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2019-07-02 10:16刘锦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具计数器小棒

刘锦霞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四)教学难点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习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十进制.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体会进位加法的算理.

四、教学流程

(一)生活引入,沟通联系

1.同学们,今天来了好多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几个?

2.这么多啊,怎么数呢?圈出十个数行不行?好数吗?为什么?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包装都是10个一盒的,这样就是让我们买起来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进入数学化的世界.通过对身边生活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笑笑去超市买牛奶,看到有两箱牛奶,你能数出每箱有几瓶牛奶吗?)

(1)根据我们数出的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你能列出个算式吗?你是怎么算的?你不能把你的算法,用小棒摆一摆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利用学生超市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巧妙的引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其他人你们可以用我们介绍过的算法摆一摆,也可以把自己的算法摆一摆.

(2)你是怎么摆的,说给同桌听.

(3)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算法,像这样把9凑成10,或者把5凑成10的算法就凑十法.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来理解算理.

3.用计数器引导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1)我们来试一试用计数器来算一算.

(2)先拨几个,再拨几个,个位没珠子怎么办?现在10在计算器上还可以怎么拨?还有几个没加呢?加在什么数位上?

小结:在计算的时候,满十可以向前一位进一,这就叫“满十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拨一拨,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意义.在这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算法.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1)在这幅图中9指的是什么?3呢??理解9+3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读题目,要求我们怎么做?怎么圈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找到答案?圈出几个?谁来试一试,用9+1凑十.还课以用谁来凑十?用哪个凑十比较方便呢?

(3)独立完成,圈一圈算一算.

(4)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地引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带领学生梳理解题思路.

2.第一题:圈一圈算一算.

(1)你还能用刚才“凑十法”解决这道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你是把谁凑十的.

【设计意图】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中教师的一步步地引入,这题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题思路,巩固新知.

3.第2题:

(1)读要求:一共有几条鱼?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左边有9条鱼,右边有8条鱼这两个信息,你能列出算式解决一共有几条鱼吗?试一试.

(4)一共有几个番茄吗?用我们剛才分析问题的方法,想一想,一共有几个番茄?

(5)独立完成第二道.

【设计意图】这题既能然学生巩固新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可谓一箭双雕.

4.第3题:登山

(1)左右两条上山的路,你可以选一条,上山.比比谁快?

汇报,引导说算法观察,左右两条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登山”的数学游戏来保持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的数学,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教學反思】

1.选择合适的教具帮助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皮亚杰曾说过:“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意思是说学生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具学具就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计算教学中,有很多种学具可以选用.例如,小棒、计数器、小方格和数线等,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只选用了小棒和计数器两种学具,分别用于解释“凑十法”和“满十进一”的算理.小棒是低年级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直观的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分一分、摆一摆、捆一捆的实践活动,将“凑十法”以最具体、最深刻的方式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教材中选用的“计数器”这个较抽象的模型,通过看和说,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以之前学过的位值制位基础,理解“满十进一”的原则,这样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的学具作为模型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2.方法比结果更重要,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本节课尊重了学生原有认知.让学生用手里的小棒,摆一摆,试一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深究的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随后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引导学生用小棒解释了把9凑成是10这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且还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在这两种方法的讨论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9加几的问题,而且在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很容易的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3.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计算教学.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直接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学生完全可以掌握,何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尝试、思考、讨论上,结果还不都是会做几道计算题.其实,这正好反映了教材的一种价值取向.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会做几道计算题,显然学生单纯模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强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获得发展,而这些目标(尤其是后三者)的实现应依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正是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猜你喜欢
学具计数器小棒
采用虚拟计数器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计数器竞争冒险及其处理的仿真分析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任意N进制计数器的设计方法
基于单片机的仰卧起坐计数器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