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
【摘要】 目的 针刀疗法与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比研究。方法 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 按照住院单双号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 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颈椎生理曲度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2.41)mm、(8.1±1.2)分, 对照组分别为(4.15±2.40)mm、(7.9±1.4)分;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8、0.594, P=0.481、0.277>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79±2.05)mm、(3.6±0.5)分, 對照组分别为(5.42±1.25)mm、(5.9±0.8)分;治疗组的颈椎生理曲度高于对照组, 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5、13.353, P=0.001、0.000<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的颈椎生理曲度与疼痛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相比较, 针刀疗法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提高其颈椎生理曲度,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刀疗法;针刺疗法;颈型颈椎病;疗效对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32
颈型颈椎病又被称为局部型颈椎病, 是临床常见颈椎疾病, 属于颈椎病的最早期类型。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颈椎椎间盘组织呈现出退行性变化, 进而继发病理改变, 累及周围其他组织, 如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及神经根等。该病早期易被患者所忽视, 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导致椎间盘进一步严重退化, 进而引发骨质增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研究证实, 针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能够显著减轻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的颈部活动度[1]。本次研究就颈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取针刺治疗与针刀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住院单双号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最小34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54.2±8.5)岁。治疗组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龄最小35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55.1±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让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结合疼痛情况辨证取穴, 选取风府以及双侧天柱、翳明、风池穴, 行颈七针;选取合谷、大杼、肩井、百会、肩外俞、中俞、大椎穴, 行毫针刺法;选取颈夹脊, 行浅刺法。每穴位留针30 min, 1次/d, 疗程为10 d。
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前患者拍摄 X 线, 对病变部位进行明确定位。选取风府、关节突关节囊、棘突上下两侧棘间韧带等部位, 进行针刀松解处理。患者取俯卧头低脚高位, 将软垫垫在胸下, 常规备皮消毒铺巾, 制动颈部。风府穴:选取枕外隆突下作为进针部位, 进针时刀口垂直表皮, 平行棘间, 作横向剥离与纵行疏通, 待刀下有松解感后, 出刀。关节突关节点:刀口垂直表皮, 平行棘间, 选取关节突骨面作为进刀部位, 快速刺入刀口, 刀锋旋转 90°, 将关节囊切开。棘间点:刀口垂直表皮, 平行棘间, 选取棘突顶骨层作为进刀部位, 快速刺入刀口, 刀锋旋转 90°, 沿棘突上方部位切2刀。常规压迫止血, 治疗后注意保暖, 治疗1次/周, 共治疗2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两组均随访3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与颈椎生理曲度。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定, 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2]。②疗效评估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判定: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症状体征积分降低≥90%;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且≥70%;有效:症状有所好转,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且≥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与疼痛VAS评分对比治疗前,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2.41)mm、(8.1±1.2)分, 对照组分别为(4.15±2.40)mm、(7.9±1.4)分;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8、0.594, P=0.481、0.277>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79±2.05)mm、(3.6±0.5)分, 对照组分别为(5.42±1.25)mm、(5.9±0.8)分;治疗组的颈椎生理曲度高于对照组, 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5、13.353, P=0.001、0.000<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的颈椎生理曲度与疼痛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早期阶段, 该阶段患者的颈椎间盘尚未出现退变或退变不明显, 主要病理改变以肌筋膜纤维质炎为主。该病发生发展与风寒、颈肌劳损、潮湿、卧姿不当或枕头不适、过度疲劳、头颈部长期保持单一姿势或姿势不良等有关, 上述因素可引发颈椎间盘、棘突间关节、韧带及肌肉等劳损, 进而诱发颈椎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肌肉疼痛、拘急不舒等癥状。近年来, 随着使用手机、电脑、驾车的人数不断增加, 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4-6]。目前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主要给予口服营养神经类、非甾体类等药物, 或给予外用酊剂、止痛膏等, 但患者的治疗周期长, 复发率较高。
目前祖国传统医学治疗颈型颈椎病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刺、拔罐、外用贴敷、推拿等。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 但其远期疗效往往不佳。而针刀疗法则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更为迅速、有效的方法。
祖国医学将颈型颈椎病归为“筋痹” “颈肩痛”“骨痹”等范畴。《华佗传》:记载:“痹者闭也。”《易通注》指出: “痹者, 气不达则为病。”痹症一般是指筋骨、皮肉出现酸痛、麻木等症状。中医学认为, 颈型颈椎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 素体亏虚, 久坐气损, 劳倦内伤, 腠理不密, 感染外邪等有关。治疗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寒则热, 瘀则通, 虚则补, 实则泻。针刀疗法主要是利用针刀特殊的结构及疗法, 对肌肉、筋膜间、韧带的粘连进行剥离疏通, 达到松解、修复的效果, 进而解除活动受限症状, 减缓颈椎间盘退变, 促进颈椎功能恢复[7, 8]。针刀疗法不仅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同时由于针刀对穴位的刺激大于针灸针, 在治疗中还能够在患者体内生成大量抗痛物质, 促使局部组织氧分压增高, 发挥较强的疏通经络的作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2.41)mm、(8.1±1.2)分, 对照组分别为(4.15±2.40)mm、(7.9±1.4)分;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8、0.594, P=0.481、0.277>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79±2.05)mm、(3.6±0.5)分, 对照组分别为(5.42±1.25)mm、(5.9±0.8)分;治疗组的颈椎生理曲度高于对照组, 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5、13.353, P=0.001、0.000<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的颈椎生理曲度与疼痛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疗法与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颈椎生理曲度, 改善颈椎功能。
综上所述, 针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针刺疗法,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丽, 王凡. 针刀疗法与针刺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比观察. 中国针灸, 2014, 34(5):499-50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 湖北中医杂志, 1995, 24(2):F003.
[3] 赵春红, 石兴业. 小针刀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6):1003.
[4] 项小林, 杨婷婷, 魏新萍, 等. 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改善的对比观察. 四川中医, 2016(7):191-193.
[5] 梅胜利. 针刀配合针刺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中国卫生产业, 2013(23):132-133.
[6] 韦智乐. 小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9):26-28.
[7] 王春英. 小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02, 18(12):23-24.
[8] 方婷, 刘福水, 谢洪武, 等. 针刀与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 2017(11):10-13.
[收稿日期: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