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

2019-06-27 00:16赵勇
戏剧之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康巴演唱技巧演唱风格

赵勇

【摘 要】康巴涵盖四川、西藏、云南、青海四省区各一部分区域,藏族是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主体民族,康巴藏歌是康巴藏族歌曲的总称,其种类繁多,五彩纷呈,风格独特,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艺术瑰宝,其演唱技巧既有藏民族特有的声乐传统手法和特质,又融合了现当代科学发声的原理和理念,是当代声乐艺术的亮丽风景,也是文化积淀、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典范。

【关键词】康巴;藏歌;演唱风格;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32-03

一、康巴地域概述

康巴是傳统所指的组成我国藏区的卫藏、安多、康巴三大区域的其中之一,它包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人口约240万左右,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藏区面积的33%和人口的53%。

康巴藏歌是康巴地区藏族歌曲的简称和包容,涵盖一切反映康巴藏族历史、生活、爱情、劳作、娱乐等方面的歌曲门类。康巴藏歌的生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渊源和背景。其一,康巴地区有汉、藏、彝、纳西、羌、傈僳、白、回、独龙等多个民族。这些多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宗教等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为藏族歌曲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其二,康巴地区既有草原大川、也有高原湖泊,既有冰川雪岭,也有激流长河,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为藏族歌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环境和场所。第三,康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绚丽多彩的多民族习俗和风情节日(如藏历新年转山会、跑马节、赛马会、酥油花会、金马节、央勒节、迎秋节、望果节等)为藏族歌曲的繁荣和传承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藏族--高原民族就是以这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在吉祥和欢乐的歌舞中开创新生活的每一天。

二、康巴藏歌的类型

康巴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藏族歌曲如点点繁星,五彩斑斓,其样式、其种类不一而足,丰富多彩。在广袤的康巴藏区,各族人民融合杂居,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因受多元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俗、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康巴藏族歌舞。藏歌更是响彻于藏区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幼,农牧僧众,皆能睹物而歌,信口而歌。康巴藏区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宇宙之音”——《康定情歌》,更有神奇动人的《格萨尔》说唱,还有无人逾越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公元1687年—1707年)创作的诗集《情歌》(藏区著名歌曲——《洁白的仙鹤》《在那东山顶上》都是出自本诗集)。从种类来分,康巴藏歌可以分为“鲁类”“谐类”“自由体”以及创作歌曲几大类。

“鲁类”藏歌产生于公元8世纪以前,“鲁”即是歌谣,是一种纯歌唱的表演形式,如牧歌(“卓鲁”)、山歌(“拉鲁”)、苦歌(“焦鲁”)、情歌(“嘎鲁”)等,其中情歌(“嘎鲁”)在康巴藏区的藏歌里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又可以细分为:恋情歌、逗情歌、定情歌、思情歌、会情歌、誓情歌、悲情歌、试情歌、娱情歌、拒情歌、送情歌、冤情歌等等,这些情歌比较鲜明地反映了康巴地区人们追求浪漫爱情,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除此以外,一部分情歌还包含了父母之情、家乡之情、朋友之情、山河之情,因此,情歌的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谐类”藏歌产生于公元十七世纪左右,“谐”即是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演唱“谐类”藏歌时,演唱者一般心随歌动,舞随声起,悠然而歌,翩翩而舞,歌舞交合,怡然自乐!“谐类”藏歌主要有弦子(“康谐”)、踢踏(“堆谐”)、锅庄(“锅卓”)、酒歌(“羌谐”)、劳动歌(“勒谐”)、箭歌(“达谐”)以及“囊玛谐”等。其中,劳动歌(“勒谐”)又有打墙歌、打青稞歌、打奶歌、打土巴歌、挤奶歌、收割歌、犁地歌、除草歌等。锅庄(“锅卓”)种类繁多,仅在康巴藏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就有木雅锅庄、真达锅庄、岚安锅庄、新龙锅庄、九步锅庄、丹巴锅庄、玛尼锅庄、疯装锅庄等数种。“谐类”藏歌总体特点是音韵有致、旋律流畅、节奏鲜明、抒情性强、舞蹈感足。

“自由体”康巴藏歌更多地是指原生态民歌体裁,是一种格式相对自由,乐句不规整,演唱抒情而随意的纯歌唱表演形式。

康巴藏歌中的创作歌曲是指根据藏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手法,创作的反映新时代康巴人们生活、工作、爱情、亲情、友情的新时代歌曲,这些歌曲品种样式较多,既有一般群众性歌曲,如《闪亮的酒杯》《桑吉卓玛》《游子的心》,也有少量艺术歌曲,如《一个妈妈的女儿》《香巴拉》,既有多声部合唱藏歌作品,如《香格里拉》《天路》,也有少儿歌曲《妈妈格桑啦》等。

三、康巴藏歌的演唱风格

康巴藏歌由于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因而也就决定了康巴藏歌的演唱风格要有所区分和掌控。面对不同的体裁,不难发现艺术家们总能精雕细琢,找准其合适的演唱风格和处理手段。康巴藏歌音域宽广,节拍自由,旋律高低起伏,高亢辽远,从调式上看,一般以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占多数,六声、七声调式为辅助,交互融合,这种调式特点,增强了藏歌的民族色彩和内在魅力,为藏歌的演唱和表现做好了铺垫。藏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以其细腻的表现手法和舒展亮丽的唱腔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生于康巴昌都地区的著名歌手韩红在演绎《天路》时,总有一种莎拉布莱曼似的天籁般声线和情绪;而来自康巴地区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瓦加毛吉总能以其纯净的嗓音、高远深邃的演唱,令人久久沉浸在藏族音乐的世界里。康巴藏歌的演唱风格总体是:“鲁类”藏歌多高扬而辽远,“谐类”藏歌多抒情而动感,具体而言,山歌(“拉鲁”)高亢,牧歌(“卓鲁”)悠长,苦歌(“焦鲁”)沉缓,情歌(“嘎鲁”)婉转。而“谐类”藏歌弦子(“康谐”)需悠扬、踢踏(“堆谐”)讲粗狂、锅庄(“锅卓”)起伏有韵、酒歌(“羌谐”)热情豪放。当然,这些演唱风格跟实际的演唱环境和氛围也是紧密联系的。风格因曲因人而异,情感因人因事而发。

四、康巴藏歌的演唱技巧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是拼音文字,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发音部位基本上都处于口腔的最前位置,发音时,除阻后的声音突然而短促,浊辅音声母趋于清化,复辅声母趋于简化和消失,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单元音韵母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藏语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且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康巴藏歌在演唱时非常注意自身独有的特质,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完全使用大本嗓。

(一)非常重视歌唱语言的准确性,藏语和普通话力求规范和标准,在演唱原生态民歌的时候,善于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很注重声情并茂的表演唱。如康巴地区之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基本不受四川方言的干扰和影响,藏歌的演唱一贯比较干净而准确。

(二)非常讲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笔者在声乐教学中发现普遍的藏族学生都能较好地对歌唱气息进行把控,特别是在担任甘孜藏族自治州“快乐男声”分赛区评委工作时,面对数以百计的藏族歌手或者组合时,感觉尤为明显,这种对气息的有效控制应该是与日常的歌唱行为习惯和气息意识分不开的。原来藏歌经常都会在歌曲高潮处设计一些有难度的个性化表现,因此藏族孩子习惯了这种气息支撑的训练和巩固。

(三)“舞必歌”“歌必舞”为藏歌的演唱增添了表现力,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藏族孩子更喜欢在空间更大的场地或舞台演唱,而不喜欢中规中矩在教师琴房狭小的空间被“捆绑”着学习歌唱。无论是练声还是作品演唱,基本都希望用上肢体语言,在动中唱、在动中练。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使声乐学习提高了效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四)“振谷”的技巧运用,“振谷”又叫“缜固”,它是藏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歌唱技巧的藏语名称,“振谷”原本是藏戏唱腔里一种与跳音相关的特殊而高难度的声乐演唱技巧,后来逐渐形成藏族声乐演唱的基础元素和演唱特质。按照藏语的直译,“振或缜”指喉咙声带,“谷或固”指弯道,“振谷”是一种运用气息和喉头协调配合形成得非常富有藏族特色的演唱技巧,也即装饰性技法。它是一种风格性、规律性很强的(从两个音的“缜固”形态到十二个音的“缜固”形态都存在)音乐表现形式,其声乐技术含量很高,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康巴藏歌演唱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演唱技法,“振谷”的运用与藏语元音的音韵、声调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振谷”技法的基本形态而言,其音乐走向的共同特征就是装饰性常常围绕上行或下行乐句,呈现起伏有致地波浪式回落状态,而音乐主要由主旋律和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后缀型“振谷”音型结合而成,这种随处可见,随时相生的,数量不等的装饰音,为音乐作品的情感传递、声乐演唱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优化、美化作用,有效地增强了作品风格的表现力。“振谷”这种跳音技法和我们传统意义上靠横膈膜支撑的短促跳跃技法不一样,它一般由最少两个音,最多十二个音组成一个“振谷”跳音形态,演唱时,要求喉头稳定,气息有控制,声带有配合,在咽后上方发出一种过渡性的似断非断,断中有连的连续跳音,这种跳音更多需要喉部力量的支持才能完成。笔者发现,不是所有的藏族孩子在演唱藏歌时都能很好地运用“振谷”技巧,依然需要引导和“培训”。

(五)“嗽音”技巧运用,嗽音是在藏歌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牧歌等体裁中常运用的歌唱技巧,这种技巧很多时候也有即兴发挥的成分,在歌唱进行中,当第一个音从正常的音量发出后,后面的音逐步在音高转换的过程中发出以舌根音(舌面后音)“h”为字头音的“he”(嗬)、“hei”(嘿)等音或“ê”音。这种音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声带的放松,低处有点类似于轻微的咳嗽,高处则能把山歌和牧歌的高亢嘹亮表现得淋漓尽致。嗽音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演唱技巧,笔者经常为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藏族歌手的嗽音技巧而折服,应该说嗽音是我们民族声乐宝库中的财富。

(六)其他装饰音的运用,康巴藏歌在演唱技巧上还更多地采用前倚音、上滑音、下滑音、顿音、连音等技术性处理,可以说装饰音的使用是藏歌演唱技巧的重要特质,一首简单朴实的藏歌通过使用这种装饰音(单装饰音、双装饰音、多装饰音)技巧,让旋律变得异常丰富,让歌曲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让歌曲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传递。

这首由李坤作词、阎飞作曲的经典藏歌《翻身农奴把歌唱》,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多次倾情演唱,从作品引子部分对“嗽音”的使用,再到装饰音(前倚音、滑音、连音)的使用和“振谷”的技巧呈现(“万丈”—两音振谷形态、春光—三音振谷形态、无限好——四音振谷形态),无一不带着浓厚的藏族声腔演唱特质和歌唱技巧。

五、结语

康巴藏歌的风格和演唱技巧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康巴儿女创造积淀的财富,是民族文化大家园中的奇葩。这些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将原生态藏歌的唱法和中西声乐理念不自觉地进行了有机结合,如歌唱语言、歌唱位置、真假声结合、歌唱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喉头的稳定与控制等。不仅如此,还以其独有的特质,如振谷、嗽音、装饰音、歌舞结合等手段的使用,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康巴藏歌不再是躺在高原的藝术品种,它已经以其鲜活的形象,独具的魅力走向平原大川,走向世界,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向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康巴藏歌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传承是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甘孜州新闻出版局出版2007.10.

[2]《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歌集第一卷》,甘孜州文化局集成办公室编1987.05.

[3]《康定传统情歌精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0.

[4]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孟新洋《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03期.

[6]常留住《藏族歌曲声乐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上海第一版.

[7]次仁朗杰 卫英《略论藏戏唱腔(囊达)的演唱艺术》,《西藏艺术研究》 2009年1期.

[8]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欧阳昭《藏族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特征》,《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 2009年8月.

[10]冯伯阳《藏族音乐文化发展初探》,《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02期.

[11]胡金安《对藏戏声乐的一点浅见》,《艺研动态》1986年第二期.

猜你喜欢
康巴演唱技巧演唱风格
康巴学人
——林俊华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康巴雄鹰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CHINA'S LAST WILDERNESS 穿越康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