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蕹菜栽培技术

2019-07-02 10:33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19年10期
关键词:蕹菜粉剂可湿性

汪李平

汪李平 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湖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蔬菜岗位专家。长期坚持在蔬菜生产第一线,规划蔬菜生产,指导蔬菜种植,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较大贡献,在蔬菜栽培、设施园艺等学科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参与近百项农业园区和项目规划,是多家蔬菜生产企业的技术顾问,很多成为区域知名龙头企业。在自科类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编写科普专著5部,参编教材6本。2012年被湖北省科技厅授予湖北省“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优秀专家”称号,连续多年被湖北省科技厅聘为“科技特派员”和湖北省农业厅聘为“湖北省蔬菜作物标准园创建专家指导组”成员。自费创办的“华中蔬菜网”,向农民传达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市场信息,深受广大菜农欢迎。

蕹菜又名空心菜、竹叶菜、通菜、藤菜,是旋花科甘薯属以嫩茎叶为产品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蔬菜。我国自古栽培,现在南方各省栽培较多。

蕹菜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 g蕹菜可食用部分中含蛋白质3 g,粗脂肪 0.6 g,碳水化合物7.4 g,Ca 188 mg,P 49 mg,Fe 4.1 mg,胡萝卜素2.14 mg,维生素B10.06 mg,维生素 B20.24 mg,维生素B31.0 mg,维生素 C 15 mg,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中医认为蕹菜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止血功效,对预防和治疗便秘、便血、痔疮等有较好效果,同时还可解砒霜、野毒菇中毒。现代医学证明,紫色的蕹菜还含有疑似胰岛素样成分,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药膳食疗。

1 品种类型

蕹菜按能否结籽分为子蕹和藤蕹2种类型。按对水的适应性可分为旱蕹和水蕹。旱蕹品种适于旱地栽培,味较浓,质地致密,产量较低;水蕹适宜于浅水或深水栽培,也有品种可在旱地栽培,茎叶比较粗大,味浓,质脆嫩,产量较高。

1.1 子蕹

为可开花结籽类型,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以扦插繁殖。生长势旺盛,茎较粗,叶片大,叶色浅绿。夏秋季节在南方地区短日照条件下可开花结籽,是目前生产上的主要栽培类型。品种有广东和广西大骨青、白壳,湖南、湖北的白花和紫花蕹菜,江西吉安大叶蕹菜,浙江的游龙空心菜,泰国空心菜等。

a.白花空心菜。又名旱蕹菜,死活草。长江流域各地均有分布。植株半匍匐蔓生,生长势强。嫩茎中空,草绿色,叶柄长,绿色。叶长卵形,基部心脏形,叶面平滑,全缘,绿色,花白色。耐热性强,抗寒力弱。叶宽大、茎脆嫩,纤维较少,品质佳,产量高。柄茎炒食、叶片打汤,别具风味。

b.吉安大叶蕹菜。江西吉安地方品种。植株半直立或蔓生,株高50 cm左右,开展度约35 cm;茎叶繁茂,叶片大,呈心脏形,长13.0~14.5 cm,宽 12.0~13.5 cm,叶色深绿,叶面平滑。茎中空有节而呈黄绿色,近圆形,横径1.0~1.5 cm。白花,呈漏斗状。种子卵形,种皮黑褐色,千粒质量50 g左右。耐高温、高湿,适应性强,在早春低温、盛夏高温期间,能较早上市调剂淡季市场。生长期长,产量高。播种至初收约 50 d,一般 667 m2产量 3 000~3 500 kg,高者可达 5 000 kg。

c.赣蕹一号。株型紧凑,茎粗、近圆形,叶大,纤维少,质地脆嫩,风味鲜美,适应性好。抗暴雨,抗病,耐高温,耐酸雨,适于春、夏、秋三季种植。每667 m2一次性收获3 000 kg,分次采收 6 000 kg。

d.赣蕹二号。植株半直立,苗期叶披针形,中后期叶长卵圆形,先端稍尖,基部心形。叶绿色、互生,叶面光滑、全缘,叶柄近圆形、淡绿色、中空有节。耐旱、耐寒,抗病。茎叶质厚柔嫩,品质好,适合早春大棚一次性采拔或早春露地栽培。

e.鄂蕹菜一号。茎较直立、淡绿色,分枝能力强,叶长卵圆形、前端渐突、基部心脏形、色浅绿,叶面光滑全缘,白花、喇叭形,蒴果卵形,单果种子2~4粒。茎色浅绿,外观较好,质地脆嫩,含纤维少。早熟、丰产、耐寒,即使土温在 12~14℃也能迅速出芽成苗,棚栽丰产性较好,保护地早熟栽培每667 m2产量3 000 kg左右。

f.泰国空心菜。从泰国引进。叶片狭长、短披针形、色青绿,梗为绿色,茎叶质地柔嫩,炒食滑润、可口,分枝和不定根多,生长速度快,抗高温、耐雨涝,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g.大骨青。广州市地方品种。生长势旺,分枝较少,株高40 cm,开展度30 cm;叶长卵形,长10 cm,宽8 cm,黄绿色;茎稍细,绿色光滑节疏,横径0.9 cm;花白色。抗逆性强,较耐寒、耐涝、耐风雨,适宜水田早熟栽培,茎叶质地柔软。播种至初收一般60~70 d,每 667 m2产量5 000~6 000 kg。

h.大鸡青。广州市地方品种。生长势旺,分枝较多,株高37 cm,开展度30 cm;叶长卵形,长 12 cm,宽 6.5 cm,绿色,叶脉明显;茎粗大,浅绿色,横径0.8~1.0 cm,节间较密,花白色。抗逆性强,较耐寒、耐风雨,质稍粗,品质中等。播种至初收约70 d,每667 m2产量为6 000 kg。

i.大鸡黄。广州市地方品种。茎叶繁茂,生长势强,分枝较多,株高40 cm,开展度30 cm;叶片长卵形,长 15 cm,宽 6.5 cm,黄绿色;茎粗大,黄白色,横径1.6 cm,节细而较密,花白色,单株质量20 g。耐热、耐风雨能力强,茎白肉薄而柔嫩,品质好,产量高。播种至初收60~70 d,每667 m2产量为6 000 kg。

j.大鸡白。广州市地方品种。生长势旺盛,分枝较多,株高35 cm,开展度35 cm;叶长卵形,长10 cm,宽7 cm,上端渐尖,绿色,茎粗大,青白色,横径1.0~1.5 cm,节细而较密,花白色,单株质量约21 g。耐热、抗性强,适应性广,茎白肉薄而柔软,品质好,产量高,可旱地或水田栽培。播种至初收60~65 d,每667 m2产量约7 000 kg。

k.白壳。广州市地方品种。生长势旺,分枝较少,株高45 cm,开展度30 cm;叶卵形,长12 cm,宽8 cm,浅绿色,叶脉明显;茎粗大,白色,横径1.5 cm,花白色,单株质量18 g。耐热,纤维少,肉质柔软,品质优。播种至初收60~70 d,每 667 m2产量约 5 500 kg。

l.剑叶通菜。广州市地方品种。生长势旺盛,分枝性强,株高40 cm,开展度28 cm;叶披针形,长 14~17 cm, 宽 2~3 cm, 深绿色;茎较粗硬,青绿色,横径0.8 cm,节间较密,花白色。耐风雨,抗逆性强,纤维稍多,品质中等。播种至初收约60 d,每667 m2产量约4 000 kg。

m.云霄柳叶白梗蕹菜。俗称白梗空心菜,株型半直立,主蔓扁圆形,黄白色,质地柔嫩,主茎基部有茎刺瘤;叶片浅绿色,条形;中早熟,耐高温高湿,分枝能力强,长势快,产量高,每667 m2一次性采收产量2 000 kg以上;冬春季40~50 d开始采收,可采收5~6次,每667 m2累计产量可达 6 000~7 000 kg。 口感柔嫩,适口性好,极适合于火锅烫涮,在东南沿海各省深受消费者青睐。

1.2 藤蕹

一般栽培条件下不开花结籽,主要用扦插繁殖。旱生或水生,品种有四川蕹菜,叶片较小,质地柔软,生长期长,产量高;湖南藤蕹茎秆粗壮,质地柔嫩,生长期长;广东细叶通菜和丝蕹2个品种,茎叶细小,旱植为主,较耐寒,品质优良,产量稍低。

a.丝蕹。广州市地方品种。植株矮小,株高 30 cm,开展度30 cm;叶片较细,短披针形,长15 cm,宽 1.0~1.5 cm,深绿色;茎细小,绿色,横径0.6 cm,节间较密;抗逆性强,较耐寒、耐热、耐风雨,质脆味浓,品质甚佳。以旱种为主,也可水生,不开花结实,由分株定植至初收50~60 d,可连续采收半年以上,采收期长,但产量较低,每667 m2产量约2 500 kg。

b.广西博白小尖叶。博白县地方品种。蔓生,分枝性强,叶片小,披针形,长11 cm,宽3.6 cm,深绿色。品质脆嫩滑润,风味浓,耐热、耐肥,不耐干旱和低温,宜水栽,可以开花,花白色,但很少结籽,多采用扦插繁殖,每667 m2产量约5 000 kg。

c.三江水蕹菜。又名藤蕹,为江西南昌县三江镇农家品种。叶细小、短披针形,茎叶深绿色,品质脆嫩润滑,品质佳。适应性强,较耐寒,怕干旱,可水田栽培,也可旱栽,以老藤和老蔸进行无性繁殖,667 m2产量约5 500 kg。

d.抚州水蕹。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农家品种。植株匍匐生长,无性繁殖,分枝力强。叶长卵圆形,叶基心脏形,先端渐尖,绿色,叶面光滑,全缘。花少,绿红色或不开花,即使有种子也不成熟。茎叶柔嫩,品质佳,产量高。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①根 蕹菜根系分布浅,为须根系,实生苗的主根深入土层25 cm左右,主根上着生有4排侧根,扦插繁殖的在茎节上所生不定根长35 cm以上,再生能力强。

②茎 属蔓生植物,茎蔓生,圆形而中空,柔软,绿色、浅绿色或淡紫色,茎粗1~2 cm。侧枝萌发能力强,茎有节,每节除腋芽外,还可长出不定根,适于扦插繁殖。节间长为3.5~5.0 cm,最长的可达7 cm,旱生类型茎节短,水生类型茎节较长。

③叶 子叶对生,马蹄形。真叶互生,叶面光滑,全缘,浓绿或浅绿色。叶脉网状,中脉明显突起,叶有宽卵形、长卵形、短披针形和长披针形等。叶宽8~10 cm,最宽的可达 14 cm,叶长 13~17 cm,最长可达22 cm。叶柄较长,为 12~15 cm,最长者 17 cm。

④花 单生花或聚伞花序腋生,完全花,苞片 2,萼片 5,花冠漏斗状,白或浅紫色。子房2室。

⑤果实及种子 果为蒴果,卵形,内含种子2~4粒。种子近圆形,黑褐色,皮厚,坚硬,千粒质量32~37 g。

蕹菜以种子或嫩茎繁殖,长江流域规模化生产多以种子繁殖。

2.2 对环境条件要求

蕹菜性喜高温多湿环境。种子萌发需15℃以上;藤蕹在种藤腋芽萌发初期宜保持在30℃以上,才能确保出芽整齐迅速;茎叶生长适温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蔓叶生长越旺盛,采摘间隔时间愈短。蕹菜能耐35~40℃高温;15℃以下时蔓茎叶生长变缓,10℃以下时茎叶生长停止,遇霜茎叶即枯死。种藤窖藏温度宜保持在10~15℃,并有较高的湿度,以免种藤冻死或干枯。

蕹菜喜较高的空气湿度及湿润的土壤,如环境过干,则藤蔓纤维增多,粗老不堪食用,大大降低产量及品质。

蕹菜喜充足光照,但对密植的适应性也较强。蕹菜是短日照作物,在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结实,北方长日照条件下不易开花结实,留种困难。有些品种在长江流域甚至广州都不能开花,或开花不能结实,所以只能采用无性繁殖。

蕹菜的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黏土、壤土、砂土、水田、旱地均能栽培。但因其喜肥喜水,仍以保水保肥力强的黏重土壤为好。环境条件适宜,蕹菜生长迅速,生长量大,需肥量也大,尤其对氮肥的需要量特大。据研究,蕹菜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以钾较多,氮其次,磷最少,钙的吸收量比磷和镁多,镁的吸收量最少。吸收量和吸收速度都随着生长而逐步增加。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因生长期有所不同,在生长的前20 d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是 3∶1∶5,在初收期(40 d)则为4∶1∶8,即在生长后期需要氮、钾比例比前期有所增加。

3 栽培茬口

蕹菜性喜温暖,耐热耐湿不耐寒,长江流域蕹菜有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方式,其中露地栽培又有旱地种植、水田种植和深水浮板种植等形式。

长江流域从4月初至8月底均可露地直播或育苗移栽,分期播种,分批采收,也可一次播种,多次割收,供应期从5月中下旬至10月。近年利用大棚覆盖早春栽培蕹菜,大大提早了蕹菜的上市供应期,比露地栽培早上市30~70 d,且经济效益显著。

4 栽培技术

4.1 品种选择

宜选用较耐低温、生长势旺盛、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武汉地区早熟栽培推荐品种:泰国空心菜、白骨柳叶空心菜、江西空心菜、白秆圆叶空心菜等。各地可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与需求选用相应的品种。

4.2 播种育苗

大棚蕹菜早春栽培,长江流域可于2月上中旬温床播种。播种前,预先在大棚内铺好电热线,电热温床按80~100 W/m2的功率密度布线。作好电热温床,并将配制好的营养土铺厚12 cm左右于电热线上。培养土要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一般用6份的大田土加4份腐熟的农家肥混合而成。播种前苗床浇透底水,并浸种催芽后播种。

因蕹菜的种皮厚而硬,春播干籽往往要15 d才出芽,湿籽也要10 d出芽,而催芽的种子3~4 d就可出芽。根据这种情况,可采用3种籽混播或分层播,先出苗,长得快的早收,后出苗,长得慢的晚收,这样可延长大棚蕹菜供应时间。

催芽的方法是先浸种24 h,然后在30℃条件下催芽3~4 d。

播种时,先将苗床整平,浇透底水,播种量每667 m2约30 kg,其中干籽10 kg,浸种后的湿籽10 kg,催好芽的种子 10 kg,混匀后一起撒播或分层播种,播后覆土2.5~3.0 cm 厚。

播种盖土后畦面覆盖薄膜增温保湿,密闭大棚,夜间加盖小拱棚和草帘,保证棚内温度达到30~35℃。 3~4 d后催过芽的种子开始出苗,要及时揭去地面覆盖物。

苗高3 cm左右时,加强水肥管理,经常保持土壤呈湿润状态和有充足的养分,白天可适当通风,夜间要保温、增温。播种后30 d左右,当苗高13~20 cm时,即可间拔上市或定植。

如果全部用于定植,则可用催芽种子播种,每667 m2用种15 kg,苗床与定植田面积比为1∶(15~20)。

4.3 定植

蕹菜喜有机质丰富,肥沃而潮湿的土壤,分枝性强,不定根发达,生长迅速,栽培密度大,采收次数多,丰产而耐肥,因此,宜选肥沃、水源充足的壤土栽培,定植前结合翻地施足基肥,667 m2施腐熟堆厩肥3 000~5 000 kg。

定植期为3月上中旬,抢“冷尾暖头”晴天上午栽植于大棚中,定植株行距均为16.5 cm,每穴 2~5 株,栽后及时浇水。

4.4 田间管理

①大棚管理 定植活棵前,要密闭大棚,以提高地温和气温。缓苗后,晴天中午若棚内温度达28℃以上,则可逐渐进行通风换气,但到夜间外界气温仍较低,应注意保温。4月中旬以后可以逐渐加强通风。至5月上中旬可揭去棚膜,进行露地栽培。

②肥水管理 蕹菜对肥水需求量很大,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状态,除施足基肥外,还要追肥。最好每采摘1次追肥1~2次,以追施稀薄的人粪尿为主,并兼施少量速效氮肥,但忌浓度过大,以免烧苗。一般每半个月追肥1次,每5~6 d浇1次水。干旱与缺肥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勤浇水、勤追肥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4.5 采收

大棚早春蕹菜栽培采收有2种方式,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大棚茬口灵活运用。

①一次性收获 在育苗大棚苗高18~21 cm时,结合定苗间拔上市。尤其是用干籽、湿籽、催芽籽混播的可分批上市,延长供应期,这样早期产量每667 m2可达1 500~2 500 kg,且 3 月上中旬即可上市,比露地栽培提早50~70 d,此时上市价格每1 kg为6~8元,667 m2可收入1万~2万元,经济效益极好。

②定植到大棚后多次割收上市 即在苗高13~20 cm时定植,当蔓长33 cm时开始第一次采收,也可根据市场行情提早采收,在第1~2次采收时,基部留2~3节,以促进萌发较多的嫩枝而提高产量,采收3~4次后,应适当重采,仅留1~2节即可,否则发枝过多,生长纤弱缓慢,影响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上市质量,要做到及时采收。这种栽培方式在4月上中旬即可开始上市,仍比露地栽培提前 30~40 d,早收 2~3 次,产量比第一种方式有所增加,每667 m2早期产量3 000 kg左右,此时上市每1 kg市场价2~3元,667 m2收益 6 000~12 000 元,效益也很可观。如果前期茬口倒不过来,先育苗后移栽也是切实可行的。加上后期可露地栽培,能连续采收到10月,667 m2的总产量在 7 500~10 000 kg,总收益也可达1万~2万元。

5 病虫害防治

5.1 蕹菜白锈病

蕹菜白锈病防治应选用无病种子,或用种子质量0.3%的35%瑞毒霉拌种;与非旋花科植物进行2~3 a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与通风;发病初期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2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800~1 000倍液喷雾,每 7~10 d 喷 1 次,共 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安全间隔期。

5.2 蕹菜灰霉病

应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土壤消毒处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控制棚室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加强温湿、光照、水肥、病源等方面的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害。植株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嘧霉胺悬浮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每7~10 d喷洒1次, 共2~3次,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或复配制剂,以免病菌产生耐药性。

5.3 蕹菜褐斑病

应在冬季清除地上部枯叶及病残体,并结合深翻,加速病残体腐烂,消除菌源;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喷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力;提倡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清沟排水,疏株通风,降低田间湿度,可有效预防和减轻病害发生。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共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安全间隔期。

5.4 蕹菜轮斑病

应在冬季清除地上部枯叶及病残体,并结合深翻,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菌源;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有效预防、减轻病害发生。合理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喷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力。发病初期可选用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或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喷雾,每7~10 d喷1次,共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安全间隔期。

5.5 斜纹夜蛾

防治斜纹夜蛾,于3~4月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采取秋翻冬耕等措施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和蛹,有效降低害虫发生基数;使用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对成虫进行诱杀;使用斜纹夜蛾性诱剂配合诱捕器对成虫进行诱杀;在低龄幼虫盛发期,可用生物药剂苜核·苏云菌悬浮剂(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108PIB/mL、苏云金杆菌 2 000 IU/μL)750 倍液,在阴天全天或晴天傍晚施药,有较好的防效;在幼虫3龄前或低龄幼虫盛发期,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宜在晴天傍晚时施药,喷药时要均匀,同时不同农药应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猜你喜欢
蕹菜粉剂可湿性
南方奇蔬
——蕹菜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香葱疫病与霜霉病如何用药剂防治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