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式错位朦胧感小提花双层面料的设计开发

2019-07-04 03:11郭岭岭林洪芹蔡莉莉
山东纺织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纬纱经纱根数

王 涛,郭岭岭,林洪芹,裴 玉,蔡莉莉

(1.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2.江苏悦达家纺有限公司,江苏 盐城 224000)

流苏作为现代服装中一种时尚元素,传递着古雅与婉约的韵味,深受消费者们喜爱。朦胧感与流苏结合,不仅能凸显个性美感,更能营造一种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之美[1,2]。流苏与朦胧两种元素相辅相成的设计在服装中不仅增加了服饰的流动感,更彰显了女性的优美身姿和个人气质。目前,市面上朦胧感的面料大多为数码印花或透孔/平纹组织产品,略显单一、乏味。因此,开发一种流苏式朦胧感小提花面料显得尤为重要。

1 产品设计

1.1 原料选择

经纱选用高舒适性的汉麻粘胶/棉混纺纱,纬纱采用棉/粘混纺线。

1.2 设计构思

利用多臂织机生产一种流苏式朦胧感面料,赋予面料一定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增加面料的实用性;选取汉麻粘胶/棉混纺纱为原料,使面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满足消费者需求;利用浮长线的拉拢和平纹的排斥作用,使得纱线产生扭曲变形,获得一种错位效果。

2 流苏式朦胧感面料的设计

流苏作为古典的服饰装饰物一直沿用至今,它的特点是使用在服饰边缘,能增加服装美感,也能使服装的风格更为活泼[3,4]。近年来,流苏被创新应用于现代社会礼服设计中,实现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的融合,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本文利用双层织物设计流苏式朦胧感面料,设计图如图1所示:A部分的正面色彩不同于C、D部分的正面色彩,同时纱线的细度有差异,形成显明对比,突出粗犷的风格;C、D部分的正面交替采用纬浮长和平纹组织,实现推/拉纱线的作用;B部分的正面采用表经的经浮长线构成。长浮线流苏的扭曲将下层隐约呈现,纱线的收拢和排斥增加了朦胧感,同时花型循环的大小以及A、B、C、D各部分所占据的比例都会影响面料效果。

3 组织设计

由于采用20页综的多臂织机织造并采用双层组织,因此组织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本设计织物组织采用平纹为主,与其他组织合成双层组织。

3.1 设计方案一

利用白云、草原的清爽搭配风格作为设计理念选择了纯白色纱a1和深绿色纱b1作为经纬纱,经纬纱排列比均为1∶1。

3.1.1纹样的设计

根据花型特点、纱线细度、缩率经验值约9%以及选用120#公制钢筘,预估纬浮长长度0.6 cm,经浮长长度2.0 cm。因此,计算C/D部分一个单元的经纱根数约为16根,纬纱根数约为36根,经纬向各取两个循环。同时,考虑A/B部分宽度近似等于C/D部分的宽度,因此一个组织循环的根数取Rj×Rw=112×132,又由于采用的复合组织如图2所示,均为4枚,需注意组织循环的根数能整除4,绘制的组织图如图3所示。

图2 平纹复合的组织图

图3 A/B≈C/D的组织图

3.1.2上机参数与实物

上机生产时,此类面料未采用通用的分区穿法,而是采用了顺穿法,2{4(1、2、3、4)4(5、6、7、8)}12(9、10、11、12)每4根为一组,经纬纱均选用29.5 tex×2的汉麻粘胶/棉混纺纱,在穿筘时,每筘2入,筘号120齿/10 cm。在SL820型半自动小样机织轴后上方加一个可以控制张力的织轴构成双织轴织造装置,可以织制张力不均一的织物。试织面料的总经根数360根,上机幅宽14.5 cm,上机经密248根/10 cm,上机纬密260根/10 cm;下机幅宽13.2 cm,下机经密272根/10 cm,下机纬密258根/10 cm,织物的实物图正反面如图4所示。

图4 实物的正反面

由图4可见,织物的反面均为平纹构成,增加了面料的牢固性。正面纬浮长未能有效地将经纱聚拢,能够隐约透出里层的颜色,同时白色的经浮长下面是白色的纬浮长,效果不显著,需进一步优化设计。

3.1.3小结

经过试织,试织效果基本达到设计目的,只是朦胧的效果有待改善,存在的问题:(1)流苏部分的颜色较为单一,纱线比较细,悬垂性差;(2)图4试样实物图中对角部分没有达到最初设想的采用两种不同颜色使其形成鲜明的对比;(3)当剪开白色流苏部分的经浮长线后,显现出来的是白色的纬浮长线,未能起到衬托作用,需改进复合组织。

3.2 设计方案二

为了更好地凸显出流苏朦胧感的效果,对方案一进行了改进设计,经浮长采用段彩纱以增加朦胧效果,同时将游云、流水、蓝天等自然元素通过白、孔雀蓝以及姜黄色纱来呈现,以体现返璞归真的意味。

3.2.1纹样设计

为突出面料错位朦胧感的效果,利用平纹组织之间的排斥力、浮长的拉拢力、ABCD的布局、复合组织以及色彩搭配,使得经纱产生扭曲或错位感。具体措施为着重增加纬浮长“束”的作用,缩短浮线长度,即减少纬浮长背面的经纱根数,C/D部分一个单元的经纱根数减至12根;增加平纹的排斥力,将每个单位的纬纱根数减至18根;对设计草图ABCD各部分大小进行调整,A/B宽度除以C/D约0.6,同时保证对称美;色彩搭配的改进为经纱采用四种色,纬纱采用三种色,纱线中的白色纱a2采用14.6 tex×2的汉麻粘胶/棉混纺纱,孔雀蓝色纱b2、姜黄色纱c均采用29.5 tex×2的汉麻粘胶/棉混纺纱线,段彩纱d选用29.5 tex×3的粘胶线。改进设计的上机图如5所示, Rj×Rw=108×72。

图5 改进织物上机图

3.2.2上机参数和实物

由于运用多种颜色的经纬纱,因此在上机织造接经和打纬时,必须注意第一根经纱色、第一根纬纱色以及经纬纱线的排列。四种经纱白色a2,孔雀蓝b2,姜黄色c,段彩纱d,色纱排列:2(6b26a2+6c6a2)6b26a218d18a2;三种纬纱白色a2,孔雀蓝b2,姜黄色c,色纱排列:1b22a21c。

本设计穿筘采用每筘2入,筘号120齿/10 cm。试织面料的总经根数528根,上机幅宽20.5 cm,上机经密250根/10 cm,上机纬密340根/10 cm;下机幅宽17.4 cm,下机经密295根/10 cm,下机纬密343根/10 cm,织物的实物图正反面如图6所示,试织面料规格为(H/C14.6tex×2+H/C29.5tex×2+R29.5tex×3)8∶5∶3×(H/C14.6tex×2+H/C29.5tex×2)2∶1 295×343 小提花。

图6 实物的正反面

双层织物的下机缩率比较大,一般为5%~15%,凹凸感越强缩率越大[5]。本设计由于浮长线的聚拢和平纹的排斥等作用,使得面料的下机缩率比较大,为15%,因而面料的凹凸感比较强。缩率大小受原料、纱号、组织结构、接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多层织物的缩率较难控制,尤其经染整处理后缩率无法准确把控,因此需科研人员结合实际生产,掌握相关控制参数,适应市场需求。

3.2.3小结

经过试织实验,并对比设计方案一,本次设计错位朦胧感强,采用段彩纱制作流苏丰富了流苏的趣味性。同时流苏在孔雀蓝和姜黄色烘托下,高雅得体。设计要点:(1)双层织物的表面采用流苏设计,既富有厚重感,也增加了设计的多样性;(2)本设计的面料兼顾了时尚性和实用性,融合了多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技巧;(3)面料的收缩率较大,凹凸感较强。实物的整体效果图如图7所示。

图7 实物的整体效果图

4 结语

本文采用双层组织设计,利用纬浮长线的拉拢作用和平纹组织的排斥作用,使经纱发生扭曲,给人视觉上的错位感和朦胧感,并使用段彩纱制作流苏,配合颜色的不规律变化,得到了流苏式错位朦胧感小提花双层面料。产品风格独特、设计新颖,附加值较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猜你喜欢
纬纱经纱根数
更正
在剑杆织机上织造塑料扁丝织物的几项改进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宽幅家纺面料中缝疵点的解决措施
基于一元二次函数的层联机织预制体细观结构表征
基于激光三角法测量经纱管振程的研究
剑杆织机断纬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提高小样整经机效率的一项改造
玻纤织机光电感应经停装置的研制和应用
玉米的胡须