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9-07-02 07:58张继业于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丁苯进展神经功能

张继业 于健

进展性卒中是指卒中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 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症状仍持续进展, 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具有高残疾率和死亡率, 需要加强重视[1]。本文分析了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 年龄62~78岁, 平均年龄(65.01±5.52)岁;高血压11例, 冠心病18例, 糖尿病13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61~78岁, 平均年龄(65.25±5.56)岁;高血压11例, 冠心病17例, 糖尿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内科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在发病后 48 h 内开始给药, 丁苯酞注射液剂量为25 mg /次, 2 次/ d静脉滴注, 输液时间≥50 min/次, 两次输液间隔时间≥6 h, 持续治疗2周。观察90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病情恢复正常, 神经功能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改善>80%;好转:神经功能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等改善>50%;无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改善的幅度<50%。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心悸、头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愈、好转、无效例数分别为13、27、10例, 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愈、好转、无效例数分别为36、13、1例, 总有效率为9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5.13±5.96)、(3.13±1.45)、(31.25±3.28)分 , 观察组 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5.24±5.92)、(3.15±1.41)、(31.22±3.18)分;治疗后, 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 (13.67±1.25)、(2.21±0.13)、(42.14±2.14)分 ,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1.56±1.21)、(1.21±0.13)、(62.19±2.35)分。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好转时间比较 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分别为(15.12±1.25)、(15.21±1.25)d, 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分别为(12.23±1.01)、(11.11±1.11)d。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呕吐1例、心悸1例、头痛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观察组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呕吐1例、心悸1例、头痛0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障碍加重, 主要原因是动脉狭窄和侧支循环障碍, 不稳定斑块脱落引起的血栓形成和反复栓塞,与缺血区域低灌注、脑水肿、再灌注损伤及其他因素有关,最终导致局部缺血区域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液灌注, 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丁苯酞可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 减少局部脑缺血的面积, 增加血流量, 保护线粒体功能, 改善全脑缺血能量代谢, 有效减少血脑脊液屏障损伤和脑水肿, 抑制氧自由基, 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 发挥预防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 丁苯酞可以通过阻断缺血性卒中脑损伤的多种病理生理学联系, 改善进展性卒中患者的神经损伤和预后, 可作为临床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多方位、多靶点的联合疗法[3,4], 可恢复缺血区血供, 改善微循环, 避免进行性脑梗塞进一步的发展。丁苯酞其有效成分是外消旋3-正丁基苯酞, 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并减少花生四烯酸含量和细胞内钙浓度, 抑制氧自由基, 增加抗氧化活性酶活性用于在脑缺血中形成多重联系, 从而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和血流, 丁基苯酞通过多途径在阻断脑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各种神经保护作用, 控制进展性卒中的发展以保护神经元和修复神经功能[5-7]。

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内科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丁苯酞注射液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5.13±5.96)、(3.13±1.45)、(31.25±3.28)分 , 观察组 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5.24±5.92)、(3.15±1.41)、(31.22±3.18)分;治疗后, 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 (13.67±1.25)、(2.21±0.13)、(42.14±2.14)分 ,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别为(11.56±1.21)、(1.21±0.13)、(62.19±2.35)分。治疗前 , 两组 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传统神经内科药物加上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肯定。

猜你喜欢
丁苯进展神经功能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