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头颅CTA检查对脑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效果

2019-07-02 07:58叶海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蛛网膜瘤体下腔

叶海涛

脑动脉瘤属于颅内常见肿瘤, 其瘤体具有破裂风险,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 往往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需实施积极治疗,而在治疗前需明确患者瘤体是否破裂、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1]。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脑动脉瘤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更新换代和CT技术的提高, 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逐渐用于脑动脉瘤诊断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头颅CTA检查对脑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效果, 为此本文针对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脑动脉瘤患者开展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48.53±16.42)岁;男38例, 女 52例。本次就诊患者怀疑为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需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头颅CTA检查, 检查设备为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 检查时体位为仰卧位, 足先进, 扫描范围为枕骨大孔至颅顶, 管电压为120 kV, 管电流为150 mAs, 层厚、层距均为0.5 mm, 获取平扫图像后, 经肘部静脉注入300 mgI/L对比剂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 将图像传送至处理站后进行三维重建, 获取图像后,由2名CT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独立阅片, 作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 计算CTA对脑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CTA诊断结果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比较CTA图像与术中实际测量的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及出血灶直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Kappa值分级:<0.4、0.4~0.7、>0.7分别表示一致性差、中等、良好。

2 结果

2.1 头颅CTA对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 90例脑动脉瘤患者中, 经DSA及手术诊断证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6例, 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经CTA诊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 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5例。见表1。

表1 头颅CTA对90例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n)

2.2 头颅CTA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对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比较 以DSA及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 CTA对脑动脉瘤患者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头颅CTA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对90例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比较 (%)

2.3 CTA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经一致性分析, CTA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 Kappa=0.742。

2.4 头颅CTA与术中实际测量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及出血灶直径比较 CTA显示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4.34±1.25)mm、瘤颈最大径为(2.78±0.85)mm、出血灶直径为(5.91±1.39)mm, 术中实际测量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4.18±1.29)mm、瘤颈最大径为(2.71±0.76)mm、出血灶直径为(5.74±1.42)mm;CTA与术中实际测量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及出血灶直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头颅CTA与术中实际测量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及出血灶直径比较(±s, n=66)

表3 头颅CTA与术中实际测量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及出血灶直径比较(±s, n=66)

注:与术中实际测量比较, aP>0.05

方法 瘤体最大径(mm) 瘤颈最大径(mm) 出血灶直径(mm)CTA 4.34±1.25a 2.78±0.85a 5.91±1.39a术中实际测量 4.18±1.29 2.71±0.76 5.74±1.42 t 0.724 0.499 0.695 P 0.471 0.619 0.488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部肿瘤, 其发生机制在临床上尚未明确, 瘤体主要分布位置为颅内动脉血管壁, 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 通常在脑动脉瘤瘤体破裂后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颅内压增高, 病情加重, 死亡风险增高, 致死率约为80%,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临床需对脑动脉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予以积极诊断和治疗[2,3]。

现阶段, 临床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主要为DSA及手术诊断结果, DSA是一种血管造影技术, 但其操作具有侵入性,在检查时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 而手术诊断无法为患者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因此, 临床上还需积极寻找脑动脉瘤术前无创诊断方法[4]。近年来, 随着螺旋CT设备的问世和CT技术的不断提高, 螺旋CT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CTA是一种CT血管造影技术, 主要是利用造影剂对病变部位的轮廓进行强化, 再进行扫描, 可获取病灶部位的清晰图像, 尤其是对血管可清晰显影, 且CTA采用螺旋CT机自带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处理, 可获得三维立体图像,实现对病灶部位的三维立体显示, 清晰显示病灶解剖结构及血管关系[5,6]。

本研究结果显示, 90例脑动脉瘤患者中, 经DSA及手术诊断证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6例, 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经CTA诊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 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5例。以DSA及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 CTA对脑动脉瘤患者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 CTA与DSA及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 Kappa=0.742。CTA与术中实际测量脑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及出血灶直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充分说明头颅CTA在脑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 可有效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采用64排螺旋CT对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头颅CTA检查, 可对患者是否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判断, 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可用于指导脑动脉瘤手术方案的制定。

猜你喜欢
蛛网膜瘤体下腔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超高频超声与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