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云:梅农增收致富的『靠山』

2019-06-27 02:26冯敏洁
新农村(浙江) 2019年6期
关键词:靠山余姚市余姚

冯敏洁

水果产量低怎么办?水果遇到病虫害怎么办?能不能引进一些新品种水果?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农民朋友。浙江省余姚市的果农遇到农业技术问题都会拨打一个热线电话,这个号码的主人就是余姚市林技站副站长、林特学会秘书长、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突出贡献农技员汪国云。

这几天,汪国云每天“出门暗洞洞,进门点灯笼”,作为全市杨梅产业的“技术大拿”,他每天都要上山指导梅农做好采前技术管理工作。丈亭镇梅溪村杨梅种植大户任国大感激地说,汪总是阿拉梅农增收致富的“靠山”。

杨梅是余姚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自然生长的杨梅树普遍高4米以上,而且杨梅产量有大小年之分,大年杨梅产量高质量差,而小年恰恰相反,往往会造成“大年有市无价,小年有价无市”。如何让杨梅“优生优育”,大小年产量基本平衡,促进梅农增收?这个沉甸甸的担子落到了林特工程师汪国云的肩上。1993年,刚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汪国云便与这一难题较上了劲,他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了余姚杨梅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让杨梅连续丰产的关键是对杨梅进行‘计划生育’,通过疏花疏果减少杨梅树体的负担。”汪国云笑着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汪国云团队攻克技术难关,通过喷洒生物药让部分花朵适时掉落,实现生长结果“平衡”。与其他技术相比,这一技术操作方便、绿色无害且价格低廉,每棵树的药剂成本不到0.5元。

1999年,正值杨梅大年,新技术试验用户发现经汪国云的药剂一喷,自家杨梅林里的杨梅落得满地都是,心里一急,就拨打了汪国云的热线,找他理论,并写了两封投诉信。但等到杨梅成熟时,他发现杨梅虽然个数少、产量低,但是个大肉厚,别人家的卖16元∕千克,他家的能卖40元∕千克,这样算下来,不仅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而且整体的收益也大大增加。该试验用户彻底服了汪国云,第二年不仅继续应用该技术还向其他果农推荐。

2004年,汪国云的创新技术在宁波全面推广,余姚市杨梅连续十多年实现大丰收,品质也越来越好。目前余姚市90%以上的杨梅都用上了这项技术,每年可为梅农增加收益几千万元。这项技术还在温州瓯海、台州仙居等地大面积推广,更走出了浙江,拓展到江苏、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0亿余元。

像研究杨梅种植一样,汪国云结合林特生产实际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共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个。在新品种引种推广应用方面,他引种推广了翠冠蜜梨、黑珍珠樱桃等新水果品种10余个,其中多个产品获得省精品水果金奖、省农业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增产增效成果显著。最近,汪国云又引进了20个美国山核桃品种尝试种植。汪国云说,假如能从中筛选出1~2个适合在余姚种植的品种,那对调整余姚的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汪国云一年有200多天忙碌在果园,与广大果农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照相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果农们的电话和种植面积、需要解决的阶段性技术问题等信息。考虑到多数果农不能实地学习,汪国云就随身携带相机拍下来,做成PPT,等下次给果农培训时放给大家看,这样方便他们学习交流。他的手机号码,果农们也熟记于心,在他们心中,汪国云就是随叫随到,到后准能解决问题的“贴心人”和“大靠山”。

猜你喜欢
靠山余姚市余姚
不“吃山”,才是“靠山”
靠山
靠山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你们找个靠山吧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