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滨水空间为载体,修复城市生态景观*

2019-06-28 00:59彭震伟,颜文涛,王云才
人类居住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浦江滨江滨水

1. 上海徐汇滨江全景 图|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黄浦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也是太湖流域最下游的一个水系,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15年,上海市启动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范围南起卢浦大桥,北至翔殷路——五洲大道,其范围涉及黄浦江两岸长度约为40km的防汛墙。通过沿江岸线功能的再开发以及滨江公共环境的建设,将展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亲水、生态、历史文化和繁华的滨水新景观。

从饮用水标准来看,黄浦江约有86.5%河流水体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加以利用。水体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并重,畜禽和农业污染次之,近几年畜禽和农业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黄浦江滨江两岸公共空间的建设给黄浦江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带来了新机遇。

而滨江公共空间尚未实现贯通,总体公共空间系统尚未成型,各区段未能有效联动形成整体;滨江公共空间的文化性、景观性、生态性尚显不足,建设品质有待提升;滨江公共交通配套不足,可达性欠缺,尚未建立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等现实问题,依然成为两岸地区空间开发的严峻挑战。

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

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意义而言,黄浦江对于城市中心的生态系统和区域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保持生物链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尊重黄浦江自然形成的湿地系统,结合防汛堤的建设与改造,利用河口、桥下等空间形成生态锚固点,建立满足生物需要的多样生态空间体系,形成向城市腹地渗透的水绿交融生态环境。

黄浦江两岸的后工业景观塑造,其工业遗产特别是工业构筑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标识特征,通过将具有特色的工业设施、元素进行改造与再利用,并与滨水绿化景观和市民休闲活动进行较好地结合,可以形成具有历史景观特色的滨江公共活动空间。在进行滨江岸线改造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保留那些具有标志性工业景观特色的船坞、塔吊、嘹望塔等建构筑物,形成具有后工业历史景观特征的滨水岸线。

滨江生态修复现状

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缺乏“可达性”与“连通性”是主要困局,主要地段生态景观修复过程存在如下问题:1.黄浦滨江两岸综合开发导致土地所有权分裂及土地归属问题,且服务设施的质与量均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协调各土地使用权业主,对黄浦江滨江三道系统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系统进行统一管理。2.黄浦滨江两岸开放空间存在阻碍空间和活动连通的一些要素,如海事、轮渡、公安、环卫等各类公务码头,导致空间破碎化、其生态景观空间所能提供的各类服务使用率低。3.黄浦滨江带硬化的防汛建设与游憩需求相矛盾,无法兼顾市民亲水需求与提高滨江两岸防汛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硬化防汛驳岸的要求也为滨江生态修复造成了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在保障滨江绿地水安全的前提下应用生态技术。4.不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间存在矛盾,如:协调优化沿江旅游码头、轮渡站、公务码头的设施布局与整个滨江贯通之间的矛盾。需要在不同的片区中评估现状,对不同建设目标做出相对取舍,联系整体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形成完善的体系。

营造水绿环境的实践

黄浦江两岸生态景观贯通设计中,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自然为本底,融入地区生态格局,构建亲水宜人的绿色岸线等策略。行动计划历经四年,改建后的滨江空间开始逐步向游人开放。沿江岸线逐步完善和贯通了公共开放系统,两岸地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滨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建立了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功能体系,形成了交通便捷、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了滨江生态修复与公共环境提升,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吸引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区域。

黄浦江两岸全线贯通,塑造了城市的滨江森林绿廊。从工业用地转向生态绿地,生产型岸线转向生活型、生态型岸线,新建约260公顷的成片公共绿地等开放空间,在中心城区全面构建了层级丰富的生态绿地公园体系。

滨水区域定位“绿色江岸”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中,对黄浦江滨水区域规划提出了“开放的江岸”“美丽的江岸”“人文的江岸”“绿色的江岸”“活力的江岸”和“舒适的江岸”六大理念。“绿色的江岸”是对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生态景观修复的概念,通过修复滨水空间的水绿环境来营造安全宜人的绿色岸线。依水复绿,打通绿化断点,将生态公园、湿地、广场等资源相互连通,使沿江绿带与腹地公共环境紧密相衬,以恢复和培育黄浦江两岸连续的水绿生态系统。

生态景观“三道贯通”策略

两岸贯通以低线漫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金线水上旅游、银线预留空轨为核心,塑造“蓝绿之上,凌波微步”的空间意向。既注重整体景观的协调,勾勒出22公里的亮点;又从人的行为出发,顾及社会、生态的细微之处。

慢行类生态绿道范式增加了漫步、跑步、骑行三条道的要求:1)漫步道主要是指为满足人们在滨江公共空间散步需要的连续通道,是亲水性最好的公共通道,联通主要的滨江活动场地。2)跑步道主要是指为满足人们在滨江公共空间跑步、竞走等健身活动需要的连续通道,具有一定的宽度、坡度和标识要求。3)骑行道主要是指为满足人们在滨江公共空间开展休闲自行车活动需要的连续通道,结合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布置,具有一定的宽度、坡度和标识要求。滨水空间的“三道贯通”极大地提升了原本零碎的滨江空间之间的连通性。

滨水空间修复的对策建议

将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载体,通过营造多样化的城市滨水空间,挖掘其文化内涵与增加其可达性与可游性,可使防洪设施激发更多的综合社会效益;通过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保护稀少而脆弱的水陆边缘生态系统,可维持和保护健康的滨水过渡区生态过程;依托滨水空间的相关设施和历史遗址,以及连接码头和历史遗址的主要历史街道,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组成要素,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带动周边生态产业发展;优化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营造更具人文性和生态性的滨江区域,可使黄浦江两岸成为市民和游客体验上海特色、品味历史文化、欣赏风貌景观、感受城市气息的标志性空间场所。

2. 上海虹口滨江绿化提升实景 图|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结语

黄浦江滨江两岸生态景观修复不仅有客体的生物,还有表达客体的人文情怀,在生态景观修复上既要重视城市空间的需求,又要体现修复的科技和创新。生态修复本身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从滨江两岸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政策问题等方面总结:

增强城市滨江空间开放性和连通性是更新活化滨水空间的重要手段,全线贯通打开亲水景观廊道,还江河以空间,还空间以生态,打造高品质、多功能、生态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优化配置基础设施、提升场地价值。工业遗存再生利用以保留黄浦江历史风貌,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以重塑工业遗址意象为策略的空间更新,让历史记忆留在现在,突出教育意义。

环境改善创造绿色活跃的滨水空间,技术创新缓解基础设施与空间功能的矛盾。以线带面推动周边地块联系的有机贯通,使生态系统结构成为一个体系,同时植根生态理念、依托新兴技术的生态新范式,从植被种植到后期养护都给与了生态的表达和诠释。通过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的整体思维,实现滨江生态景观空间的贯通,形成综合的黄浦江滨江空间生态系统,通过营建生态空间、增加场地可达性的手段来激发场地活力,带动周边生态产业发展,形成依托滨江开放空间的新型城市复兴途径。

猜你喜欢
黄浦江滨江滨水
黄浦江航行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的治理及监管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丹麦DALI 5.1.2全景声,家里的角落处处有影音 滨江一号多功能影院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黄霑感叹黄浦江的浪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