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

2019-06-29 10:36赵琼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长三角

赵琼

摘 要:随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正迈入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本文结合协同创新理论,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提出完善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1-0179-02

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长三角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当前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如何充分整合长三角的资源禀赋,合力推动产业协同,促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是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亟待探索的问题。

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实现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的过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较早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成员构成网络小组,通过网络交流知识、信息和工作进度,协同实现小组共同目标[1]。关于协同创新内涵的研究,国内起初以企业为主体,后又拓展包括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科技中介等多元主体,并形成完整体系的相互作用,去解决市场、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2]。

不同区域间“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及其合作是地区间协同创新发展的精髓,而地区间合作发展推动着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是一个双向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解决各自的发展瓶颈问题。对产业集群而言,创新协同的实现是集群发展遵循自组织理论的一种协同过程,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贯穿整个集群创新链的技术开发和知识创造活动,以及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扩散所形成的协同效应;集群内基于产业链与生产有关的价值活动的共享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包括共享供应商、共享库存和后勤运输设施、采用相同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等;集群本身所缔结的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共享的协同效应以及集群创新系统的文化协同和品牌协同。就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言,以上几个方面的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意义

2.1 长三角一体化的提出和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长江三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范围从原来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一市两省”扩展到目前的“一市三省”,由沪苏浙皖四地26个城市组成。2018年7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下发,计划明确,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同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示范和先锋作用。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地区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作用是提升长三角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先行先試,将发展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探索经验。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探索其在长三角领域的协同创新具有示范效应。

2.2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和长三角分布发展情况

2.2.1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覆盖面广,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新兴医疗技术等领域;周期长,包括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研究,从中试到临床研究,从注册到规模化生产以及临床应用、二次开发等环节,以及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大和市场竞争剧烈等特点。“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的方针,将生物医药列为十大领域之一,提出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工程[3]。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尤其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发现、生物技术产业化等过程的实现严重依赖于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表现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机构、企业集聚的趋势和结网的特征,即生物医药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2.2.2 长三角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分布发展情况

长三角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是全国拥有最多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区域,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融资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国家及地方一系列政策联动下,长三角正逐步形成了上海张江、江苏苏州和泰州、浙江余杭四大生物医药集群区。目前国内各类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数量达百余个,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药谷”超过50家,长三角有上海张江药谷、浙江杭州药谷、浙江兰溪药谷、江苏无锡药谷、江苏常州“三药”生产基地等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拥有国内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基地,产业基础相对雄厚、创新资源高度密集、政策先试先行优势明显、招商统筹效应显现。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张江形成了在产业基地板块联动的空间布局和“科创承载、总部研发、高端制造、功能平台相辅相成”的功能布局。区域内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及机构共364家,其中产业类项目312家;全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家。在生物创新药物和化学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产业整体影响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形成了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采取以外资制造、内资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在全国甚至全球形成品牌效应。近十年始终高度聚焦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出台“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政策,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股权投资、科技贷款及贴息、研发用房及住房免租等一揽子平均支持力度均在千万元以上。从经济规模体量来看,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

杭州经济开发区依托区内高校资源的集聚优势,加速推动产业集聚和重点项目建设,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聚集了以辉瑞生物、默沙东、康莱特药业、雅培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其产业布局在于不断引进重大项目,如辉瑞全球生物技术中心、吉利德研发中心等,在业内快速形成影响力和集聚效应。

泰州医药城立足泰州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是江苏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目前已集聚国内外6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雀巢、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近800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先后落户;10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外包服务、生物制药等领域,拥有一批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爱丁堡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政产学研平台,初步形成了集医疗、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研发外包产业化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无锡惠山已与上海张江联手打造以现代先进医疗器械产业、现代生物医药CRO、CMO产业、现代数网医疗产业为主要导向,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科技高端园区。

通过以上对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介绍可以看出,由于各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思路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产业形势,这也为各地区协同创新提供了条件。

3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3.1 思路

总体上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产业布局上各有侧重点,比如上海创新资源密集、研发优势较为明显,苏州偏重于技术服务、医疗器械及产业化基地,而杭州更加注重国际重大项目的引进,无锡重点培育保健品及外包服务产业。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不平衡”的特点。上海、泰州、连云港发展较成熟且发展势头良好,杭州发展速度较快,其他零星分布的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各开发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产业集群从研发到生产、从原料药到制剂等各有侧重,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在不同的城市和园区各有不同,政策配套、资本市场、人才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在以上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导向,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和新兴产业的战略定位,建立长三角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包括设立兼顾多方的管理机构,建立有机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设协同创新的人才机制,开放共享硬件资源等,最终形成长三角生物医药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优势。

3.2 建议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资源有效共享,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各主体所拥有资源的有效整合。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生物医药创新具有重要支持与推动作用[4]。长三角地区要不断优化布局,在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前提下,整合资源,致力开展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完善现有创新机制,加快生物医药各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抓手,实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中试、临床研究、产业化各个环节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在人才、资本、政策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发挥示范效应。

3.2.1 搭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成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联盟筹备小组,成立由行业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集群联盟专家委员会。由筹备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联合各地相关部门对所在地生物医药园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调研,对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资源和园区进行普查,对各地生物医药政策进行梳理,建立长三角生物医药资源信息体系。制定产业集群联盟章程和共享资源服务条约,建立公共资源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互通系统和产业地图。建立联盟及共享资源平台在人才、技术、融资和政府事务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机制,建立集群协同和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多方位立体化服务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除此之外,通过联盟和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的研究,形成地区和行业协同创新的经验和理论。

3.2.2 科学规划布局,培强做大产业集群

根据长三角不同地区的创新和产业优势,利用联盟和共享平台的实践和成果,摸清长三角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短板,制定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取长补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不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开展差异化的扶持,规划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2.3 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地将协同创新资源整合优势发挥出来。在集群联盟和共享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体现出非盈利机构和公益性的定位。集群聯盟和共享平台除了技术资源共享,在投融资、人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政策和政府服务等方面建立统筹机构,前期采用筹备会的形式,政府和政府主导的园区参与,后期采用理事会的形式,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市场化运作,协调好各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关系,构建以创新、协同、成果、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长三角生物产业集群间的区域联动机制,重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位优势,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优势。

参考文献

[1] 武文霞,肖雪山.高校协同创新的比较研究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4(5):42-45.

[2] 张武军,翟艳红.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32-133.

[3]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 KnyazevaH. Synergetics and the images of future[J].Future,1999,31(3):281-29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