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9-07-03 02:12方保根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安徽省

方保根

摘要    本文从基本属性、疫情形势、疫病诊断和疫情防控4个方面对安徽省9种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分别进行综述,以期为当地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细菌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基本属性;疫情防控;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200-05

安徽省细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有炭疽、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猪Ⅱ型链球菌病、马鼻疽、大肠杆菌病、放线菌病、巴氏杆菌病等9种[1-2]。

1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卫生部将其列为乙类人间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1.1    基本属性

1.1.1    病原特性。炭疽杆菌在12~44 ℃条件下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值为7.3~7.6。抵抗力弱,常用消毒药均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炭疽芽孢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能存活数年。沸水40 min或140 ℃干热3 h或20%漂白粉浸泡2 d才能将其杀灭。石炭酸、来苏儿、酒精等常用消毒药对芽孢杀灭作用很差,高锰酸钾、漂白粉、火碱等对芽孢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1.1.2    易感对象及传染源。草食动物如羊、牛、马等易感。患病动物及其尸体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1.1.3    感染途径。易感动物因采食污染的草料、饮用污染的水被感染。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染疫动物污染的土壤和用具而感染。

1.1.4    主要症状。临床上以突然高热、可视黏膜发绀、皮肤坏死及特异黑痂、溃疡、天然孔流出煤焦油样血液、脾脏显著肿大为特征。

1.1.5    潜伏期及发病季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 d。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干旱、洪涝、炎热季节多发,6—9月为发病高峰,秋、冬、春季少发。

1.2    疫情形势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共发生炭疽疫情约150起。20世纪60年代,沿江、沿淮及巢湖等丘陵地区疫情较重;80年代,呈零星散发;1991年后,未发现炭疽病例。皖南、皖西山区和安徽省大片平原地区未发现过疫情。

1.3    疫病诊断

我国《炭疽防治技术规范》指定诊断方法为炭疽沉淀反应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疑似炭疽染疫动物病料采集不可进行尸体剖检,可采集动物血液送检[3]。死亡病畜由耳或四肢末端采血,或在左侧肋间做一垂直切口,取小块脾送检。

1.4    疫情处置

一旦发生疑似炭疽疫情,务必依法严格规范处置。有几点必须注意:一是患病动物不宜药物治疗,必须时行无血扑杀,然后带皮焚烧,不宜深埋;二是对同群或与病畜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动物立即实行强制免疫接种,并隔离观察20 d;三是对发病、死亡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用具等要焚烧处理,不宜焚烧的物品用漂白粉、火碱或升汞溶液消毒;四是污染的土壤应焚烧或用4%甲醛溶液消毒;五是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必须实行紧急免疫接种。

2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下同),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成员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卫生部将其列为乙类人间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2.1    基本属性

2.1.1    病原特性。根据布鲁氏菌病原性、生化性等不同,可分为6个生物种,20个生物型。不同种和生物型菌珠之间,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无明显差异。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2%来苏儿3 min即可杀灭;在自然界生存力受气温、湿度和酸碱度影响较大,pH值7.0及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加热至60 ℃,或在日光下曝晒10~20 min即可将其杀灭。

2.1.2    感染对象。布病有60多种动物易感,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染,也传染人。其中羊型、牛型和猪型布鲁氏菌分别对羊、牛、马和猪的致病性较强,3种类型布鲁氏菌均能感染人,但以羊型感染后发病较重,猪型次之,牛型最轻。

2.1.3    传染源。病畜为传染源。布病最危险之处是病畜几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精子、阴道分泌物、糞、尿)不断向外排菌,特别是随着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大量病原菌,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

2.1.4    感染途径。病菌经生殖道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以及吸血昆虫叮咬等途径进行传播。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死畜及其污染物和畜产品而感染,人与人之间极少传染。人患病与职业高度关联。

2.1.5    潜伏期。一般为14~180 d。潜伏期长短,因病原菌毒力、感染量及感染时母牛的妊娠期而异。

2.1.6    主要症状及发病季节。临床上主要以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布病四季均可发生,产仔季多发。

2.2    疫情形势

1955年,安徽省在乳牛身上首次分离出布鲁氏杆菌,1962年在人身上首次分离出此菌,至今,安徽省布病一直零星散发。

2.3    疫病診断

我国指定的牛布病诊断方法为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和试管凝集实验(SAT)。最有诊断价值的病料样品有流产胎儿、胎膜、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和关节液。采集的病料样品应冷藏保存,并尽快送检。待检的病料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

2.4    疫情防控

2.4.1    综合措施。一是家畜饲养场坚持自繁自养和封闭管理,加强日常卫生消毒工作。二是严禁从疫区引进动物,进出安徽省的易感动物特别是种用和乳用动物,要加强隔离检疫。三是对控制区,尤其是稳定控制区实施监测净化,疫区实施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防治措施[4]。

2.4.2    疫情处置。发现疑似疫情,应立即对疑似患病动物实施隔离。一旦确诊,病畜必须全部扑杀。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2种方式进行隔离。非种用隔离饲养30 d,种用隔离45 d,经过2次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才可与健康牲畜混养。如检出阳性畜,应立即淘汰,其余阴性畜再做2次检测。隔离场地必须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和人畜密集区。病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病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3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由各种沙门氏菌引起的多种形式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卫生部将其列为乙类人间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3.1    基本属性

3.1.1    病原特性。沙门氏菌有2 500多个血清型,常见危害人畜的非宿主适应血清型有20多种,加上宿主适应血清型,约30多种,主要有肠炎型、鼠伤寒型、猪霍乱型、鸡白痢型、鸡伤寒型和甲、乙、丙型副伤寒等沙门氏菌。病原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 ℃,最适宜生长pH值为7.2~7.4,对干燥、腐败和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喜湿、耐寒、不耐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常规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3.1.2    感染对象。人、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3周以内的雏鸡、6月尤其1~4月龄以下的仔猪、出生30~40 d以后的犊牛、断乳不久的羊最易感。

3.1.3    传染源及感染途径。带菌动物和人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粪便、尿液、乳汁、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及被污染的食物饮水等都可以传染本病。水源污染可致本病暴发流行。带菌的苍蝇和老鼠也可传播本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3.1.4    发病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低下,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精神不振、败血症、急性胃肠炎、流产及其他局部炎症等症状。

3.1.5    潜伏期及发病季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d到数周不等。本病四季均可发生,放牧季、雨季多发。

3.2    疫情形势

1955年,安徽省各地始有本病报告,但大多未经病源诊断。1956年4月,在断乳仔猪身上发现并诊断出本病。此后,本病在安徽省各地一直处于零星散发状态。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兽医部门先后20次从动物及其产品中分得沙门氏菌427珠,经鉴定属15个种型。

3.3    疫病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判断。最终确诊要采集发病动物脏器、血液、粪便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肝、脾组织,做沙门氏菌分离和鉴定;或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杂交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或进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检查。

3.4    疫情防控

本病尚无特效疫苗,沙门氏菌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故应该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进行防控。一是加强畜禽特别是新生幼畜禽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通风,减少畜禽应激,改善饲养条件,提高畜禽抵抗力;二是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卫生消毒,做好灭鼠、灭蝇工作;三是做好检疫净化工作,建立检疫隔离制度,一旦发现阳性动物应及时淘汰或隔离治疗,种禽场应坚持淘汰制度[5-6]。

4    牛结核病

本病是由牛分支杆菌引起,人和多种家畜共患慢性传染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卫生部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4.1    基本属性

4.1.1    病原特性。牛分支杆菌最适pH值为6.5~6.8,最适温度为37 ℃,低于30 ℃不生长。该菌在土壤、粪便、奶中分别存活7个月、5个月、90 d不等。对直射阳光和湿热抵抗力较弱。常用消毒剂4 h可杀灭,75%酒精、10%漂白粉、石碳酸、3%甲醛均可将其杀灭。

4.1.2    易感对象。奶牛、水牛、黄牛、牦牛、猪及多种野生动物。

4.1.3    传染源及感染途径。病人及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家畜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

4.1.4    临床症状。以组织器官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的坏死病灶为特征。病程呈慢性经过,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

4.1.5    特征病变。是在病变组织器官形成粟粒状、灰白色、半透明、坚硬散在的结核性结节,胸膜和腹膜处的结节密集状似珍珠,俗称“珍珠病”。病期长的,结节中心發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或形成脓腔和空洞。

4.1.6    潜伏期及发病季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6周,也有长达数月或数年。本病四季都可发生。

4.2    疫情形势

自1953年发现首例病例,牛结核病在安徽省一直处于零星散发状态。

4.3    疫病诊断

我国指定的诊断方法为结核菌素试验,即用结核菌素0.1 mL(2 000 UC)在牛左侧颈中部上1/3处皮内注射,72 h后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的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皮皱厚度,减去注射前皮肤厚度。皮厚差≥4 mm判为阳性,2~4 mm为疑似阳性,<2 mm为阴性。本法为标准方法,也是国际贸易指定试验。实验室检测方法除血液检测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外,还有病原鉴定,如聚合酶链反应(PCR)与DNA寡聚核苷酸探针等。

4.4    疫情防控

4.4.1    综合措施。一是定期监测。成年牛群、种牛、奶牛每年春、秋2季各进行一次监测;初生牛犊20日齡进行第一次监测[7]。发现疑似阳性牛,非种用隔离饲养30 d,种用隔离饲养45 d。隔离饲养期间要进行至少一次监测,结果为阴性,方可混群饲养。隔离饲养地要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或人畜密集地。二是加强检疫。异地引进的种牛、奶牛必须来自非疫区;调入的种牛、奶牛,必须隔离观察45 d以上,且结核菌素试验检查为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调出的非种用牛,装运前30 d,必须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三是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卫生消毒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和封闭管理制度。

4.4.2    疫情处置。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疑似畜移动并进行隔离;动物防疫机构要及时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同时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快速处置疫情:扑杀病畜、隔离受威胁畜群、无害化处理病死畜和扑杀的病畜。

5    猪Ⅱ型链球菌病

猪Ⅱ型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形成较大威胁。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5.1    基本属性

5.1.1    病原特性。猪Ⅱ型链球菌在60 ℃条件下30 min后可以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敏感,不同菌珠对药物敏感性有差异。对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

5.1.2    易感对象。猪、马属动物、牛、绵羊、山羊、鸡、兔、鱼等均易感。但本病主要发生在人和猪上。猪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仔猪和怀孕母猪发病率最高。人感染本病可致死。

5.1.3    传染源。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的实质器官、血液、肌肉、关节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病菌。4~10周仔猪带菌比例高。病菌在扁桃体中可持续1年。母猪及后备母猪子宫和阴道中也可能有病菌。苍蝇也可传播此病。

5.1.4    感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人经口、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5.1.5    临床症状。最急型病猪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或突然减食或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达41~43 ℃,呼吸困难,24 h内死于败血症。急性型病猪体温升至40~43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喜卧,粪便干燥。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跛行、心内膜炎等。致死率极高。

5.1.6    潜伏期及发病季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6 d。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因高温高湿多发。

5.2    疫情形势

安徽省1978年4月下旬在枞阳县发现猪Ⅱ型链球菌病,但病源当时未查明;1979年,宿松、望江两县做出确诊;1987年安徽省出现一次较大暴发,疫情涉及21个县(市);此后,此病在安徽省呈零星散发。

5.3    疫病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料涂片检查、肉汤培养物涂片检查、分离培养和生化实验等细菌学方法,玻璃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等免疫学诊断法,限制性酶切图谱法、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和PCR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法。

5.4    疫情防控

5.4.1    综合措施。一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筛选高效抗生素混料喂服,可以明显减少猪Ⅱ型链球菌病的发生;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通风条件、降低饲养密度、加强消毒;三是使用猪Ⅱ型链球菌病疫苗免疫接种;四是药物治疗,家畜发病选用青霉素、链霉素、复方磺胺,重症畜同时肌注糖盐水、VC和地塞米松。

5.4.2    疫情处置。发现疑似猪Ⅱ型链球菌病疫情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并采样送检。确诊后,应依法规范快速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 16548—2006)要求,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可能被污染的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一头病猪扑杀14 d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制胜机理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关于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