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引领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9-06-27 00:18刘洋
读天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问题数学

摘 要:“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的数学学习问题,缩短学习与生活的差距,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问题引领;问题

一、 背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方法应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无论哪一门课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让学生大量解答给定的题目,那么,既不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任何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目标。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所以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 “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 原则

1. 问题情境原则: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有问才有思,有问才有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阶梯的问题系列,创设思维情境,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知识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表示?②能不能由an+1-an=d(n∈N*)求出通项公式?③请总结出推导通项公式的各种方法。在探索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在“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中应设计层层递进式的问题。教师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象、探索,去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 主动探究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不断感悟,不断建构的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3. 学教结合原则: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就是教、学双方共同设疑、释疑和解疑的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展开的,在数学课堂上如何高效设问值得思考。

1. 创设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把教材内容置于实际生活情境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案例1:在学习“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某种细胞每分钟分裂为2个,那么1分钟后,细胞的个数变为1,2,4,8,16,…,问20分钟后共产生细胞多少个?②某剧场有座位80排。其中第一排有40个座位,其余后排都比前排多2个座位,问该剧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2. 创设实验情境:创设实验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工具,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主动探究知识。

案例2:在学习椭圆时,为了对椭圆的定义有深刻的理解,更好地领会其约束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1)实验工具:纸板一块,图钉三个,细线绳两根;(2)实验过程:①先钉上一枚图钉,系上一条细线,另一端套上粉笔画图,就形成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为圆。②钉上两枚图钉,系上一条细线,调整细线的长度,分别对细线长等于两枚图钉之间的距离和大于两枚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图。

3.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就是采取设问的方法把教学内容贯穿到有趣的情境中。

案例3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概念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公里处,此时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公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公里,当它追到110公里,乌龟前进了1100公里,当它追到1100公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公里……(1)写出乌龟与兔子在相同的段各时间里各自所行的路程。(2)最后兔子能否追上乌龟。

三、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 注重提问的方式

在平时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采取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这种提问的形式表面上是学生完全参与,但实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提问时应至少有一个问题能够让学生沉静下来,深入地思考问题所蕴含的知识,并在充分消化與吸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 切忌为了问题而设问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误认为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该问题就是“问题引领”,教师常常为了问题而问问题,但这种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课堂陷入低谷。因此,在探索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在“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中应设计层层递进式的问题。例如,在“常用逻辑用语”的学案上,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命题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样的命题是真命题?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三) 灵活运用“问题”

首先,将“问题”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由于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十分明确,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其次,将“问题”作为课堂重点进行展开讨论。为了使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应对于一些涉及知识点较多、解题难度较大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相关思路和知识点拨。

最后,将“问题”作为课后复习题。为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彻底让学生感受新知识的未知感,教师可以在学生未预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总结,在课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学案中的“问题”。

“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也一定会帮助我们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三明.关于“问题引领”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89-90.

作者简介:

刘洋,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问题数学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