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价值内涵及培育路径选择

2019-07-01 03:43周瑞琪
现代交际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

周瑞琪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加以传承与发展。本文从道德责任感、家庭关系和家风建设三个层面分析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从人口流动、养老负担、孝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针对所述困境,提出创新宣传载体、完善养老体系和加强实践教育等培育路径以推动孝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孝文化 价值内涵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1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1]孝文化以其优秀的价值内涵传承至今,为解决当代孝文化传承困境探索有效的培育路径,是推进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顺势之为。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价值内涵

何谓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孝,善事父母者。”[2]p233体现了孝包含的“仁”的本质;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p7反映出孝与“礼”的联系。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儒家“仁”与“礼”融为一炉,承载着个人的道德修养,维系着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孕育着世代相传的乡风文明。

(一)强调涵育家庭责任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首先,从道德义务和仁爱意识的形成来看,传统孝文化要求子女侍奉父母,强调子女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其内化于人的情感意识中,形成仁爱意识。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3]p29子女在身边侍奉,减轻父母担忧,正是强调了子女孝敬父母方面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其次,从道德责任和仁爱意识的推广来看,孝文化蕴含的责任意识和仁爱意识为兼爱思想形成提供了情感基础。“小孝善事父母,大孝兼善天下”[4],孝文化不仅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并且强调对他人、乃至“天下”的关爱,由此形成兼爱天下的博爱意识。最后,从个人道德品质完善来看,个体对于孝文化的践行过程是道德品质的涵育过程,赡养父母的仁爱意识、关爱家庭的道德责任感、“兼善天下”的博爱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理念、宽以待人的谦逊品质等道德品质得以形成。

(二)注重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首先,孝文化深入人心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中国古代以家庭为最小单位,“父慈子孝”的道德规范是维系和谐家庭关系的纽带。“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3]p29孝文化所强调的宽容、尊重长辈的态度以及家庭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家庭、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强调家庭成员各安其位,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其次,家庭和谐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序。“天下之本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5]p184传统孝文化在“家国同构”思想指导下,投射到国家社会层面便是“君仁臣忠”,利于君臣关系的协调。孝文化的深入人心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带来家庭和谐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国家凝聚力,维系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三)重视培养良好家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风尚、生活作风。培养良好的家风有利于个人优秀品质的培育、家庭和谐稳定,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建设乡风文明。家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遵守孝道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传统孝文化要求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孝敬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p8物质与精神的相结合使恪守孝道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孝文化不能停留在孝顺父母的家庭层面,还应延伸至尊老爱幼的乡风民俗社會层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p16在尊重孝敬父母的同时,关爱社会上的老年群体,将对亲人的善行推及至社会,推动孝文化打破家庭利益和个人私利的狭隘界限,提升到关爱社会、构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p122大同社会的更高层面,为和谐友善乡风文明的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二、中国传统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归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需要探究阻碍其传承和发展的因素所在。

(一)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家庭孝道观念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地区发展差距也不断拉大,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村、内地欠发达地区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以追求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好生活质量。人口大规模流动对孝文化传承的阻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青壮年人口与老年人口生活区域分离,空巢老人缺乏经济来源,外地子女自身生活压力大,赡养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的凸显,破坏了孝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二是精神层面,传统家族式大家庭分解,单个家庭缩小,宗法血缘关系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由此导致孝道观念的淡薄,给孝文化深入人心造成阻力。

(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道德失范事件频发

人口老龄化造成家庭、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不良影响,导致道德失范行为频发,使客观环境对孝文化传承的支持作用弱化。首先,从养老负担加重来看,孝文化由积极的精神文化转变为沉重的“包袱”。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882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96%,此时中国社会已达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临界点;2016年和201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分别为15003万人和1583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0.85%和11.39%。老年抚养比在2000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9.9%、15.0%和15.9%。[7]可以看出,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逐年增长,表明家庭及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其次,从社会养老体系有待完善和市场经济消极影响来讲,在家庭、社会共同养老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欠缺弱化了维护老人合法权益、促进孝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观念在阻碍孝文化传承与践行方面存在可乘之机。道德失范行为诸如虐待老人、逃避赡养义务甚至杀害老人等行为,助长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孝文化在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中传承带来困境。

(三)孝文化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不一现象严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孝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求人们在思想上认同,还要求在行动上践行。然而,当代孝文化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将孝道观念灌输给学生,缺乏引导学生履行孝道的实践意识。重理论轻实践,出现了诸如“大学生毕业后与父母切断联系,多年后相遇态度冷漠”“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高中生勒死陪读妈妈”等“知识分子”违背孝道伦理道德的事件。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本应对传统孝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但其对亲人的淡漠反映了其在孝文化践行方面的严重缺失,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知理论不实践,则孝文化只能是空谈,孝文化实践教育环节的缺失阻碍了孝道观念的深入人心。

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培育路径选择

(一)创新宣传载体,大力弘扬孝文化的精髓

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为孝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针对家庭孝道观念淡薄的问题,创新宣传载体,弘扬孝文化的精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利用电视媒体制作公益广告和专题片传播孝文化。第一,借助公益广告宣传。自中央电视台开播公益廣告以来,播放了不少关于孝文化的广告,如《爱心传递洗脚篇》《常回家看看》《Family爱的表达方式》等。广告题材来源于生活,以平淡温情的细节直击人心,展现了孝文化的魅力。第二,专题片也可作为传播孝文化的载体。将孝文化融入专题故事中,以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增加节目吸引力,以蕴含其中的孝文化打动人心;还可将孝文化融入其他文化的专题介绍中,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将地域文化与人的发展融入美食文化的成功范例。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显示出网络传播孝文化的极大优势。同时,也可在微信平台创建与孝文化有关的公众号,推出弘扬孝文化的文章、新闻等,利用网民的碎片化时间传播孝文化,发挥网络弘扬孝文化的优势。

(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养老的法制化进程

针对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的现状,政府和社会方面应当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养老法制化、规范化。

第一,完善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制性保证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推进其成为文化和细致化,使老人赡养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保障,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二,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老年人生活环境,提高老人养老生活质量。一方面,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完善优化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场所的设施建设,为老年人享受高质量养老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监督管理机制,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加大监督力度以防止贪污腐败、虐待老人事件发生。第三,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福利制度。一方面,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在生活上尤其是医疗卫生方面给予老年人一定的优惠保障,如看病拿药优先、定期免费身体检查等,减轻其看病就医负担,保证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给予老人一定的经济支持,使其具备一定的收入来源,减轻其生活压力。

(三)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完善综合教育机制

开展孝文化教育,应从知、行两方面入手。针对孝文化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不一现象严重的问题,理应加强孝道实践教育环节。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孝文化的传承与践行。

第一,家庭是传承孝文化的起点。要推动家风家训的建设与传承,使家庭成员学习和践行先辈优秀品质,并学会缅怀和尊重祖先,尊敬和爱护长辈,推动孝文化的深入人心。第二,学校是传承孝文化的有利场所。一方面,各阶段教育都应普及孝文化,将书本教育与教师榜样作用相结合,以教育者自身行动感化受教育者,引导学生树立孝道观念。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给予学生与其年龄和思维实践能力相适应的孝道实践锻炼机会,如要求小学生完成为父母盛饭、洗脚等简单的家庭作业,组织中学生慰问家乡高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指导高校学生开展孝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三,社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家风家训建设,激发人们开展探家训、修族谱、明家史的实践,引导人们回忆祖先、尊敬祖先,升华为对孝文化的追溯与传承。

四、结语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秩序和建设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孝文化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顺势之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613956,2019-02-04.

[2]思履.说文解字详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杜道生注译.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释证严.孝的真谛:幸福人生第一堂课[M].厦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陈俊才.礼记 孝经[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7]国家统计局数据[EB/OL].http://data.stats.gov.cn/tablequery.htm?code=AD0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理念演进与路径选择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做好青少年工作,培养接班人素养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