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傲慢与偏见》的讽刺艺术

2019-07-01 03:43钟宁
现代交际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讽刺文体学傲慢与偏见

钟宁

摘要:讽刺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精髓,也是简·奥斯汀小说的风格特征,它蕴含了奥斯汀对人性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与独特理解。本文从文体学视角进入文本,分析奥斯汀如何通过运用语言技巧而产生讽刺效果,发掘其讽刺背后的意义,展现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讽刺 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08-03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她的作品常选取英国乡村的婚恋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以细致理性的洞察力和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描绘这片小天地。奥斯汀作品幽默诙谐的风格和丰富深刻的内涵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正如著名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所说:“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1]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奥斯汀以轻快诙谐的讽刺笔调讲述了英国乡镇上几对年轻人的婚恋故事,呈现了她对人性、现实的深刻思考。讽刺于她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她理解人性、领悟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加强主题和艺术效果。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的学问,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文体学分析把作品当成一种交际形式,研究作品中的语言成分怎样组合起来传达信息,探讨哪些语言特征最具有文体效果,有助于作品完成其交际功能。[2]因此,本文从文体学视角进入文本,通过研究小说在词汇、句法、修辞、语用这四个方面所用的语言技巧,来分析奥斯汀是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产生讽刺和喜剧性效果的。

一、词汇

奥斯汀驾驭语言的能力极为出色,她总是能精准地选取某些词汇,以达到讽刺效果。

例1:He carved,and ate,and praised with delighted alacrity;and every dish was commended,first by him,and then by Sir William,who was now enough recovered to echo whatever his son-in-low said,in a manner which Elizabeth wondered Lady Catherine could bear.[3]

这句话写的是柯林斯先生和威廉爵士在罗新斯吃晚饭时的滑稽场面。“carved”“ate”“praised”三个动词并列,简洁传神地把柯林斯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满口称赞的滑稽情态展现出来。还需注意的是,“carve”“eat”等词来源于古英语,属于基本日常用语,而“praise”源于诺曼时代英国所用的法语,“alacrity”则来自拉丁语,这两个词往往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小词和大词不协调地放在一起描绘同一场景,营造出诙谐幽默的气氛,读者可以很快意识到奥斯汀是在用揶揄讽刺的口吻描写这一场面。之后的“commended”表明整个晚宴都充斥着两人对凯瑟琳夫人的奉承,“echo”则更是传神地写出了威廉爵士像应声虫一样跟着柯林斯阿谀奉承的情态。由此读者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两人一唱一和地奉承凯瑟琳夫人的可笑场面:每一道菜都被夸赞了一番,先是柯林斯开口,然后威廉爵士接着称赞。

例2.Mr.Collins was employed in agreeing to everything her ladyship said, thanking her for every fish he won,and apologizing if he thought he won too many.Sir William did not say much.He was storing his memory with anecdotes and noble names.[3]

第二句话写的是晚餐后打牌的情景。“be employed in”原意为“受雇于,任职于”,用在这里暗指柯林斯看似是因为感恩凯瑟琳夫人而心甘情愿地赞美她,实际上是有意讨好她,把奉承当作一种职责,以此获得更多的恩惠。所以无论凯瑟琳夫人说了什么,他都要随时附和。“store”有储存、贮藏之意,用在这里不仅调侃了威廉爵士像穷人储存粮食一样把一件件奇闻异事和一个个高贵的名字塞进脑子里,还暗示了威廉爵士的自卑心理,商人出身的他非常羡慕贵族阶层,他的确需要记住这些贵族轶事作为他挤进上层社会的资本。

二、句法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语言单位,对分析文体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通常对句子的成分进行特殊安排,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例3: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3]

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奥斯汀采用了圆周句结构,并运用了突降的手法排列句子成分。圆周句又叫作掉尾句,指的是主语出现在句尾的复合句。突降指的是把句子成分按照与语意相反的顺序进行排列,以制造讥讽或幽默的气氛。圆周句通常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以次要的概念为先导,把重要的要素放在后面,造成一种悬念。这句话的前半部分“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郑重地表示要宣布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给人期待,而后又用突降的手法,读者读到最后才发现所谓“真理”不过是一个庸俗的市侩理念,使得这种悬念以一种不和谐的结尾出现,这一句式把读者的期待从高峰拉到谷底,从而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另外,后半部分中的“in possession of”和“in want of”结构相似,前后照应,但后面跟的“a good fortune”和“a wife”却形成讽刺性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讽刺意味。但在奥斯汀所生活的时代,金钱确实是影响婚恋关系的重要因素,奥斯汀用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把这一理念表达出来,亦庄亦谐,颇具意味。

例4:The sisters,on hearing this, repeated three or four times how much they were grieved,how shocking it was to have a bad cold,and how excessively they disliked being ill themselves;and then thought no more of the matter:and their indifference towards Jane when not immediately before them,restored Elizabeth to the enjoyment of all her original dislike.[3]

简因为在去尼日斐花园的路上淋雨感冒,第二天一早伊丽莎白就赶来看望她,宾利家的姐妹也来问候简的病情,让伊丽莎白不禁对她们产生了好感。晚饭时,大家又纷纷探问简的病情,但可惜简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宾利姐妹俩听到后便不痛不痒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心。“repeated”一词表明她们其实并不是很关心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关怀便一再重复她们的忧虑。后面三个并列的从句“how much…how shocking…how excessively…”都是以“how”开头,形成排比,从三个不同的方面陈述她们说话的内容,使用排比结构通常是把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可是这三个句子越说到后面越与简的病情无关,再一次突出了宾利姐妹俩的虚情假意。以“;”为界,前半部分句式复杂冗长且内容多,而后半部分只有短短的一句“and then thought no more of the matter”,句式上的长短和内容上的详略构成讽刺性对比。而有趣的是,伊丽莎白看到宾利姐妹俩在简不在时态度如此冷淡,明白了她们之前的关心不过是虚情假意,于是心里欣然恢复了从前对她们的厌恶,“enjoyment”既体现了伊丽莎白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活泼有趣的性格,又从伊丽莎白的视角再一次嘲笑了宾利姐妹俩的虚伪做作。

例5:Mr.Wickham was the happy man towards whom almost every female eye was turned,and Elizabeth was the happy woman by whom he finally seated himself.[3]

在小说中,奥斯汀常常自由地运用对偶结构增强语言的讽刺效果。对偶结构适用于对照两个相反或相近的事物,以达到互相衬托或呼应的作用。在这句话中,两个分句的句法结构相同,“the happy man”与“the happy woman”形成对照,带有明显的戏谑色彩。韦翰因为受到全场女性的青睐而洋洋得意,伊丽莎白因为风度翩翩的韦翰最终坐在自己身旁而沾沾自喜,奥斯汀在这里饶有兴致地讽刺了两人的虚荣。

三、修辞

修辞具有丰富的文体学意义,对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傲慢与偏见》中运用了夸张、隐喻、反讽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讽刺艺术效果。

四、夸张

夸张(hyperbole)是以言过其实的说法描述某事物,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加强语言表达效果。例如:

He begged pardon for having displeased her.In a soften tone she declared herself not at all offended;but he continued to apologize for about a quarter of an hour.[3]

柯林斯在班内特家吃午饭时以为是某个表妹准备的饭菜,班内特太太便不客气地指责了他一番,他马上请求她原谅,班内特太太才语气和缓地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怪他,但他还是道歉了一刻钟之久。显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下子就把柯林斯过分讲究礼节、装腔作势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五、隐喻

隐喻(metaphor)不使用喻词,直接将两个暗含联系或相似之处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有时不易识别。例如:

“And is this all?”cried Elizabeth.“I expected at least that the pigs were got into the garden, and here is nothing but Lady Catherine and her daughter!”[3]

这段话是伊丽莎白讽刺凯瑟琳夫人气势唬人的排场时说的。当时伊麗莎白忽然听见楼下一阵喧闹,整个住宅的人都因此变得慌乱,一看原来是凯瑟琳母女俩乘着马车停在门口,于是忍不住打趣说以为是猪闯进了花园。这一隐喻的使用显得伊丽莎白机敏俏皮但又不至于刻薄无礼,同时形象地嘲讽了凯瑟琳夫人飞扬跋扈的架势。

六、反讽

反讽是奥斯汀写作时常用的修辞方式。反讽(irony)是指所用的词的意思与语境要求的意思相反,即故意说反话,以达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例如:

“He is as fine as a fellow,”said Mr.Bennet, as soon as they were out of the house,“as ever I saw.He simpers, and smirks,and makes love to us all.I am prodigious proud of him.I def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 to produce a more valuable son-in-law.”[3]

韦翰诱骗莉迪亚和他私奔,两人结婚后回到班内特家,他不仅毫无愧疚,而且还恬不知耻地和大家调笑。班内特先生自然对他非常厌恶,但班内特先生作为生活阅历丰富的长辈,不宜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而他一向爱挖苦别人,所以便故意用“fine”“proud”“more valuable”等褒义词,说韦翰让他感到骄傲,恐怕连威廉爵士也拿不出一个更高贵的女婿,以此来嘲讽韦翰的厚颜无耻。

七、语用

语用学研究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的话语,即说话人与听话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传达的意义,运用语用学的一些理论也可以分析语言使用中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傲慢与偏见》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常常具有讽刺意味,营造出幽默诙谐的氛围。例如在舞会结束后大家谈到达西的傲慢,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夏洛特认为达西有资格骄傲,伊丽莎白因为达西触犯了自己的骄傲而不愿原谅他,这时玛丽得意地发表了一段自认为很高明的见解,试看其中一句:By all that I have ever read, I am convinced that it is very common indeed,that human nature is particularly prone to it, and that there are very few of us who do not cherish a feeling of self-complacency on the score of some quality or other,real or imaginary.[3]

这句话中“prone”“cherish”“self-complacency”等词都是大詞,适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而且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三个并列的从句,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这与玛丽平时爱读书、爱钻研高深学问是分不开的。尽管玛丽的这番话很有道理,但显然这样措辞讲究的话出现在家庭日常的闲谈中是不太合适的。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包括了量准则、质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这四个准则,其中方式准则要求人们交谈时应做到避免晦涩和歧义,说话简练且有条理。[2]显然,在一场家庭日常谈话中,玛丽的长篇大论打破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轻松有趣的闲谈与高深严肃的言论构成讽刺性的对比。而在她说完之后,大家便默契地中断了谈论,进一步营造出幽默的氛围。

八、结语

综上所述,简·奥斯汀通过在词汇、句法、修辞、语用等各个层面运用语言技巧达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使得整个小说妙趣横生。讽刺在英国文学中并不少见,尽管奥斯汀在一定程度上有受到前代作家的影响,但她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讽刺风格,并使讽刺成为她作品的重要风格特征。奥斯汀有着理性、冷静的洞察力,她总是能抓住某个人物或某个情景中荒谬可笑之处,并用无比轻快的笔触加以讽刺。她的讽刺不仅仅是一种嘲讽,更是她理解人性、对待生活的一种既严肃又俏皮的态度。所以在奥斯汀的小说中,讽刺随处可见,却丝毫不会让人腻烦,也不会给人尖酸刻薄之感,她的讽刺常常是善意的、温情的。讽刺于奥斯汀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她理解世界、揭示人性和现实复杂面貌的一种重要方式。她总是饶有兴味地观察周遭的一切,以细腻的笔触描摹这方小天地,用善意的讽刺向世人传达她对人性、现实的理解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艾德蒙·威尔逊.漫谈简·奥斯丁[A].朱虹.奥斯丁研究[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英)简·奥斯汀(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讽刺文体学傲慢与偏见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Dylan Thomas’“This Bread I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