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和小学语文教学

2019-07-01 11:42任为新凌珊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儒家人教版弘扬

任为新 凌珊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基于中华文化,又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传递和展示中华文化。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往往植根于历史、作用于现在、辐射于未来,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审美品格和民风格调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党和国家对此历来十分重视。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①2018年夏天,习近平主席在回复北京高校教师的信中也强调了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②作为基础教育中“文道结合”的首要担当,语文教学自然责无旁贷。

“儒道互补”是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中华美学精神也主要通过儒家和道家思想得以呈现,但不是通过普通哲学思想路径,更多的是通过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得以彰显。儒家有很多重要的美学观,比如“里仁为美”(《论语·里仁》),“里”作“邻里”讲,这里为动词用法,句意为“接近仁的就是美的”。孔子欣赏音乐,先是听《韶》,因为旋律优美,表达的又是和平的主题,所以孔子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后来又听《武》,虽然节奏铿锵,气势恢宏,但作品充满杀伐之气,所以孔子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类似观念在孔子和他弟子的著述中有非常多的表现。另外,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句下》),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老子》第八十一章),还有庄子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也都有浓厚的“善为美之本”之底色。

拿儒家的审美标准作为“审美透镜”去观照语文教材和教学活动,会得到很多启发。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苏教版、浙教版、人教版都曾入选,课文都是经过白话文翻译的,如“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统编教材也选中了这个故事,但却以原作古文的形式呈现:“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两相对比,发现其中有容易被忽略的文字——“众皆弃去”。这句话很重要,起强烈的对比和反衬的作用:出事了,小伙伴们都只顾着逃离,置水缸里的孩子于不顾,只有司马光留下来相助。这是见义勇为,比沉着冷静、机智过人等品质更重要。早先的白话文中的“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是教材编者想当然和画蛇添足了,有违于《宋史》编纂的初衷,也是不符合“里仁为美”审美观的。这里也顺便提醒一线教师,在教新教材的时候,切不可凭以前的经验偷懒,照着人教版原来的教案照本宣科。

儒家“里仁为美”思想要弘扬,但也不可拘泥地

猜你喜欢
儒家人教版弘扬
知命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