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不啻自掘坟墓

2019-07-02 01:13赵强
湘潮 2019年3期
关键词:前委红四军陈毅

赵强

在中共中央党校课堂上,罗平汉教授一口浓重的乡音,却要执着地解释,他说的的确是普通话。

来自湖南安化的罗教授,操着他的“湘普话”,解读他的湘潭老乡干革命的历史,让整个讲座无形中生出很强的代入感。《朱毛红军与古田会议》里的历史纠葛和衍生意义,也因此有了生动的依托。湖南安化与两百公里外的韶山,口音差异不知道有多大。就我这样的外乡人而言,都是湘音,恐怕听不出差别。

1

讲座谈了3个问题:一、朱毛红军的由来与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二、关于临时军委的不同意见与中共红四军七大;三、“中央九月来信”与古田会议的召开。

讲座中,提及一些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细节,罗教授特地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只是一再提醒,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需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和时代条件下去解读。

这很有必要,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段表述,既符合历史客观性,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关于“朱毛之争”,其中缘由、发展脉络、具体细节,党史研究者从各自角度有不同的解读是可以商榷的。但是,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忘记几位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和大公无私。

面对“朱毛之争”,周恩来收到毛泽东对“二月来信”的复信后,不仅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毛泽东是在与中央对着干,反而认为毛泽东的批评不无道理。作为当时中共党内最高军事首脑,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民主作风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周恩来委托陈毅代中央执笔起草一封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红四军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要求红四军前委和全体干部战士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并对朱德、毛泽东两人都做了恰当的批评,同时决定朱、毛两同志仍留前委工作。周恩来出色的调解能力在这场攸关中国革命前途的过程中,起到了化解和推动作用。

陈毅怀揣“九月来信”和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的口头指示回到红四军,看到毛泽东给红四军“八大”写的“打倒陈毅主义”的信时,不仅没有委屈抱怨,还诚恳地承认和检讨自己的错误。朱德也十分诚恳地表示:“过去的那些我收回,我们请他(毛泽东)回来。”为此,朱德和陈毅联名给毛泽东写信,正式表达了他的诚意。

毛泽东对周恩来也非常佩服,在接到陈毅的信和中央指示后,顿时与朱德、陈毅尽释前嫌,伤病尚未痊愈就心情舒畅地来到前委所在地。随后,毛泽东欣然向中央报告:“我病已好,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毛泽东、朱德、陈毅3位战友,又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总体而言,在整个过程中,毛泽东、朱德、陈毅以及其他领导人,展现出大局为重、团结为要的政治操守,彰显出襟怀坦荡、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震撼与感慨。

讲座中,罗教授提出“历史的假设”:如果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在这场争论中,仅为个人的名誉地位考虑,为个人的权力着想,“朱毛之争”能否化解,朱毛红军结局如何?

罗教授又提出“现实的假设”: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同样情境下,面对进退留转、名利得失,我们会怎么做?

这问题,像一把刀子!

2

历史就是这样,它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刀子,还是一把尺子!

据实研究历史,正确看待历史,历史就能赋予现实更多前进的动能;随意歪曲历史,错误解读历史,历史就会拖住现实的后腿,化解前进的动力,最终让现实早早作古、成为历史。近年来,社会上时常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论调,歪曲党史、国史、军史,诋毁英烈形象,干着亲痛仇快的勾当。

当然,从实事求是出发,对于裹挟其中的人群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要适当划分的。

一种是思想认识问题。我想,存在这类问题的人群应该占多数,以“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主。他们因为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辨别能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借题发挥,表达对现实问题的不满。客观地说,这一类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危害性相对有限,通过加强引导是可以解决的。

一种是学术方法问题。存在这类问题的人群由于没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脱离当时的历史情境和认知水平,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能力解读历史问题,有时抓住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和单个的史料,机械地、片面地解构,没有放在宏观背景和历史联系中分析。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学术占有不充分,有的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而是以唯心史观作为分析工具,还有的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一种情况,因为披着“学术外衣”,又常常直接面向受教育人群,危害性很大,应该加强管理,不能让错误言论以讹传讹、四处流布。

还有一种就是政治问题。境外敌对势力持续不断地搞渗透,这种渗透以抹黑和颠覆历史为重要内容,以舆论为主要载体。他们从苏联剧变中尝到了甜头,也增强了信心。从一些披露出来的案例看,境内也的确有他们的策应势力经常利用一些所谓史料,以重新解读历史为名,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目的就是要颠覆党史、国史、军史,打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一类人有险恶的政治目的,必须及时加以揭露,给予严厉打击。

3

10年前,為了研究舆论失控对苏联解体的作用,我接触了一些史料,看完怵目惊心。

苏联舆论界把矛头对准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否定历史开始的。本来,反思过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是正确的。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在发出“不留有空白点”的号召后,对舆论不加引导,反思过去就变成了否定苏联革命历史、否定革命所造就的全部现实;批判斯大林和历任领导的错误以及体制的弊病,变成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谓的“公开性”和“民主化”,成了策动全苏联各种反对派大肆声讨苏共的总动员令。闸门一旦被打开,形形色色的反苏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便如洪水般奔涌而出。报刊大量刊登否定苏联历史的文章,苏共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失误被严重歪曲和无限夸大,造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和国内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特别是,报刊还大肆批判斯大林,对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等领导人都持否定态度,甚至发展到连列宁也都成了批判的对象。这不仅让人们思想茫然、不知所措,而且使大家对带领苏联走到彼时、成为可以抗衡美国的世界超级大国的共产党产生了怀疑。

当主流舆论千百次地重复“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是失败的”,当各种媒体把党的领袖的形象抹得漆黑一团,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把这些谎言和谬论误认为真理之后,执政党的威信也降到了零点。人们对共产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对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都产生了怀疑,这让苏联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受到了沉重打击。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红色国旗黯然降落,标志着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世界政治舞台。作为一个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苏联在历经74年的风风雨雨后急剧走向毁灭。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事件,令整个世界震惊。

有一点值得深思:在苏联这样一个群众接受多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国家里,明火执仗地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必然会遭到群众的抵制和反对。但是,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隐藏在舆论背后,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通过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体的舆论渗透,大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一点一滴、不动声色地蚕食、掏空了苏联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淘干了苏联国家舆论机体的血液,最终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分裂,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

殷鉴不远,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前委红四军陈毅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陈毅颂
陈毅、毛泽东与古田会议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瑶岗:见证指挥渡江战役的那些日子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分兵”与“集中”:中央与前委关于红四军早期斗争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