评价等内容,而对TPACK中各要素之間的交互关系以及复杂知识的培养路径与机制的研究较少。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在于解决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如何根据不同学科、学习对象及教学境脉来处理学与教之间的关联。在教育生态圈中,TPACK也体现于教师进一步深度挖掘如何利用技术支持学习者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问题,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知识吸收和内化等方面内容。本研究首先梳理TPACK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卓越教师TPACK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TPACK基本要素

依据知识组成结构划分,TPACK包含了七个不同维度的要素:三个单一维度要素(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内容知识CK)、三个二维融合要素(整合技术的教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学科教法知识PCK)以及一个三维交互要素。TPACK组成要素如下图所示,其中技术知识是一种日新月异的要素,需要教师能够足够宽泛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本质,以具备随着技术衍生、开放而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的信息素养。

2.TPACK要素之间的关系

TPACK理论框架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知识,但并非是三个单一维度要素的机械叠加,而是在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之上,重建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和动态平衡。TPACK在整合技术的有效教学中探索使用什么技术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捕捉导致学习者难以或易于学习的知识,以帮助其使用先前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操作技能,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这三个领域里发展流畅性和认知灵活性,而且要在交叉领域中发展灵活性,使个体能够在具体教学境脉中保持持续敏感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卓越教师培养能够帮助卓越教师适应“教育生态”的学科教法知识,提升卓越的媒体和信息素养,促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帮助教师在数字化教育生态圈中保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清醒认知。

● 卓越教师核心特征

“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已强势介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对传统教师的学习理念、思维方式、信息素养以及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大量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涌现于各类在线学习平台,为多粒度、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形成了高密度联通性、生成性的教育生态环境,学习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学习工具、规则突破校园内闭环学习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要求传统教师积极接纳并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技能,以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结合“互联网+教育”基本特征,笔者从角色定位、知能结构、学习监管以及学习方式角度,将传统教师与卓越教师核心要素进行了对比,如下页表所示。

1.角色定位

大量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诞生打破了传统教师“知识权威者”的身份,也改变了教育生态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卓越教师的任务不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作为伙伴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形成教育生态圈中的学习共同体。微博、微信及QQ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为学习共同体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卓越教师与学生建立共享、互动的有效沟通机制。

2.知能结构

数字化教育生态环境下,传统教师具备较为稳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但这难以满足新一代以数字土著为显著特征的学生的学习诉求。卓越教师需要掌握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卓越媒体与信息技术素养以及跨学科领域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2],以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

3.学习监管

与传统教师相比,卓越教師更多的是扮演教学服务协调者,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和工具将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活动全过程,如开展线上知识贡献度、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成果的自评、他评等,引导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养成学习管理、自我反思意识。

4.学习方式

随着翻转课堂、MOOC以及微课程等“互联网+”教学形态的出现,卓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被打破,这就要求卓越教师逐渐形成碎片化、多元化、跨学科的终身学习理念,以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在自我反思中趋于完善。

● 卓越教师TPACK发展策略

20世纪末,美国、英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卓越教师教育计划”,通过对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界定、具体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3]2010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正式将打造一支高尚道德、精湛业务、层次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4]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构建卓越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卓越教师培养深度融合作为改革重要举措。

通过对TPACK理论框架及其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TPACK在卓越教师培养中能够有效提升卓越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笔者基于TPACK基本要素及卓越教师核心特征二者之间的契合点,研究提出构建真实教学境脉、实现知识迁移与转化、促进信息技术与知识深度融合、搭建学习研修共同体等卓越教师培养策略。

1.构建真实教学境脉

卓越教师所处的TPACK境脉是复杂的、开放的、多元的,受师生互动特征、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教学风格、学生已有认知方式和特征、外部社会和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和影响。[5]从TPACK的核心要素TK、CK和PK来看,TPACK具有一定的学科性,这意味着需要将教师根植于实际教学情境中,针对不同的学科特征、学习对象以及教学环境这三个核心要素进行分类重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同境脉中的TPACK。

2.促进知识转化和迁移

SECI知识转换模型描述了知识转化和创造的四个过程,卓越教师TPACK提升也需要遵循该流程。从学习研修共同体之间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协商、应用和反思,隐性知识外在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到通过对信息、知识的二次加工、重组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3.增加信息技术要素

信息技术既是卓越教师TPACK提升的工具和载体,同时也作为学习资源为卓越教师所用。作为TPACK新引入的核心要素,技术知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孤立的概念,它需要整合学科知识、教法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贯穿于卓越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技术知识也是一种持续变化不定的要素,需要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不能停止于工具的应用层面,而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掌握信息技术的本质特性,将其融入学科教学法知识以促进TPACK各个要素之间的融会贯通。

4.搭建学习研修共同体

基于“协作、分享、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教师和学生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学习研修共同体。在“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背景支持下,卓越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更要具备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及素养,以应对数字化时代教育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教师更多地扮演教学服务协调者角色,与学生共同形成学习研修共同体,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络学习空间在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环境下实现学习研修共同体协调发展。

● 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在促进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强调卓越教师能够借助各种社交媒体、网络在开放共享的协作学习空间中,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借助集体和个体智慧的融合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珍,冯利珍,袁玉飞.国内TPACK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102-108.

[2]李芒,郑春萍,李子运,等.“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39-44+57.

[3]赵姝,白浩,张瑞敏.基于大数据的卓越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01):47-53.

[4]吴焕庆.国外教师TPACK发展路径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09):51-57.

[5]滑梦荻.TPACK的学科性介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93-94.

作者简介:叶阳梅,衢州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习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陈川,衢州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卓越小学教师TPACK发展与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SCG125);衢州学院2018年校级实验室开放项目(kfxm201807)。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互联网+教育培养策略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