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人与陶潜的思想契合度

2019-07-02 04:42周秀燕
祖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世外桃源

关键词:思想契合度   世外桃源   现世安稳   活在当下   静谧的世界

笔者写过一首七律诗《闲梦》:

白云舒卷似闲梦,酝酿诗怀起啸歌。

美酒三樽人已醉,妙音一曲耳犹和。

前尘莫问去来处,异日岂忧变如何?

唯有柔情融碧水,滔滔不绝荡春波。

这首诗身上有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因子。陶渊明诗作中写云的意象出现频率颇高,有20余处。如“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是《和郭主簿二首》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陶潜写的饮酒系列有20首,第一首诗就有“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的情景。陶诗中不乏对现实的不满,但我们从中记住的却是那些优美的田园风情、那种清新脱俗的气质。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人和他的作品呢?

笔者认为当代人与陶渊明存在某些思想契合度。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人的隐逸情怀在陶潜身上发挥到极致。

东晋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从“彭泽令”辞官后一直到逝世,过了长达22年的隐居生活。而且在之前也是半隐半仕、五隐五仕。受他的影响,自古就有不少人向往这种隐居生活。陶潜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实“性本爱丘山的”大有人在。

南唐后主李煜羡慕渔父式的隐居生活,“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唐代王维一生半隐半仕,“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北宋苏轼也曾有“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东坡先生对陶渊明赞赏有加,甚至写了《和陶桃花源》的五古长诗。当代西安南郊的终南山,从全国各地来的隐士达五千多人,人数之众令人惊讶。因此,中国人的隐逸情怀从古至今可谓是绵绵不绝,陶渊明正是隐士高人的宗师。

其次,现代人的故乡情结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找到归宿。

莼鲈之思的典故说的是西晋人张翰因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而辞官回乡。漂泊异乡的羁旅之人在外面打拼,常因思念亲人而泪流满面,但真正能舍弃一切说走就走回故乡的人是罕见的。就是陶渊明也因为生活所迫,五仕五归,最后才彻底归隐回乡的。所以故乡便成为诗歌的常见意象,成为喜读诗歌的人们的最爱。笔者写过古代回文诗《乡愁》:

月如霜夜梦春江,夜梦春江思故乡。

思故乡时闻折柳,时闻折柳月如霜。

故乡代表着纯朴善良的富有人情味的乡亲,代表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土气息。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场景,让人觉得从前的时光很慢,慢到可以一辈子住在南山下,浸染菊花的幽香。当年笔者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是:“江岸边垂钓,清泉畔泡茶,幽径上漫步,东篱下采菊,便是恬适人生了。”

陶诗中田园的诗情画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下去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当代中国到处都在建设“美丽乡村”,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郊外随处可见,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上山下乡”,吃土鸡土鸭等农家菜成为时尚。唐代孟浩然早写过“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这样的时光,也蛮逍遥自在的。笔者填过一首词《水仙子·玫瑰农庄》:

“草薰花灿舞霓裳,日丽风和人语喧,数椽茅舍青山上。踏青结伴共欢,看芳菲齐聚农庄。秀色迷人眼,一杯醉草香。诗意翩翩。”写的正是当代人去农庄踏青的悠闲时光。

再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共产主义理想”。

虽然距离《共产主义宣言》有1400年之久,但文中的描写呈现出人人平等的美好的幸福生活。《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情景令人向往。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良田美池,人人享有,共同耕作,老少皆乐,令人乐不思蜀。

现在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专门建设了“世外桃源风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主要由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乡风情和原始部落组成。在这个景区还可以观赏侗族、壮族、苗族的建筑和生活习性,了解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在世外桃源,追溯陶渊明的意境,验证桂林山水的浓缩。

再有,现代人的佛系潮流与陶潜的佛系诗文产生共鸣。

笔者写的现代诗《闲情》:

天上的云一舒一卷/心中的诗一酝一酿/

温柔在/草长莺飞的日子里滋生/

不要管前尘往事/不要问未来怎样/

就让风儿吹着脸/在当下的时空里/

一切都安好……

物欲横流的社会、压力山大的环境下,这种现世安稳的思想开始流行起来,林清玄写的佛教文章“身心安顿系列”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畅销的作品,甚至掀起学佛潮流,“佛系青年”等新名词也诞生了。

陶渊明不参加庐山慧远佛教集团,自有缘由,但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近代学者大多认为陶诗有佛学思想的渊源。当代学者丁永忠认为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受到佛曲《归去来》的影响。“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乘化”就是顺应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就是佛教所说的“空”,就是变化无常,乐安天命、知足常乐更是佛系思想的重点。大乘佛教的《心经》有一段对“空”的诠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段话看似晦涩难懂,其实“空”就是有与无的相互转换,变幻莫测。陶渊明的五隐五仕何尝不是仕途生涯“有”与“无”的变化呢?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另外,我们所提倡的“活在当下”的思想与陶潜不谋而合。

陶潜的《拟挽歌辞三首》体现看淡名利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体现“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他在45岁连续给自己写了三首挽歌。“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意思是说:“人世間的得失,死后都没有了;人间的是是非非,死后还能感觉到吗?千万年后,还能有几个人记得我的丰功伟绩?记得我的荣辱?我最遗憾的,就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畅饮啊!”所以要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啊!想做什么就赶紧去做吧。

最后,喧嚣的现代城市环境需要独处的心灵抚慰,需要安谧的空间净化灵魂,陶潜的诗歌就是一个静谧的世界。

当代作家王安忆在《众声喧哗》一书中写道:“在这城市里,处处都在发声。现代城市就是层层回音壁,在无数次反射中,原始的声响在扩大,传播,加剧,不晓得有多少分贝,壅塞了人的耳朵。人的肉体的耳道,哪里经得住如此暴烈的冲击,渐渐地,磨出了茧子,变得迟钝。”她说,文字的写作者,发出一根针落地似的轻响,一丝清冷的余音,穿墙透壁而来,安抚蒙塞之下的感官,在众声喧哗中辟出一片静谧天地。

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这样一个静谧的世界。“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归去来兮辞》一文多次出现“孤”这个字,但这种孤独却是快乐的。从文中出现的“欣、欢、怡、安、趣、悦、乐、良辰、舒啸”等字眼可以看出,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是一种圆融的高贵,孤独不等同于寂寞,就像一粒等待着春暖花开的种子,安心而幸福地躲在泥土中,亲吻大地。复旦大学网红名师陈果博士对孤独大加赞美,认为思想者是孤独的,孤独者极其丰富有趣,思想源于孤独,孤独者是幸运的、高贵优雅的。这种观点在陶潜身上可以得到验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是说,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我们读陶渊明的诗,可以找到一个世界来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使急功近利的浮躁消弥得无影无踪。丰子恺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此言不虚。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其一》中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意思是,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一俯一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的呢?其实,我们后人读陶诗的感觉又何尝不是乐在其中呢?

总之,陶潜的诗文以及思想和我们当代人有共通之处,因此深受喜爱。陶渊明在《移居二首》中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今天的我们读他的诗歌,不也是在欣赏奇文,分析疑义,这种日子不正是佳日吗?

那么,就用笔者写的现代诗《终南山隐士》来结尾吧。

煮一壶新茶

在薄暮黄昏里闻香

淡忘了红尘往事如烟

想起终南山隐士五千

搭一茅庐打坐

隔绝喧嚣世间

禅定生命的终极思索

梦回东晋

五柳先生从诗画中走来

穿越千年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似水流年,闲云野鹤

粗茶淡饭,山洞独居

仿佛空谷的幽兰

在茫茫的迷雾中

摇曳洁白的圣光

仿佛朵朵的祥云

在心灵的天空中

缥缈自在地飞行

终南山隐士啊

你是用什么利刃

斩断情丝梦绕魂牵

你又是用什么利剑

割舍利锁名缰纠缠

你突破重重迷障了吗?

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韦国兆.陶渊明诗文中的佛学因缘[DB/OL].新浪網,2013-04-26.

(作者简介:周秀燕,大学本科,漳州一中(语文组),高级,研究古诗词。)

猜你喜欢
世外桃源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科技温室种出世外桃源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波罗芬高原——中药材的天然王国(十二) 世外桃源也将不在世外
误入桃花源
黄岩富山乡:人间神秀景 世外桃源境
映像畜牧业
归纳演绎,寻觅文化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七号梦工厂
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