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特殊学校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2019-06-27 00:18孙佩宇
读天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特殊学校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特殊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特殊学校的美术课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之一,是培养特殊孩子绘画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特殊学校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谈谈自己的实际做法和点滴经验,目的在于引起同仁共同探讨特殊学校孩子绘画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核心素养;特殊学校;绘画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特殊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特殊学校的美术课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之一,是培养特殊孩子绘画能力的重要载体。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喜欢画画,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还有位教育家也说过:“儿童的绘画,是认识反映感情的抒发,生活的再现。”幼儿通过绘画活动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幼儿的绘画无论是对其智力的发展,还是个性、情感的健全,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幼儿早期的画画以涂鸦为主,一岁多的幼儿喜欢涂涂画画,但画的不成形,也没有什么预想的目的,随着幼儿的大脑对眼睛和手的控制度日益加强后,幼儿可在潜意识的观察下,画出比较形象的作品。一般3岁以后的幼儿慢慢开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画,并通过绘画反应自己的情感、认识和经验。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呢?

一、 培养特殊孩子们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绘画的内在驱动力。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比绘画本身更重要,许多孩子从小就爱拿着笔乱画,这种表现恰恰体现出孩子对绘画萌发了最初的兴趣,这时我们应对孩子的兴趣予以支持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幼儿的浓厚兴趣。

(一) 创造氛围,提高作画兴趣

教师们要合理的利用环境布置,创设恰当的氛围,如:把晨间区域活动的美术区,创设成为幼儿写写画画的平台,幼儿可以随时到那里作画。有了这种氛围,幼儿随时随地去观察、去欣赏,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美工区投放的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如幼儿喜欢的交通工具、小动物等,我们就应该在活动区里摆放一些小动物和小汽车的模型,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中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想象力,从而激发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在玩中、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二) 运用工具,提高绘画能力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也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在美术活动中,通常使用的绘画工具都是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绘画形式单一,幼儿缺乏对多种绘画工具交替组合运用的能力,画面单调。因此,应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如手指画、印章画、吹画、粉笔画、水画墨等,这些作画形式幼儿易学、色彩鲜艳、效果好,能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 挖掘特殊孩子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特殊学校的还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丰富,他们的想象有时候是超乎寻常的。在教学活动中药注意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想象是孩子艺术创作的翅膀,翅膀越有力,创作越升华。好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幼儿的绘画技能高就是画什么像什么,画面整洁,应该和老师的作品差不多,这样才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对于幼儿大胆联想生活中的实物创造的、与众不同的作品看做是“另类”。著名的画家毕加索说过:“要我模仿大画家的画难不倒我,我却穷尽于生动去尽量试画孩子的画。”丰富的想象力是幼儿绘画的基础,幼儿绘画有其独特性,他们往往不按事物的本来面貌画画,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寄托在所画物体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达到成人所不具有的独特境界。

(一) 利用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特殊学校的孩子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通话故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创作提供了条件。如:在《趣味手型畫》绘画活动中,教师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姑娘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的小手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小飞鸟呀,蝴蝶呀,还有孔雀呀,好多好多的动物,瞬间,小动物们不见了,他的销售又变成的山呀,树林里呀……”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有的幼儿画出一座“手”房子,有的幼儿画出了“手”气球,有的画出“手”花花瓶……

(二) 运用丰富联想,活跃幼儿思维

可以成为联想的产物,培养幼儿联想的兴趣和习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幼儿是一个个体,个体不一,能力有别,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幼儿以便高热情学习,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时,当幼儿画了一只蜗牛的主体后,我就提出有趣的启发性语言,使幼儿产生联想。“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啊?蜗牛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啊?什么样子怎样区分他们啊?”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绘画创作高潮。“我现在要画蜗牛爸爸、蜗牛宝宝在蜗牛爸爸的背上去逛动物超市、我画的是……”幼儿边说边画,其乐无穷。

(三) 采用欣赏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潜能,教师还可选择一些文学作品让幼儿欣赏,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作,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如:童话是具有幻想性质的故事,可首选幼儿听童话故事,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利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增强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让幼儿及时地介绍自己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其他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三、 鼓励赞赏激发特殊孩子的绘画潜能

特殊孩子们最喜欢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教师要适时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语,要接纳幼儿的作品,儿童画是幼儿内在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的体现,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在大小比例上把握不准,也不懂得物体的深度,教师千万不要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才能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应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其中的乐趣,增强信心。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并用语言、动作对他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孩子在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把单独的个体融入整个集体之中,在一个班集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伟丰.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J].现代特殊教育,2009.

[2]王咏梅.让智障儿童的成长更轻松[N].中国教育报,2002.

[3]乔梁.关于智能障碍教育的课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孙佩宇,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特殊学校。

猜你喜欢
特殊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法探析
浅议特教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特殊学校手工课程开发探讨
对特殊学校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提高特殊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浅谈特殊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特殊学校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改革特殊学校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听障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弱智儿童插上竞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