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蚕丝被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

2019-07-04 01:53张成敏杨杨
中国纤检 2019年5期
关键词:桑蚕丝蚕丝被填充物

文/张成敏 杨杨

本次风险监测,依据蚕丝被产品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1]、GB/T 24252—2009《蚕丝被》[2]。

根据以上标准对蚕丝被样品进行纤维成分含量(胎套、填充物)、填充物质量偏差率、胎套耐干摩擦色牢度、胎套耐湿摩擦色牢度、甲醛含量(胎套、填充物)、pH值(胎套、填充物)、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胎套)共7个项目的检测,对可能给人体造成危害的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耐干摩擦色牢度、甲醛和pH值项目涉及人身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其提出要求,有开展风险监测的必要性。

通过本次监测,对以上几个涉及影响健康和安全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蚕丝被质量安全和完善产品现行标准提供参考。

本次风险监测所采集的样品均按蚕丝被产品明示的品牌和型号进行采样、检测和分析。样品来源于沈阳、大连和鞍山、本溪、盘锦、丹东等地,包括商场专柜、批发市场以及专卖店。采集的样品为随机抽取不同省份50家企业的50批产品,发现风险问题的产品共有11批,均为纤维成分含量存在问题,未发现风险产品占产品总数的78%。

蚕丝被产品与行业概况

(一)蚕丝被产品概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的床上用品的更新也在逐步加快。蚕丝被业以次充好、猫腻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不法生产经营者为获取不正当高额利润,以伪劣产品和侵权仿冒畅销品牌产品侵入蚕丝被市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破坏了蚕丝被生产经营的公平竞争环境和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些生产经营者利用广大消费者缺少鉴别识假能力之机,以柞蚕丝冒充桑蚕丝,以低等级蚕丝冒充高等级蚕丝,以粘胶纤维、类似蚕丝纤维的化学纤维等来冒充蚕丝等办法,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二)行业概况和质量状况。从生产领域来看,桑蚕丝被产品主要聚集在传统的桑蚕养殖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辽宁柞蚕丝被主产地,生产企业以柞蚕丝被产品为主的有10家左右,分布与西丰、盖州、岫岩等产茧地区。从历年的国家联动抽查和省级监督抽查情况来看,辽宁省生产蚕丝被产品的合格率较高,生产企业较为规范。从流通领域来看,近期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销售(含网络销售)的蚕丝被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共抽查80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21批次,不合格率高达25%。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原料成分含量与明示不符、pH值超标、填充物质量偏差率等方面。因此,开展蚕丝被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工作,对于排查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促进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保障消费者权益都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

本次风险监测的实施情况

(一)监测产品的确定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蚕丝被因其轻薄、保暖、舒适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此同时,关于蚕丝被的负面新闻也开始出现,尤其是关于蚕丝被填充物的组成和含量争议较多。质量好的蚕丝被蓬松、防潮、防静电,人们盖上之后感觉舒适并且调节性好,冬暖夏凉。假冒伪劣的产品不仅在价格上欺骗消费者,劣质的填充物还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次针对蚕丝被产品的风险监测,通过对纤维成分含量、填充物质量偏差率、胎套耐干摩擦色牢度、胎套耐湿摩擦色牢度、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指标的监测,掌握现在辽宁市场上蚕丝被的基本情况,为更好地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本次风险监测抽查的蚕丝被,主要来自层级不同的销售场所,如省内大中型城市的商场专柜、超市、家居快销商场、蚕丝被专卖店、批发市场等。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购物习惯,我们不仅选择在大中型城市购买,同时也深入县级市的销售场所,尽量做到购买渠道覆盖广,产品层次选择多样化。

(二)监测项目的选择

1.纤维成分含量:填充物的纤维组成是判断蚕丝被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真正合格的蚕丝被通常在填充物下标注100%长蚕丝,有些商家通过加入短丝来增加重量,更有黑心商家通过在蚕丝中添加化学纤维或者其他边角料来以次充好,这些是蚕丝被质量被质疑的主要原因。

2.填充物质量偏差率:蚕丝被要求标注重量,由于蚕丝养殖过程需要纯天然环境,严苛的条件使得蚕丝产量不多,很多商家通过缺斤少两的手段来节约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

3.胎套耐干摩擦色牢度:蚕丝被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大量摩擦导致掉色,既影响外观,又会沾染在皮肤上,影响舒适程度。

4.胎套耐湿摩擦色牢度:蚕丝被的胎套在水洗过程中,由于水的作用导致掉色,外观被破坏,造成折旧等损失。

5.甲醛:含量超标会对眼睛、黏膜产生刺激,易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过敏,还可能诱发癌症。

6.pH值:人体皮肤的pH值为7.0左右,呈中性状态,蚕丝被的pH值应该在中性范围内,超过8.5或低于4.0,过碱或过酸都不合适,造成消费者的皮肤感觉不适甚至对皮肤造成伤害。

7.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会分解成有害物质,有可能诱发多种癌症。

产品监测结果分析

(一)监测样品购买来源的分析。本次监测的样品来自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锦州等流通市场领域。为了掌握各个层次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蚕丝被产品情况,我们分别在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地的商场专柜、批发市场等地采集样品,其中大型商场采集34批,蚕丝被专卖店4批,批发市场(杂货市场)12批。

图1 采集样品分布

(二)监测结果的分析。本次监测中通过对省内各大商场、市场调研后发现,一些国内知名的大品牌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且质量较好,如“罗莱”“梦洁”等品牌在各市商场中均有经销商销售,而一些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批发市场经营的一些不知名品牌,这类企业的信息并不透明,而且产品质量更难以保证。

1.样品购买渠道分析。本次风险监测样品采集分别在沈阳、大连、鞍山、营口、锦州等地的商场专柜、批发市场等地进行,其中大型商场采集34批,蚕丝被专卖店4批,批发市场(杂货市场)12批。出现风险问题的样品共11批,其中商场采集2批,占商场采集全部样品的5.88%;批发市场(杂货市场)9批,占批发市场(杂货市场)采集全部样品的75%。从比例来看,大型商场的蚕丝被质量高于批发市场,大品牌优于中小品牌。

2.具体项目分析。本次风险监测7个项目:纤维成分含量(胎套、填充物)、填充物质量偏差率、胎套耐干摩擦色牢度、胎套耐湿摩擦色牢度、甲醛(胎套、填充物)、pH值(胎套、填充物)、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胎套),50批次样品,11批次不合格,39批次合格,合格率为78%。本次监测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为:纤维成分含量,集中存在标识不规范、概念模糊,填充物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方面。

(1) 标识不合格。按照标准要求,蚕丝被的产品表示必须正确标注的内容除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型和规格、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洗涤维护方法、执行产品标准、安全类别、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外,还应按蚕丝被GB/T 24252—2009标准标注填充物丝绵的蚕丝种类(桑蚕丝或柞蚕丝)和丝绵长度。

不合格蚕丝被的标识往往有以下问题:一是未按标准要求标注标识。项目缺项,一些蚕丝被的标识项目缺失,有的标识未标注填充物质量,有的标识厂名厂址信息不完整,有的缺失洗涤维护方法等,一些蚕丝被在产品名称上只标注“蚕丝被”,并未标注原料成分和含量。模糊标注,蚕丝被的净重不明确。一些蚕丝被标注质量只单纯标注质量数字,其实是整个被的质量,但并未明确说明,误导消费者以为是填充物的质量。耐久性标签与产品外包装上的标签标注内容不一致,消费者往往只看到外包装的标识,从而上当受骗。二是适用模糊概念,不具体标明蚕丝的种类和长度。在标准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3]中明确规定了含有填充物的产品必须标明填充物的含量及种类。市场上较多的蚕丝被标识都不符合这个要求。如正确标注应为“50%桑蚕丝(中长丝绵)、50%柞蚕丝(中长丝绵)”的蚕丝被,只标注为:蚕丝100%。实际上桑蚕丝的价格要高于柞蚕丝,另外,不同长度的丝绵品质不同,价格相差也很大,对于制作被胎来说,蚕丝的长度越长越好,如整条被胎都是由长丝拉制而成的,则不易发生位移变形,如果被胎为中长丝绵或短丝绵制成的,则纤维易发生位移变形、纠结成团,这样在加工时就必须采用绗缝工艺,而经绗缝的蚕丝被胎受针线拉扯、挤压,被胎内空气保有量少,蓬松度较差,保暖性就相对较差。

(2)填充物以次充好。蚕丝被的制作工艺是将蚕丝一层一层铺上去,为了谋取高额利润,部分不法商家往往在两层桑蚕丝中间掺杂一些其他低成本纤维,例如柞蚕丝,甚至化纤。一是柞蚕丝冒充桑蚕丝。一些被的包装上印着“100%桑蚕丝”或者“纯蚕丝被”,但实际上被胎全部或者部分用柞蚕丝冒充桑蚕丝,桑蚕丝和柞蚕丝的外观和燃烧性能相同,消费者很难分辨。也有的被标注的是“100%柞蚕丝”,但实际上是桑蚕丝与柞蚕丝不均匀混合。二是化纤冒充蚕丝。部分被胎填充化纤冒充蚕丝,在被包装上标注“蚕丝100%”,而实际上被胎里掺杂了很多化纤成分。一些商家为了欺骗消费者,想出各种掺杂的办法。如一些被是蚕丝和化纤的不均匀团块状的混合;一些被的化纤在中间,外层包裹着一层蚕丝,成不均匀分布;有的被中间部位全是化纤成分,仅在被的胎套拉链开口处即观察口位置为少量品质较好的蚕丝,混淆消费者;一些被蚕丝中混合着小团其他成分的短纤维。

(三)监测产品的风险评估。本次风险监测产品的风险评估依据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4]进行,对蚕丝被产品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该标准进行产品的风险评估主要程序包括评估前的准备、危害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等步骤。

本次风险监测,在纤维成分含量上发现问题。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小,伤害程度分级:微弱。伤害基本不会发生,伤害发生的可能性类型:Ⅷ。根据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附录D中的表D.1,风险等级划分:A,可容许风险。

对相关环节的建议

(一)对监管部门提出的建议。蚕丝被产品基于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理念,定位高档床上用品。由于其填充物的原料桑蚕丝、柞蚕丝之于其他化学纤维、棉纤维更加昂贵,因此很多不良商家借蚕丝之名,行假冒之实。基于此次风险监测的结果,大型商场对产品质量比较重视,知名品牌的蚕丝被合格率明显较高,但也有个别不合格的产品;而批发市场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注重价格低廉、经济效益高,因此存在很多以次充好的蚕丝被产品,产品合格率相当低。由此建议生产环节及流通环节的监管部门,加强对蚕丝被产品的监督检查,特别加强对批发市场中蚕丝被产品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对生产企业加大标准的宣传,把符合标准要求当成硬性的出厂检验指标。对流通环节加强蚕丝被产品质量知识宣传,使得流通环节采购和销售都能加强质量意识。同时,辽宁省很多加工制造企业的蚕丝被质量好,但省内各大商场却很少引进销售,建议相关部门对优质产品多进行公告和推荐,而对劣质产品多进行曝光,加大制假贩假成本。建议流通环节多引进销售省内优质蚕丝被产品,扶持省内优质蚕丝被加工企业。

(二)对生产企业提出的建议。有些蚕丝被生产企业可能加工多种填充物原材料的被,包括棉被、羊毛被等,因此需将加工不同填充物的设备进行质量控制,避免掺入其他纤维,保证蚕丝被的品质。生产定位高档产品的蚕丝被的企业,更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对蚕丝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在保证货真价实的前提下,了解产品标准的各项要求,应把符合标准要求当成硬性的出厂检验指标。辽宁省内的优质蚕丝被企业,希望能够加大宣传力度,打开省内各大商场的销售渠道,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将优质的品牌推广到更多消费者中。

(三)对消费者提出的建议。如何合理选择蚕丝被,建议从以下几点考虑:(1)看标识。根据GB/T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5]要求,标识中应标注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型或规格、纤维成分及含量、维护方法、执行的产品标准、安全类别。消费者宜首先查看标识内容是否齐全、规范。市场上很多蚕丝被产品的厂名、厂址等信息都不齐全,消费者需要注意。(2)看外观。每条蚕丝被都应该留有看样口,一般在5cm~25cm之间,有些厂家会用好的蚕丝做口,里面却添加不好的蚕丝或者其他纤维,蒙蔽消费者。辨别方法是拉出20g~30g的蚕丝,取里面的填充物观看。优质的蚕丝外观具有珍珠般的色泽,为乳白色略黄。蚕丝表面有柔和光泽,不发黑、不发涩、丝质绵长,对光线具有漫折射的性能;洁净少有杂质,丝路有序整齐;而品质较差的蚕丝往往因添加了经双氧水等漂白剂化学药品处理过,其外观呈苍白色,不具光泽和润泽感,杂质较多,丝路混乱。甚至有些产品里面的填充物不是蚕丝,但冒充100%蚕丝。(3)触感。优质的蚕丝触感柔顺滑腻富弹性,无硬性团块;蚕丝丝细柔软,极易粘手的为真货;而不粘手的为假品。劣质蚕丝则触感粗糙无柔性,无润泽感,茧茎、茧块、生茧片、蛹蜕相对较多。另外一种就是用力摩擦拉链口露出的被胎大约一分钟,然后让其吸小米粒大小的碎纸屑,距离大约为0.3mm 到1mm 左右,如果能吸起纸屑,说明是化纤丝或掺了大量的化纤丝,纯正蚕丝不会产生静电。(4)鼻嗅。天然的、未经任何化学药品处理的蚕丝,有一种蚕本身自然的气味,劣质蚕丝为增加光滑度添置加硅油和柔软剂。带有油性或霉臭味的蚕丝均为劣质品。油性或霉臭味的蚕丝均为劣质品。(5)燃烧。蚕丝的燃点很低,燃烧后很快就熄灭,所以蚕丝燃烧时不具延燃性,与火焰分离时即停。燃烧时冒出的烟是白色的,并伴有燃烧羽毛发出的蛋白质焦味,烧后的灰末脆而易碎,手捏即成粉;化纤料燃烧冒黑烟并带刺激性气味,灰末黑而手捏沾手,两者有明显的区别。(6)纤维强度。蚕丝强伸力越好,品质则越佳,优质的蚕丝撕拉韧性好;而品质较差的蚕丝,其强伸力、恢复弹性等纤维性能均较差,纤维长度也较短。(7)纤维细度。桑蚕丝的直径在13μm~18μm,比头发丝要细好几倍,而柞蚕丝的直径在21μm~30μm,跟头发差不多粗或略细一点。(8)回弹性。叠好后,把蚕丝被压一下,回弹比化纤被慢。

猜你喜欢
桑蚕丝蚕丝被填充物
石墨烯桑蚕丝变身传感器
蚕丝被产业发展及其关键质量性能指标分析
丝素肽增重处理对桑蚕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桑蚕丝制品中增重剂的定性和定量测试
常用絮用纤维填充物保暖性的比较与分析
链接:蚕丝被清洁与保养
蚕丝被行业的开拓者
PTT/桑蚕丝交织物的手感特征
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