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长效利用机制探析

2019-06-26 06:27刘启财闻景军
陕西水利 2019年5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沈阳节水

刘启财,闻景军

(沈阳市铁西区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灌溉工程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扩张,在有限的水资源总量下,农业用水量必将受到其他行业用水户的挤压和争夺,节水灌溉工程在这一形式下迅猛扩张。但目前已建工程仍处于低标准运行状态,管理水平远滞后于工程建设运营要求,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节水效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效益逐年衰减。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沈阳为例,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长效利用机制展开分析。

1 沈阳地理环境及水资源现状

1.1 气候及地理环境

沈阳市区位于辽宁省辽河平原中部。全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境内除有辽河、浑河、绕阳河、柳河等四条大型河流穿过外,还有四条中型河流和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18 条小型河流流经本地区。沈阳地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气温变化范围在-29℃~36℃之间,年平均气温8℃。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28 mm,由北向南递增。降水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历年暴雨多发生在7、8 两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7%左右,并具有雨量大、强度高、面积广等特点。气候性降水周期决定河流水位的涨落周期,一次单峰洪水过程多集中在7 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44.9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

1.2 水资源现状

辽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1.79 亿m3,人均水资源量769 m3,亩均533 m3,都只相当于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之一。2018 年沈阳市水资源总量分别为13.24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40%~5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少42.8%,地表水资源量为5.52 亿m3。综合来看,沈阳水资源有三大特点:(1)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呈衰减趋势;(2)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3)水资源分布与降雨分布一致,从空间上看,东部水量偏丰,西部偏枯,中南部略好于西部。

2 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浑蒲、浑沙、灯塔、凌海等4 座大中型灌区,结合沈阳特殊的自然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分析发现,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量匮乏,尽管新建并改造了一大批农业水利工程,但区域内仍存在灌溉工程不配套、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2.1 节水灌溉工程现状

沈阳下辖灌区大多建于20 世纪70 年代,普遍存在配套标准低,渠系建筑物老化,衬砌破损等现象。主要表现在:(1)设计施工标准较低,“重建轻管”的思想长期无法扭转。(2)工程维护、设备更新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灌区年久失修,基本都处于老化和带病运行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3)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灌溉效益答复衰减。(4)渠道滑坡、坍塌和淤积现象普遍,造成渠道输水能力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

2.2 节水灌溉工程存在问题

经调研梳理,发现沈阳地区节水灌溉工程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总体规划,政策法规未有效配套落实。(2)由于历史原因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建设管理粗放,缺乏统一的验收标准和交付程序。(3)水费定价机制还尚未形成,无有效节水调节机制。农户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4)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用水组织,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所限,土地分散经营造成田间工程建设滞后,难以组织高效节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5)渠系设施配套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已有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综合节水措施尚无明显进展。(6)“重建轻管”现象普遍,权、责、利不明。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培训机制,无法保证其有效管理工程的科学运行。

综上,农业高效节水不是靠单一的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能解决的,农业节水灌溉需要健全的工程体系、先进的灌溉技术、完善的管理设施和管理方法以及农艺技术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密切配合[1]。

3 工程长效利用机制

3.1 工程长效利用制约因素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长期高效运行必然受到灌区所在区域环境影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集合并筛选出关键因子,以找出效益无法长期发挥的原因。

3.1.1 构建影响因素集合

结合工作实践,从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硬件环境和技术软件环境两方面入手,构建影响因素集合,重点研究其影响作用和范围,构建过程见图1。

图1 节水灌溉工程长效利用影响因素

3.1.2 影响因素和用水户节水行为关系分析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长效利用是动态过程,在寻找影响农户节水行为的要素过程中,需根据影响因素建立用水户节水行为动态过程研究机制。

3.1.3 用水户节水行为的经济分析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根本动力来自用水户的经济效益驱动。对节水工程以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为基础,对工程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通常使用经济内部收益率或者效益费用比评价工程的经济效益。

(1)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在工程的有效运行期内,历年经济效益的流量折现值为零时的社会折现率,反映节水灌溉工程对经济的净贡献值。

式中:RB 为现金流入(万元);RC 为现金流出(万元);n 为计算期年数;t 为计算期的年序号数,基准序号为0;当计算结果EIRR>8%时,表明工程的经济效益满足要求。

(2)效益费用比:是指单位费用所获得的效益,即在工程运行期内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折算值之比。

式中:EBRC 为经济效益费用比;RB 为现金流入(万元);RC 为现金流出(万元)。当EBRC≥1 时,说明节水灌溉工程运行在经济层面合理。

3.1.4 影响区域节水灌溉工程长效利用关键因素确定

一般在相关假设基础上,采用农户行为模型常用的回归分析法和统计学软件,在相关性因素拟合及基础上,最终确定关键因素。

3.2 节水灌溉工程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要素禀赋、用水户特征、技术应用和政策制度是影响沈阳下辖灌区节水工程技术长期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并存在以下问题:

(1)要素禀赋: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技术应用不足,设备使用水平差。同时经济条件一般,投入能力有待提高。

(2)用水户特征:农户的种植意愿不同,对于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同时对节水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节水动力。

(3)技术应用:由于工程的直接受益者文化素质较低,同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掌握较为困难,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不完善。设备质量存在缺陷,已有设备老化等造成技术应用成效不显著。

(4)政策制度:尚未形成健全的节水补偿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工程管护体系。

3.3 节水灌溉工程长效利用措施

通过分析关键因素,以长效机制形成的制约条件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工程发挥相应效益,完成现代节水农业的持续进步。

3.3.1 确定长效机制建立框架

根据区域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分阶段、按步骤推行工程长效利用模式。具体程序是成立专业领导小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业节水技术运行管理模式。

落实相关制度和责任,依托节水推广示范项目成立试点区,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户反映优化长效利用模式。

3.3.2 改革节水灌溉管理体制

(1)建立垂直和参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体制上的垂直管理、技术推广与行政管理体制分离,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2)协调部门间配合,形成以水利部门为主,发改、财政和农业部门配合的高效节水农业推广体系。(3)完善节水工程管护奖惩机制,建立技术服务人员服务主体制度,对考评结果追踪检查,完善相关问题。

3.3.3 完善资金保障

增加财政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倾斜力度,多元化融资渠道用于工程的建后管护、人员培训、节水奖励等方面,同时应建立资金维护渠道,保障资金安全。

4 结语

农村水利是增强农村防洪抗旱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生态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2]。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以及长期高效运行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中央“节水优先”方针的重要抓手。从关键制约因素出发,结合区域实际条件完善体制、加强资金投入、落实扶持政策是建立节水灌溉工程长效利用机制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沈阳节水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研究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中国再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