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宫七味散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研究

2019-06-26 11:02杨俊明芳高彩云卢芳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期

杨俊 明芳 高彩云 卢芳芳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暖宫七味散及优思明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人工流产术后患者随机平均分对照组(A组)、优思明组(B组)、研究组(c组),A组给予口服头孢氨苄缓释片+缩宫素鼻喷雾剂,B组给予口服头孢氨苄缓释片+缩宫素鼻喷雾剂+优思明,C组给予口服头孢氨苄缓释片+缩宫素鼻喷雾剂+暖宫七味散。分别于人工流产术后7d、14 d、2ld、30 d、45 d随访,观察子宫出血时间、子宫出血量、术后第21天子宫内膜厚度、正常月经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子宫出血时间A组(7.00±3.13)d,B组(5.27±2.10)d,C组(4.97±1.72)d,3组相比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暖宫七味散可缩短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出血时间,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服用方便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 暖宫七味散;人工流产术后;优思明;子宫内膜修复

近年来,意外妊娠率明显增高,人工流产术作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1],常被用作早期意外妊娠特别是多次妊娠的补救措施[2]。因人工流产手术具有创伤性,术后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子宫出血、月经失调、官腔粘连等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的健康[3]。而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子宫内膜恢复已成为妇产科医师日益关注的热点[4-7]。暖宫七味散功能主治是调经养血,暖宫止带。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妊娠患者人工流产术后患者99例,分别应用暖宫七味散、优思明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收治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终止早期妊娠的健康妇女99例。术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患者的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均正常,无人工流产禁忌证。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优思明组(B组)和研究组(C组),各33例。其中,B组患者失访2例,患者胎物残留1例;C组患者失访3例,患者术后出现官腔粘连1例,予以剔除。3组患者的年龄、妊娠天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与排除标准:全部患者术前行妇科超声、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白带常规检查。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宫内早期妊娠者;②患者年龄18 -45岁;③停经38 - 60 d。排除标准:①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者;②重度贫血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③严重肝、肾或心功能不全者;④急性生殖道感染者;⑤不能配合完成此治疗方案者。

研究方法:A组患者在人工流产术后当日开始口服头孢氨苄缓释片+缩宫素鼻喷雾剂,B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优思明(屈螺酮炔雌醇片),C组在A组基础上加服暖宫七味散。每种药物用法如下:头孢氨苄缓释片,500 mg/次,2次ld,共服用5d;缩宫素鼻喷雾剂,0.1 mU次,3次ld,共使用5 d;暖宫七味散,3g肷,2次ld,共服用30 d;屈螺酮炔雌醇片,1片/次,1次ld,共服用2ld。于术后7d、14 d、2ld、30d、45 d随访,观察术后子宫出血持续时间、子宫出血量、术后第21天子宫内膜厚度及正常月经恢复时间,有无不良反应等情况。

观察指标:①术后子宫出血持续时间:术后阴道流血开始至阴道流血停止的时间;②子宫出血量:术后子宫出血量与患者正常月经量相比,多于1倍者量多,少于50%者量少,无明显差异者量中;③子宫内膜厚度:术后第21天行经阴道超声显示子宫内膜的厚度;④正常月经恢复时间:术后第1次月经复潮的时间;⑤服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子宫出血时间比较:3组患者术后出血时间比较:A组患者术后平均出血时间(7.00±3.13)d,明显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 0.05),而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术后子宫出血量比较:与平时月经量比较,3组患者术后子宫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子宫出血量比较,见表3。

术后正常月经恢复时间比较:患者术后正常月经恢复时间3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正常月经恢复时间比较,见表4。

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C组患者术后第21天子宫内膜厚(7.52±2.77)mm,明显厚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O1,P< 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见表5。

不良反应: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暖宫七味散又称苏格木勒-7,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蒙药之一[8],主要由白豆蔻、天门冬、手掌参、沉香、肉豆蔻、黄精、丁香等有效成分组成。以白豆蔻为主药,具有养胃、抑赫依之功能,配以手掌参以补精养身,辅以黄精强身固阳,肉豆蔻、丁香、沉香以抑赫依,天门冬以强精、抑赫依。功能主治是调经养血,暖宫止带,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9-11]。

暖宫七味散的药理基础研究指出[12],其可明显松弛兔离体子宫平滑肌、抗疲劳,从而减少子宫血液灌注外周阻力,并具有强心作用,可加强外周血供能力,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的血供,并促进子宫瘀血排出,并防止血瘀再次形成,促进子宫内皮细胞修复。另外,暖宫七味散还有抗脂质过氧化、抗自由基作用等作用。从生物化学及细胞分子基础角度来说,抗氧化、抗自由基亦可加快细胞修复、促进内膜生长,因此我们认为暖宫七昧散或能促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恢复,如减少子宫出血量,缩短子宫出血时间,加快正常月经恢复。

本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术后服用暖宫七昧散,其阴道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与优思明组无明显差异,服用暖宫七昧散患者术后第21天子宫内膜明显厚于优思明组及对照组,说明暖宫七味散能缩短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出血时间,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与暖宫七味散治疗气滞血瘀功能相一致。但术后子宫出血量、正常月经恢复时间3组相比却无明显差异,我们分析,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少,服用暖宫七味散及优思明疗程短有关。郭舟群等纳入11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13],表明屈螺酮炔雌醇片可缩短手术流产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改善月经复潮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但每篇文献均在人流术后至少连续服用3周期再进行比较,本次研究时间仅1个周期,有可能尚未全面反映暖宫七味散及优思明修复子宫内膜的作用。另外,暖宫七味散作为纯天然药物,安全性高,本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暖宫七味散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可缩短术后子宫出血时间,促进子宫内膜恢复,安全性较好。对于能否缩短子宫出血量,加快正常月经的恢复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Kang J,Wang XF, Zhang L,et aI.Clinicalstudy of induced ahortion of earlv-earlypregnancy: an analysis of 10, 404 cases[J].Zhonghua Yi Xue Za 2hi.2012,92(1):12-14.

[2] Worm Frandsen M,Rrhye C,Nilas L.Dowomen with a repeat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prefer a medical or a surgical regimen[J].Acta Obstet Cynecol Scand,2014,93(3):308-311.

[3]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4):319.

[4]冯淑英,杨冬梓.人工流产术后官腔粘连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9):657-660.

[5]曾伟倩,舒玉兰.人工流产后使用人工周期使子宫内膜恢复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3):77-80.

[6] Eisenherg D,McNicholas C .Peipert JF.Costas a harrier to long-acting reversihle contra-ceptive(LARC)use in adolescents[J].AdoleseHealth.2013,52(Suppl 4):59-63

[7] ZuICiC-NakiC Vesna,PajeviC Izet,Hasano-vicMevludin,et aI.Psychological prohlemssequalae in adolescents after artificial ahor-tion[J].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Gynecology,2012.25(4):241-247.

[8]中華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S].蒙药分册,2000:192.

[9]金淑杰.蒙药苏格木勒一7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5 (19):31-32.

[1O]达古拉.蒙药暖宫七味丸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9):122.

[11]赵洪艳.暖宫七味丸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6(6):24-25.

[12]赵中华,王玉莹,包桂兰,等.暖宫七昧丸的药效学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1150-1151.

[13]郭舟群,孙浩罡,先君,等.屈螺酮炔雌醇片用于中国地区手术流产后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33):3979-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