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

2019-07-02 08:29王云生
化学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表现性评价一体化

王云生

摘要: 从课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出发阐述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向教学的有效性,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课堂教学测评目标,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的测评镶嵌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测评并调整教学,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结合化学课堂教学提出设计组织“教、学、评”一體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中学化学教学; 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5-0008-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017版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要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应树立“素养发展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要求来确定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化学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1]。

1  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从课程视域看,“教、学、评”应该是一致的。正如崔允漷、夏雪梅在“‘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所论述的:“课程思维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2]”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课程实施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3]。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就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一体化地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明确教学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学习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没有”,真实地评价教学效果,以便调整下一步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如果只管教什么、怎么教,不问结果,就会出现为教而教,为活动而活动,图热闹、走形式,课程的实施就会偏离课程设计的目标和理念。

“教、学、评”一体化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理念和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standardbased reform,简称SBR)”,要求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90年代中后期,英国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指出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随后,世界各国也先后开展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研究,倡导把评价与教学相整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与评价相互整合,重视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把评价用作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使评价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紧密地融合在师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不是教或学之后的一个独立环节,不是由教师、学生之外的第三者来进行的。而终结性评价是可以“教和评分离”“教考分离”的。

“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注重表现性学习评价。表现性学习评价是通过有意义的、学生专注完成的表现性任务活动,来获取与应用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学习策略。它以任务驱动、展开与推进学与教的课堂进程;任务完成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结果评估、学习效果衡量的过程[4]。在教学中要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问题解决、交流讨论、质疑、辩论、实验、调查和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为学习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做得如何,借以考察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意表现。表现性评价根据学习结果所设计的表现性任务和明确规定的评分规则简单易行,并且可靠有效。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推论的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调整教学[5]。表现性学习评价是为了真实地了解、测量学习成效,为促进学习服务的,而不是单单为了彰显学习的成就,不能引导学生为显示成绩刻意地表演。相反,评价要尽可能地暴露、揭露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能显示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的差距,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一致性,要求一体化地设计教、学、评。评价是为了考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并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要和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识课堂教学“教、学、评的一致性”是设计组织“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正确地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能有效进行学习过程评价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

例如,初中化学课程,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包括: 认识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理解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外界条件可以控制燃烧(包括引发、扑灭、使之完全或不完全燃烧等等),让燃烧能更安全、更高效地为生产、生活提供热和光,通过燃烧反应获得新物质;通过学习纠正关于燃烧条件的不科学的前概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必要的实验,认识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对燃烧的条件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个不科学的认识,认为点火是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点火不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理解“点火能引发燃烧”与“可燃物在空气中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才能引发燃烧”两者间的内在关系。如何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领悟,真正理解燃烧发生的温度条件,是教和学的重要环节。比如用实验(或视频、讲解)显示一根燃着的火柴可以点燃纸张,要用燃着的几张纸张才能点着木棒,要用许多燃着的木块才能点燃一块煤,组织学生讨论,三种可燃物的点火方法为什么不同?为什么电线短路容易引发火灾、干燥季节森林容易发生山火?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教师聆听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了解、评价学生的思考,并通过必要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消除不正确的前概念,真正形成对燃烧条件的科学认识,实现深度学习。认识了燃烧条件,知道缺乏任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动手用各种方法熄灭烛火,并说明方法依据的原理。这一学习活动,是学习灭火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过程。例如,有些学生用剪刀剪掉燃着的烛芯,使烛火熄灭,却难以说明烛火熄灭的原因。对学习活动中发现的学生学习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做反馈、评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2  以“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

在课堂教学中了解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新观念。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内容需要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必要的补差或矫正。在新内容学习之后,大都会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运用所形成的看待事物的观念来解释说明或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做法,更多地成为一个教学程序,并不明确地指向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同时,这些教学行为更多指向知识、技能的学习,往往关注文本知识的学习,重视运用文本知识、学科技能解题的训练,局限于知识技能简单运用能力和低层次思维能力的评价,不涉及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测评;再则,检查测评程式化地安排在教学内容学习的前、后进行,游离于教和学,没有把评镶嵌、融合于教和学的过程中;此外,检查评价方式单一,以提问、小测为主,着重解题训练,评价明显偏重于督促、检查、应试,很难体现促进、改进教学的作用。

反思、总结、借鉴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测评的做法和经验,从课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高度出发,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也是实现课堂转型的重要环节。为此,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下列问题:

(1) 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解读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目标中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研究如何用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地描述通过教学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变化,能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怎么做,表现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和深广度,体现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求。例如,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苯”的学习目标可以确定如下: ①运用结构模型、苯的1HMR共振谱说明苯的分子结构特点(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能正确书写苯的结构式;初步认识芳香烃组成和结构特点,能比较烷、烯、炔、苯及其同系物的组成、结构差异,认识烃的分类。能从取代基的结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关系说明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②通过实验探究、联系化学史实,运用模型描述苯的分子结构;能引用实验事实并从苯的分子结构解释说明苯的化学性质特点。③了解苯结构探索的史料,通过对苯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活动,提升研究物质结构的兴趣,增强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联系煤和石油的知识,了解苯与芳香烃的来源,认识芳香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知道安全使用芳香烃,避免对健康带来危害的重要性;能认识芳香烃有关知识在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物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价值。

(2) 如何在学习活动设计、组织中融入学习评价,使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可以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提升,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学生也可以彼此了解,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习。例如,在学生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尝试利用溶度积的数据,分析为什么可以通过加碳酸铜等试剂调节溶液的pH以除去铜盐溶液中的三价铁盐杂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反馈和针对性的指导,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做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过程。又如,初中化学学习气体发生器气密性的检查,在学习试管、烧瓶组装的气体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技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思考、讨论所用的检查方法是依据什么原理、怎么想出来的?认识设计关键在于找到如何通过外加影响使气体发生器中气体状态改变,产生可据以判断气密性的现象。而后,让学生思考、解决如何检查用锥形瓶、长颈漏斗组装的气体发生器的气密性问题,找到对容器中气体施加影响产生的可做出气密性判断的现象。通过学习讨论,可以对常见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学习目标的达程度做评价,通过反馈补充讲解,提高学习效果。

(3) 如何处理好教、学、评三者的关系。过往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忽视学,忽略了评。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可以扭转这种倾向。但是,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评价是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收集反映学习成效的证据,真实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反馈、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学习的成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信息,不是为了向教师、学生之外的第三者显示学习成绩、教学效果。在一些公開课或经验总结的教学案例中,常常出现刻意地呈现学生学习成功的表现,显示教学效果。把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作为课堂的中心,反映不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生如何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看不到学生理解、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课堂教学,教和学仍然是中心,测评是镶嵌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的,是为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有机合成路线的分析、解读和设计,让不少学生觉得难以把握、抓不到要领。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解决中的表现,了解测评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关键。让学生在比较复杂的新情境下尝试分析、设计某个有机合成路线,让学生在磕磕碰碰、摸索尝试中体会如何选择、利用已学的有机化学反应,创设适宜的反应条件,完成目的物的碳骨架建构、形成或嵌入所需要的官能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错误、发生卡壳是正常的,教师从中可以了解、测评学生掌握、应用已学基础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分析思考能力的欠缺,通过反馈、补充讲解和方法指导,达成学习目标。如果教学设计只是追求能展现学生学习成功的表现,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做作、虚假。那绝不是“教、学、评”一体化成功实现的标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3]崔允漷, 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 2013, (1): 4~6.

[4]肖龙海, 管颐. 新课堂: 表现性学习与评估一体化[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 18~23.

[5]周文叶.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教学表现性评价一体化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对教学中几个疑问的探讨与思考
例谈低热固相化学反应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