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视域中的川渝方言——从《火锅英雄》说起

2019-07-01 06:31魏梦然
都市生活 2019年2期

魏梦然

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国产电影的日益蓬勃,川渝方言电影在一众方言电影中异军突起,做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符号而进入大众视野。本文中,笔者将立足于方言情结、审美、内核的维度,结合具体电影文本进行详实论述;与此同时,川渝方言时常在华语电影中“友情客串”,笔者试图从“泛方言电影”的概念构想出发,来探析其从产生到发展的话语谱系。

关键词:方言情感 语音审美 方言性格 泛方言电影

一、文化归因与方言情结

(一)自然地理与文化历史的产物。方言之于地域如同鱼之于水,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方言是地域的,影像亦是。想要读解特定区域内的方言与影像文本,需从本地文化和历史语境层面加以勘察,才能抓其“根”与“本”。当下,通常意义上的“川渝方言”即指“湖广话”,以成渝两地话为代表。它属于北方方言与西南官话次方言的语言范畴,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特定的语言特征,如有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归阳平;湖广话也有一些独有的特征,例如不分平翘舌声母、不分鼻边音l-/n-等。“湖广话”覆盖了东起万州西至成都岷江以东的地区,① 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重庆、成都为“川渝方言”的代表。

然而,“湖广话”的历史却不长,因元末战争和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人口的两次移民,也就是“湖广填四川”,自明清之后才慢慢普及开来,由东渐西,是一种典型的嫁接式方言,电影《火锅英雄》中的对白就属于“湖广话”。

(二)源于文化根性的母语方言情结。方言是有温度的语言,涵盖了地域内的全部“精气神”。它之于影像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川音裹挟着的都是蜀文化的符号隐喻,其映刻在影像中成为不可磨灭的内生性文化载体,也彰显出文化地域的不可复制性。正所谓“乡音难改鬓毛衰”,川渝方言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后演变成为了一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其文化根性注定了川渝人民对自己的乡音和方言保有一种极自觉的维护和认同的心理,也就是说,当受众接受到来自创作者投射出的川音方言的创作信号后会自觉触发心理机制——一种强烈的认同与归依的情感愿望,生发出“方言情感”。

以电影《火锅英雄》为例,全片对白80%是重庆方言,重庆话构建了独特的地域电影审美空间,与影片描绘的生活图景与群像表征相互吻合。但受到演员自身影响——例如重庆本土演员陈坤、非重庆本土演员秦昊、喻恩泰、白百何等。受众会不自觉地调动自身的先验审美心理来评判人物的方言是否标准、语调是否饱满以及依据同一方言系统中口音间细微的差别判断人物的地域来源,从而牵扯出天生的母语方言情结,也加强了自身与影像空间的关联感,使观众试图用符合方言区人物的行为方式解决危机。总之,源于个体对语言的固守已成为当代人母语方言情节产生的情感依托。

二、主流电影下的方言审美

(一)别开生面的方言韵味。川渝方言突出于音调,字异音讹容易误、平仄每每相混②,一个外地人去买东西,他根本分不清本地人说的是“十”还是“四”。但这并不影响川渝方言的独特韵味。相较而言,“普通话”往往被使用在一些正式语境中,语言的背后体现出端正、得体、服从,却始终与外乡人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与淡漠的情感联系;反观川渝方言——轻快高昂的声调、随意组接的语法、拖沓拉长的尾音显得格外“接地气”,无论对此熟悉与否,都能从其语音中获得全新的听觉感受,尤其是轻快诙谐、幽默无厘头的娱乐感;除此之外,川渝方言在词汇的传神达意上也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普通话中却几乎找不出语义完全相同的词语加以替代,正如不同语言体系在转换时,译介必然会带来原生语言魅力的丢失。方言的气韵犹如人物的气质,语音语调的衔接辅助词句间的语法共构出一套方言的综合感受;五官细节的搭配营造出一个人的整体气质,虽是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却与影像所追求的风格特征不谋而合。在电影《火锅英雄》中,视觉呈现出的潮湿炎热的重庆自然气候、蜿蜒回环的山城地理景观和火锅串串蒸腾的人文风貌,重庆话的置入为人物“赋灵”,平平仄仄的音调迎合了影片本末倒置的荒诞与幽默感。

(二)言语效用制造幽默化奇观。川渝方言在我国所有方言中的传播范围和接受度较高,这有赖于川剧打下的良好基础。川剧作为巴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式样,川渝方言通过影像媒介的包装完全可成为延续巴蜀文化的后继者,这有赖于奇观化场景的制造。首先,川渝方言能够使观众被极速带入到电影情境中,如《火锅英雄》的开场,刘波、许东和王平川煮火锅的戏中,川渝方言先声夺人,不需台词渲染,观众就明白了故事时空。其次,川渝方言常制造出出人意料的娱乐效果,如《火锅英雄》中,由于洞子火锅店扩店,王平川意外来到银行金库时的惊讶,王平川用重庆话感慨时,意外地引发了观众的笑声。 “由于方言电影面对的绝大多数是非方言区的观众,他们的日常用语与电影的敘述用语不一,因此异地方言成为了一种畸形的符号,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了新鲜、刺激、惊奇的语言快感,激活了观众的情趣兴奋点。”③由此,方言的言语效用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多元的语境中,观众不会因为陌生感而排斥,反倒成为了不断猎奇的对象。

三、影像文本中的方言性格及精神格局

(一)“说川渝方言的人”。随着方言电影的发展,川渝方言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类型化的表征,他们大多粗线条、“一根筋”、局气、做事不计后果、脾气火爆却耿直爽快、性格豪迈。以电影《火锅英雄》为例,刘波身为“好赌成性”的社会底层青年,却有传统的江湖义气,他看重兄弟情义,非常局气、重孝道;试图成为领头的管事大哥,幻想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麻烦事,信奉个人英雄主义,实则本领有限,运气也不太好,总不顺心,但最终拼死斗恶,践行了对自我的标榜。许东更加具有江湖气,也更火爆,开场时他跪拜佛像的举动,就为他的人物性格与后续行动埋下伏笔;而王平川相对腼腆,平日里性格懦弱,在关键时刻却依然敢于面对恶势力。在影片《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的人物性格也大抵如此,增加一个细节——他爱抽人剩下的烟屁股,使得人物形象更能立得住,这个动作也赋予了川渝男人一丝稚气。总的来说,他们都是普通的小人物,深陷于社会压力的阴影中,却又在不断地与命运相抗争。

(二)方言语境内生的精神格局。川渝方言的语言底色是激昂、劲头、轻快、诙谐的,常被用于影视作品的二度创作,使影视片段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趣味性。而方言所给定的影像语境本身就往往呈现出一种多义性与可解释性,受众可根据自己主观感受、方言区习俗文化加以复原蕴含在方言之中的内在精神格局。而所谓的精神格局却是一个相对宽泛和松散的意识概念。《火锅英雄》中,影片内生出的是一种类似于90年代香港警匪片中的道义与侠义气质,只是将描摹的对象置于重庆这片水土之上,因其导演杨庆、主演陈坤均为重庆本土人,长久的文化熏陶在川渝方言的加持下,演绎了一处更加具有江湖气、潮湿感的黑色幽默闹剧,折射出山城在泼辣耿直之下隐藏的神秘湿润的一面。同时,影片也兼顾了当地的风俗民俗,使观众产生出真实的体验,将方言区的精神内核投射在影片的意象之中。

四、“泛方言电影”的多向度拓展

(一)母语方言的自觉书写。近年来,市场上的国产电影近九成都是普通话对白,电影观众已然乏味。可喜的是,一些地域方言电影、藏语电影开始发迹,着实为国产电影增添了更多创作可能性。其既可以扭转普通话对白电影滥觞的局面,还可作为电影影像的作者自我身份的标记。于电影创作者来讲,在不改变剧情的前提上,方言的使用不失为一种为电影增添生机与活力的佐料。川渝方言的高使用率为“泛方言电影”概念的提出贡献巨大,因川渝方言的词汇大多直白、不晦涩,能够有机地融入普通话的语言场域之中,调和普通话的沉闷,但川渝方言仍需对自身进行淘汰和改造,也就是方言电影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些活跃在银幕前的知名导演,他们已经看到了方言中潜藏的巨大艺术潜质,并把其运用于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像气质。

(二)“泛方言电影”的价值与局限。“泛方言电影”是一种区别于普通话对白的尝试,其来源于我国多民族多方言区域的现实与历史文化传统。而影像作为记录或编造真实的手段,观众与创作者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它不仅需要影像无限逼近现实生活,更需要人物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真实,语言的真实进一步地给予方言空间,充分地利用方言为影像人物润色。正如麦茨所说:“电影与生活的形似性,不是建立在影像与原物之间,而是建立在影像和早已建成的文化范本之间”,这为“泛方言电影”的提出奠定了理论依据,表明方言之于电影的意义并不是停留在维持客观真实的平衡,更是作用于人内心诉求的情感催化剂。

与此同时,方言的使用也应当遵循简约法则,不可用于铺排全篇,所谓“泛”并不是指“泛滥”,而是在电影创作中的形成方言思维,在繁琐的普通话对白中加入方言作为调剂。当然,方言并不能作为影像创作的重点,要结合语境来突出方言中凝结的地域文化,更多地显示出生命的自然面貌;不用过于计较范式,反而,许多规范的文化由于某些可能性,从经典中消逝而流入乡野,默默潜藏、演化,像巨大无比、暧昧不明、炽热翻腾的一股力量承托着传统文化之“根”。④随着“泛方言电影”的发展,尤其发展势头正猛的川渝方言片。一方面,切忌方言影片的同质化;另一方面,避免方言影片成为一种商业噱头。当然,“泛方言电影”并不是万能是电影创作模板,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地域性与真实性不可避免地使得观众联想到具体的文化语境,并不适用于那些空灵缥缈影像和科幻题材影片。总而言之,“泛方言电影”是国产电影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因为方言是造成电影“陌生化”、新鲜感的有效元素。

五、结语

本文对影像中的川渝方言从成因、审美心理、形态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对川渝方言作为影像表达的手段予以充分肯定,并结合影片《火锅英雄》等进行个案剖析,证明川渝方言作为影像手段所具备的特性与审美现象的普遍存在,并由此对“泛方言电影”概念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结合市场、先行理论及运用来分析其利弊与前景,但具体的发展路向还需更多的实践探索,未来川渝方言影像的的话语体系构建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注释:

①② 且志宇:《四川方言与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年版。

③ 张阿利:《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④ 董正宇:《方言视域中的文化湘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 且志宇:《四川方言与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年版。

[2] 董正宇:《方言视域中的文学湘军》,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易中天:《大话方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4] 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