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鲜有人问津之古巴华侨华人的历史性贡献

2019-07-03 02:32丁立福

摘 要:当今国人对古巴革命及其领导人卡斯特罗兄弟耳熟能详,却对古巴华侨华人及相关研究知之甚少。基于但不限于历史,以为纪念中国人抵达古巴170周年奋斗历程所编的《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为基础,从“猪仔”劳工艰难开启中古交往的历史画卷、“契约”华工奋力加入民族斗争的历史洪流、远播华夏文化成为古巴民族文化形成增砖添瓦、心怀祖国节衣缩食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尽其所能以及勇立经济改革潮头俨然改革先锋等五个方面,全面梳理并探讨古巴华侨华人实际做出过的历史性贡献,既为尊重那些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古巴华人,又能启迪中国和古巴将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古巴华人;历史性贡献;契约华工;改革先锋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9)02-0021-03

Abstract: Chinese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the Cuban revolution and its leader Castro brother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Cuba and related studies. Based on but not limited to the history, with “from indentured laborers to pioneers of reform” which was compiled to commemorate the 17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arrival in Cuba as the basis,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Cuba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he hard opening of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Cuba created by the “parents” laborers; the historical flood of national struggle made by the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broadcast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ormation of Cuban national cultur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of motherland of China, and reform pioneers in the economic reform, in order to show respects to those Cuban Chinese who have mad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and enlighte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uban Chines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Reform pioneers

一、被遺忘的古巴华人奋斗史

国人耳熟能详的是1960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古巴共和国由此成为美洲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主权国家;随着美国采取敌对态度和封锁措施,古巴正式宣布社会主义革命,成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国人寡闻少见的是,早在1847年就有中国人踏上了拉美的这个宝岛,足迹遍及甘蔗园地,一度把这片热土建设成“世界糖罐”;同时这一批批漂洋过海的华人也带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与土著文化、西班牙文化和非洲文化融入在一起,形成极具特色的古巴民族文化;亦一度积极拿起武器加入民族独立革命斗争的洪流,历经两次民族独立战争和卡斯特罗革命,与古巴人民一起成为古巴民族主权的捍卫者;即便远涉重洋亦心怀祖国,古巴华人在中华民族坚持抗战的十四年艰苦岁月里,节衣缩食先后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240多万美元……着实不该忘却中国人抵达古巴170年的沧桑历史。为此,黄卓才、袁艳精心合编《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第一版),较全方位地再现了古巴华人170年的奋斗画卷,有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有感于古巴华侨华人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古巴仍属小众,拟从“猪仔”劳工艰难开启中古交往的历史画卷、“契约”华工奋力加入民族斗争的历史洪流、远播华夏文化成为古巴民族文化形成增砖添瓦、心怀祖国节衣缩食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尽其所能以及勇立经济改革潮头俨然改革先锋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地深入探讨170年来古巴华侨华人的那些少有人问津的历史性贡献,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关注并加入研究。

二、170年来古巴华人鲜为人知的历史性贡献

客观而言,近20年相关契约华工移民古巴历史、早期华人参与古巴独立运动以及古巴华人现今生存发展状况的研究虽都有不同程度地展开,但是“相较于华侨华人对古巴的实际贡献,对古巴华侨华人的研究是那么的不够”[1],抑或说依然是零星的,让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华侨华人研究专家黄卓才教授和袁艳博士所编《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不拘一格,全面地搜集海内外老、中、青三代学者以及侨界人士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根据需要主动向权威专家约稿,大体上较为完整地阐明了古巴华人由“猪仔”劳工、经“契约”华工转变成改革先锋的整幅历史画卷,从而为探索这段“鲜为人知的古巴华人170年奋斗史”[2]提供了多方面的明证和线索。下文基于但不局限于历史,侧重于全面梳理并探讨古巴华侨华人实际做出过的那些巨大历史性贡献,只是当今鲜有人问津罢了。

(一) “猪仔”劳工艰难开启中古交往历史画卷

“猪仔”原本指刚出生的猪崽,可是发展到中国近代,竟堂而皇之地用来指称清末民初被拐骗、掳掠进而卖至海外做苦力的大批中国人,真乃咄咄怪事。1847年6月3日,由中国厦门启航、高悬西班牙國旗的“奥肯德”号(Oquendo)双桅帆船运载着206名“猪仔”抵达哈瓦那(原载212名,途中死亡6名)[3]3,开启了华工大量输入古巴的浪潮[4]——东西两半球灾难深重的中、古两国人民就这样尴尬地开始了最初的民间交往。据1879年起任中国驻古巴总领事谭乾初调查统计,1847-1874年间输入古巴的“猪仔”多达126 008名(途中死亡17 032名)[3]6。他们遍及古巴各地的庄园、蔗园、糖寮等,终日挥洒汗水把古巴建成了当时的“世界糖罐”,却只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地艰难度日,而且时常受虐严重。为此,清政府于1874年3月正式派专使陈兰彬前往古巴调查并交涉华人劳工受虐问题,并因保护华工和发展贸易往来考虑而于1879年10月在哈瓦那设立总领事馆,由此开启了两国政府间的正式交往。

(二) “契约”华工奋力加入民族斗争历史洪流

上述“猪仔”劳工被迫卖至古巴后,几乎全都被迫同殖民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签订卖身契约,包括约定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劳动薪酬,工作时长、服务年限以及预约工资等等,故被美其名曰“契约”华工。然而,“契约”一律用洋文拟就,其具体内容到底如何华工一无所知,如何执行也由雇主们任意发挥,在此背景下可以想像“契约”华工的实际生活境况;另一方面,当时古巴人民也正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可谓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契约”华工便坚定地与古巴人民共同携手,奋力投身于古巴反抗殖民的十年战争(1868-1878)、古巴全民族大起义(1895-1898),直至后来菲德尔·卡斯领导的古巴革命战争(1953-1959)。其中,“契约”华工出身的大英雄胡德因其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一度被古巴人民推荐为独立后的古巴总统候选人[3]24。在整个古巴民族革命斗争中,“契约”华工始终是坚定的支持者和有力的参与者,其卓越表现可浓缩成哈瓦那“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功碑”底座上的题词:“在古巴的中国人,无有倒戈者/在古巴的中国人,无有逃亡者”[5]。

(三) 华夏文化远播海外为古巴民族文化形成增砖添瓦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清末民初(1847-1902)“输入古巴的华工总计为150 000人”[3]31。这样一支15万人的劳工大军,生于中华大地长于中华大地,可谓朝朝暮暮受5000年华夏文明的耳濡目染,无论移居何地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文化层面而言,这支人数众多的劳工大军随身带去了华夏文化,其独特的语言文字、饮食习惯、思维方式、习俗信仰、艺术表演等各种精神文化成份已经融入成古巴民族文化的因子。正是这一批批华工的到来和影响,古巴人才逐渐形成一日三餐食用蔬菜的习惯,古巴人信仰里才出现了由关公演绎成的守护神和精神偶像“San Fan Kon(三番公)”,古巴人精神生活里才开始出现表演大戏(粤剧)、武术、舞狮、舞龙灯、梆子、唢呐、锣鼓等,古巴医学及临床中也开始采用针灸和中草药等。实事求是地说,当时这些华人华工在古巴生活得无比艰辛,但是在客观上却“成功地传播了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同时亦为丰富古巴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6]。仅以古巴非常流行的打击乐器“Cajita China”就很能说明问题:这种乐器呈长方形状,外供两根细长小锤进行敲打,显然是由中国传统乐器“鼓”演变而来,故取名为“Cajita China”,即意“中国盒子”。

(四) 心怀祖国节衣缩食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尽其所能

“契约”华工经历古巴民族独立战争后大都拥有自由身,可以经营商店、餐馆、农场乃至工厂等。然而,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影响,古巴当局又下令各行各业用工总数至少得有75%要雇佣古巴工人,这就大大地限制甚至变相打击了华人华工就业和创业,使得30年代初华人华工在古巴的发展遭受重创,人口当即锐减3万多。恰在其时,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华人华工旋即在古巴中华总会馆组建“旅古华侨抗日后援总会”,有组织地捐献钱财并采取切实行动声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拉美华侨积极出钱出力,共捐助 815 万美元,其中古巴 240 万美元,墨西哥200万美元,秘鲁104万美元,多米尼加51万美元,特立尼达48万美元,苏里南28万美元,圭亚那25万美元,巴拿马19万美元,委内瑞拉14万美元,尼加拉瓜14万美元,智利14万美元”[7]44,从中可以看出古巴捐款总数名列拉美地区首位;此外,古巴华人华工还多次集体到日本驻古巴使馆前抗议,同时“致电美国国会和国际联盟,要求他们主持正义”[7]44。及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消息传至古巴时中华总会馆连同其它侨团一同举行庆祝活动,华侨华工或手持彩旗或敲打锣鼓,整个华人社区欢欣鼓舞,其家国情怀着实令人动容。

(五) 华人华侨勇立经济改革潮头俨然改革先锋

近年来随着古巴实施改革和开放,中古两国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正纵深发展起来,其中古巴华人一马当先,俨然改革先锋。华裔将军邵黄在食品及主要生活物资严格实行配给制的年代就亲手试种菜园,后于1995年提出采用承包制来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及至新世纪“邵黄菜园”逐渐遍及古巴,其突破性意义可与中国“小岗村”相提并论。在劳尔·卡斯特罗直接领导和支持下,邵黄将军可谓直接“参与和开启了古巴经济改革之门”[3]2。2011年古巴共产党在首都哈瓦那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顺利完成了国家最高权力交接,而且正式地开启了“谨慎而缓慢的政治经济改革”[8];几乎与此同时,古巴政府着手在哈瓦那华人街划建“中国城”,有意让华人培植个体经济“试验田”。于是,一批华人华裔迅速行动起来,开设了“广州餐室”“天坛饭店”等10多家私营餐馆,勇当经济改革的弄潮儿!

三、结语:历史及学术研究应由后人继续接棒

黄卓才教授和袁艳博士汇编《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 在某种意义上成功地接棒由古巴驻华大使何塞· 阿曼多的夫人梅塞德斯·克雷斯波·德格拉(Mercedes Crespo Villate)开创的以研究文集纪念古巴华人华侨的功业,其学术贡献不言而喻。1997年德格拉女士结合古巴华人历史和中国所见所闻写就《从苦力到主人翁――纪念华人到古巴150周年》,其序坦言“我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寻找未来而背井离乡来到古巴这块土地上的中国移民们……决定汇集一些资料把那些将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溶进我们民族的华人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让人们了解我所知道的中国”[9]序——全书薄薄74页,仅有13篇短文合计5.4萬字,却开创了一项本应由国人开创的功业。20年后国内学者黄卓才和袁艳编著《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纪念中国人抵达古巴170周年纪念文集》,其接棒意识和非凡意义不言而喻。

2014年笔者有幸翻阅张鹏博士翻译的《黄色行李》,对19世纪中期被诈骗至古巴做苦力的第一批华人的遭遇和抗争深感震憾,既因古巴华人在抗争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又因国内史书对此鲜有涉及。震憾之余,挥笔写了两篇小文即《“契约华工”海外生活之尘封画卷》和《〈黄色行李〉主题解密:族裔融合与文化认同并行》,前者侧重论述早期古巴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悲惨生活,后者着重论述包括华人在内的整个古巴的族裔融合;让人深感欣慰的是,两篇拙作投出后迅即得到相关审稿专家的肯定和赞赏,都及时地发表在两家颇有学术影响的核心期刊上,而且第一篇还被选入本文所论《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由此可以感觉出学界并没有遗忘古巴华人海外的奋斗历史。然而,仅仅关注和记住古巴华人海外奋斗史还是不够的,还有必要详细、周全地梳理和深究古巴华人170年来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唯有如此,方是尊重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古巴华人,方能启迪中国和古巴将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艳.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1847-1970)[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

[2] 陈旷怀.鲜为人知的古巴华人170年奋斗史[J].友声,2017(4):27-28.

[3] 黄卓才,袁艳.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17.

[4] Juan Jimenez Pastrana. Los chinos en las luchas por la liberación cubana (1847-1930)[M]. Habana :Instituto de Historia, La Habana, 1963:25.

[5] 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M].纽约:美洲华侨文化社,1950:636.

[6] 丁立福.“契约华工”海外生活之尘封画卷――兼论古巴著名作家罗哈斯及其经典小说《黄色行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4-41.

[7] 杨发金.拉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初探[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4):37-46.

[8] 袁艳. 20世纪上半期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的演变与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6-11.

[9] 梅塞德斯·克雷斯波·德格拉.从苦力到主人翁——纪念华人到古巴一百五十周年[M].刘真理,王树雄,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